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国企人才流失,瞭望智库唱的是哪出戏?_郑智银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郑智银博客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2-31
摘要:日前,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了一篇题为《大批国企骨干为何就这么跑了? 》的文章,文章称,《瞭望》记者调查发现,近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进新人走骨干”的现象,在与民营企业的同业竞争中,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明显加剧,特别是金融、贸易类业务部门离职率上升

国企改革1

日前,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了一篇题为《大批国企骨干为何就这么跑了? 》的文章,文章称,《瞭望》记者调查发现,近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进新人走骨干”的现象,在与民营企业的同业竞争中,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明显加剧,特别是金融、贸易类业务部门离职率上升明显,即便是央企、上市公司,也难于幸免。

这篇文章虽洋洋洒洒近万言,归纳起来却可一言以蔽之:国企骨干之所以跑路,原因在于薪酬太低。文章举了一个例子,抚顺石化烯烃厂原副厂长,前年主动提出辞职,抚顺石化提出将他提拔为正处级干部,依旧没有留住他。白炜到民营企业工作之后,年薪达到100万元,是抚顺石化处级干部的4倍左右。并称,除白炜之外,抚顺石化还有多名副处级以上骨干员工跳槽到民营企业。为此呼吁国企高管的薪酬水平,应向民营企业看齐。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国企高管其实都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国企高管,又有行政级别,那个白炜没到民营企业工作之前,是个副处级,年薪也达到了25万元。抚顺市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18元,比我们福州市的34982元,差了一大截。但在我们福州,白领的年薪能达到10万元就很不错了,当个副县长副区长什么的,月薪也没过万。我不知道抚顺石化烯烃厂普通员工的工资能拿多少,也不知道什么处级不处级的?总之,在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国企当个副厂长,25万年薪官媒还说待遇低,只能说明国企牛逼!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挣钱别当官,要当官别想钱。国企骨干享受着局级、处级、科级等公职待遇,拿着2至3倍同级别公务员的工资还不满足,鱼和熊掌非要兼得,你让各级政府的官员们情何以堪?同级别官员们的心理会平衡吗?再说,能成为国企骨干,无不是我党多年培养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理论,剩余价值无不是工人创造的。厂长经理年薪几十万、上百万,而工人的劳动所得却少的可怜,国企里出现骨干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说是对老马理论的极大讽刺!还有,国企与私企的区别在于国企是全民的国企,理论上说,国企的利润应当让全民享受,而不是用来满足国企骨干的私欲。国企骨干无不是国家培养成才的,有一官半职的,更是由组织部门负责考察、任命,国企骨干见利忘义,这么不讲政治,到底谁之错?

在笔者看来,国企骨干旱涝保收,盈亏无损,巨亏照样拿高薪,对全民来说,已是很不公平;在此前提下,新华社瞭望智库还以薪酬太低为由,要求给国企骨干“锦上添花”,可说无耻之极!

所谓企业骨干,大概应具备以下三要素中的一个:一是就职于企业的关键岗位;二是掌握企业的核心资源;三是替代成本过高。国企大多数是垄断企业,有句很经典点的话叫做“阿猫阿狗当银行行长都照样赚钱”,说明绝大部分国企骨干含金量不高,国企中的那种“阿猫阿狗式”的骨干,相信赶也赶不走;而能跳槽的,大概都是掌握了技术、市场的顶尖人员,他们把在国企获得的市场资源,转送给同行业的私企,私企不花技术成本,不花市场成本,短期内就能赚取巨额利润,当然是求之而不得。换句话说,这些人跳槽,是在变相打劫国有资产。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虽然在市场经济下,人才流动是一件十分正常、十分自然的事,也正是因为人才能够自由流动,才使得经济和市场的活跃度更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但问题是,前述的国企人才流失,却是钻国企制度的漏洞。《公务员法》第102条规定: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像抚顺石化烯烃厂原副厂长,以及瞭望智库这篇文章提到的某中央级国有保险集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总部部门级离职管理人员,他们都有行政级别,可参照公务员法,对他们离职后的去向加以约束。他们都是组织的人,没理由不遵守。此外,《劳动合同法》也有竞业禁止与竞业限制的条款,《劳动合同法》第23条:“…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国企骨干跳槽,无论有没有行政级别,均可适用《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约定一个竞业限制期限。如果有履行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竞业禁止义务,国企骨干其有限的市场资源,可能会被稀释殆尽,谁还敢冒此风险跳槽?

国企人才流失的制度漏洞一招就能堵塞,但就是没人去做,国企骨干结帮营私当然不愿自捆手脚,可国资委不去做就是渎职了。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声称“深耕国策研究”的国家顶级智库新华社瞭望智库,花费了财政部一大笔专项资金,却调研出这么一篇“头痛医脚”的文章来,简直贻笑大方!文/郑智银

责任编辑:郑智银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