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室动态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检察院时间:2016-11-24 13:54:00 为深化检务公开,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阳光检务,提高司法决策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裕安区人民检察院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听证员数据库,并于2015年建成全市首家案件公开审查听证室,截止目前,已对所有26起不起诉案件进行了公开听证。 裕安区人民检察院紧跟“互联网+”的时代步伐,于2015年建成安徽省内首家新媒体工作室,集中精力打造集微博、微信、客户端、门户网站为一体的网络新媒体平台,讲好检察故事,深化检务公开,做好普法宣传,使之与各项检察工作实现同频共振。 简介: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检察院地处皋陶故里、大别山革命老区。近年来,该院传承皋陶法治文化,立足老区实际,瞄准“八化”目标,以不起诉案件全部公开听证为基础,倒逼司法规范;依托互联网+,打造现代新型检察官队伍;建立以司法核心数据为算法的执法档案,精细检察管理;打造公开听证室、新媒体工作室开创保障新样板;主要业务指标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全省、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连续三届获省文明单位和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2016年获评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尤其在决战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这场特殊战役中,该院真情预防、真心护法、借助互联网+,服务大局,促进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受到老区人民的普遍赞扬。 检徽闪耀红土地 利刃真情助脱贫 六安市裕安区位于安徽省西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全国九大将军县(区)之一,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国家级贫困县。 红土地孕育的裕安检察人,秉持忠诚、担当和创新理念,立足老区实际,瞄准“八化”目标,以不起诉案件全部公开听证为基础,倒逼司法规范;依托互联网+,打造现代新型检察官队伍;建立以司法办案核心数据为指标的执法档案,精细检察管理;打造公开听证室、新媒体工作室开创保障新样板;在服务大局中,充分履行检察职能,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成效显著,不仅造就一支扎根老区、忠于人民、甘于奉献、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现代新型检察官队伍,也带动全院工作齐头并进,近年来,无一起错案,干警无一起违法违纪记录,主要业务指标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检察院先后荣获全省、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连续四届获省文明单位和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2016年获评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尤其在决战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这场特殊战役中,该院真情预防、依法惩治,借助互联网+,始终捍卫着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利益。 预防,真情呵护“警戒线”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脱贫资金的安全和公正使用关系到百姓疾苦,关系到脱贫攻坚实效。据统计,裕安区各项扶贫资金年度最高达20610万元。结合脱贫资金多、攻坚时间紧、参与人员多、覆盖地域广的特殊区情,裕安区检察院主动进乡入村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群众和党委政府需求合力合拍。 2016年初,该院依托区预防领导组,建立以检察机关为主体、村级干部为主要对象、“村级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年”活动为载体,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三级联动预防网络。活动前期,从预防、反贪、反渎、公诉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宣讲团,宣讲成员结合检察实践,多角度生动释法。活动过程中,该院新媒体平台同步跟进,关注、建群,发布警示案例、脱贫动态,形成“互联网+检察扶贫”特色网络。该院出台的服务和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十条意见经新媒体发布,瞬间刷屏;预防宣讲活动由先前的乡镇配合转变为乡镇主动对接,影响力充分显现。裕安区委区政府领导分别对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区委书记批示:“开展‘村级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年’活动,既有效避免村干部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发生,又使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必将对我区的农村政治生态,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区长批示:“区检察院围绕中心,创新开展‘村级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年’活动,推进扶贫开发领域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宣讲进村”。《人民检察》《检察日报》等核心报刊先后大篇幅报道了此项活动的创新做法。 三年来,开展预防调查32次,走访农户600余户,调阅涉农资金项目资料3000余份,发现犯罪线索11人次,分析案件34例,发出检察建议35次,开展涉农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108场次,参与群众6500余人,提供涉农领域行贿档案查询700余次,预防工作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批示5次,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获国家级奖项1次。扶贫保障助发展,一枝一叶总关情。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如今,广大干部群众通过预防与该院缔结了深厚的检察情,对裕安检察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惩治,证据铺就“正义路” “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裕安区检察院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尽力让国家每一笔民生项目资金发挥效益,真正惠及老区群众。 扶贫,再小的案件也不放。2006年5月,国务院出台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原迁移民及其后代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助。后裕安区政府出台规定,对因辖区内横排头渠首工程售后后期扶持政策的人口进行了进一步界定,“仅是指1958年8月至1965年6月间因工程建设影响而搬迁的移民”。几百元的补助,对于石板冲乡苏冲村贫困群众来说,也算一笔不小的收入。面对有限的名额,该村五名村干部却将“黑手”伸向了移民补助资金,对于可以给予补助的,不给认定移民资格,同时暗箱操作,自己利用亲戚、朋友的名义冒领补助资金。在该院开展的一次预防宣传活动中,当地群众举报村干部贪污移民补助资金。该院立即行动,借助大数据侦查模式,细心梳理7年100位移民补助资料,历时2个月,查出了5名村干部贪污20户移民补助资金的事实。贪污数额单笔最小150元,而这样的“百元”数额累计共有142笔,这样百元也争、微利也护,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该院也因此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扶贫,不许任何人胡来。2015年,群众反映裕安区徐集镇菊花村村干部贪污民生项目资金。线索简单,指向不明,政府部门曾几度调查,因未查清事实而搁浅,群众上访不断,引起了市长的高度重视。接到举报后,检察机关主动作为,知难而上,调取了大量项目资料,耐心排查,查清了事实。原来,此前该村争取到两个扶贫项目,国家共拨款扶贫资金50万元。两名村民分别承包了工程建设,与村委会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工程耗资共50万元。但结算时,5名村干部以村集体名义,将剩余的扶贫资金截留,私分5万元,其余充入“小金库”。案件办理完结后,该院持续关注该村两委班子建设和脱贫发展,检察长多次实地回访,听取群众意见。 扶贫,振兴绿色希望。裕安区面积的三分之一都是山地,发展林业承载着绿色扶贫、振兴革命老区的厚望。该院积极开展林业补助资金背后渎职专项行动,共查办林业专项资金补助领域案件3件8人,如裕安区林木良种场场长胡某滥用职权、挪用公款、贪污、受贿造成林业专项补助资金重大损失,裕安区林业局原副局长彭某等人玩忽职守造成350余万元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补助资金损失。 2014年至今,共立案查处涉农脱贫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0件22人,共挽回国家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在一定范围内震慑了犯罪分子、遏制了职务犯罪的发生,为全区涉农脱贫资金安全使用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时,查办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带动反腐工作良性发展,三年共查办贪污贿赂案件55件70人,渎职侵权案件12件21人,查办涉农资金职务犯罪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在全区营造出风清气正、实干担当的发展氛围。 网络,开放共享“防火墙” “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裕安区检察院紧扣时代脉搏,以“四个一”模式搭建新媒体平台,为脱贫攻坚架起开放共享的法治防火墙,有力地促进老区形成透明、稳定的发展环境。 打造共享网络,凝聚脱贫攻坚合力。新媒体开设职务犯罪案件信息、扶贫动态、贪官忏悔录等板块,打造线上同步预防课堂,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预防效果。在新媒体平台创设便民栏目,打造群众的“掌上检察院”,便利群众了解脱贫政策、举报和监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典型案例开展以案释法,如拍摄普法微电影《路在何方》《青玉》在新媒体发布,提高老区人民守法意识,为脱贫攻坚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打造阳光检察,服务脱贫攻坚。借力新媒体深化检察公开,倒逼执法规范化,加强自身监督。第一时间发布职务犯罪立案、起诉、判决等案件信息,增强了司法办案的透明度,推动检察权阳光运行。在全省较早设立检察人员执法档案,新媒体向受众详细介绍了执法档案的功能、内容及其对检察人员司法行为的规范作用,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对检察人员司法行为的监督;率先全面实行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制度,微信报道了不起诉听证启动程序、听证期限、听证意见处理等内容,网站发布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通知,方便相关人员参与,通过主动公开,打破检察机关执法活动因行权方式、法律适用程序的相对封闭性而形成的神秘感,使轻微刑事案件不诉得到公开,让社会知晓复杂刑事案件为什么不诉,重要的是,让老区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扶贫长风舒画卷,利刃真情助脱贫。2016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六安视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直面贫穷,敢于亮剑,维护正义,信心百倍。裕安区人民检察院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正以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开启助力老区脱贫攻坚的“新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