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那歪歪扭扭的正义,踉踉跄跄廿载!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法静亦水 奔走呼号 沉冤得雪 举国瞩目:重审之路踉跄11年面对这样的结果,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聂树斌的沉冤得雪,能够彰显我们的司法正义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马云龙:聂树斌案“平反在即,追责无望”。记得当时财新网的记者追问道,我为什么认为聂树
法静亦水 奔走呼号 沉冤得雪 举国瞩目:重审之路踉跄11年面对这样的结果,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聂树斌的沉冤得雪,能够彰显我们的司法正义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马云龙:聂树斌案“平反在即,追责无望”。记得当时财新网的记者追问道,我为什么认为聂树斌案“追责无望”。我是这样回答的他的:“聂树斌案比呼格吉勒图案的涉案人员层级更高,黑幕也更深,追责的难度肯定更大”,所以,我现在依然对聂树斌案的追责不感到乐观。 从我的本意而言,非常希望聂树斌案的追责能服人心,但我暂时没有看到聂树斌案追责令我乐观的理由。杨学林律师:他们一点也不法盲。有些冤假错案的造成,是办案机关的明知故犯。他们都懂法,素质也很高。但冤假错案却层出不穷。这,可能是目前司法体制的弊端。中国法治建设正因为这些败类的存在,才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只有司法逐渐走向独立断案,避免这些官场败类的权力干预,才能更大程度的体现正义。马云龙先生曾为河南某纸媒负责人,其在2005年主导发表的文章《一案两凶,谁是真凶》,率先报道了“聂树斌冤杀案”,杨学林先生是业界资深律师一一前言 这个在1995年被执行死刑的小伙子,当年只有21岁。如果不是这起冤假错案,现在的他应该是一个42岁的中年人了,有自己的家庭,爱人和孩子。白天忙碌后,晚上回到家,吃着爱人一手烹饪的香喷喷的饭菜,看着正在写作业的孩子,周末逛逛街,买买衣服,看看电影,享受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幸福。 十年后的2005年,因为其他刑事案件被抓获的王书金,在审理过程中意外地供述了一起案情和聂树斌案相似度极高的案件。在王书金案件向社会公布后,与聂树斌案相似度极高的部分引起了一些媒体人及法律人士的关注,在这些人士的努力下,对聂树斌案的质疑得以从幕后走向公众视野。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郑成月(河北邯郸市广平县公安局原副局长),他曾在1994年因一强奸杀人案追捕王书金未果,在2005年王书金落网,并发现了“一案两凶”的情况后,数次联年系办理此案的石家庄警方屡屡石沉大海。他意识到麻烦,于是暗中将线索提供给媒体,这才有了河南商报于2005年3月15日发表的文章《一案两凶,谁是真凶?》,引发舆论哗然。郑成月是个充满正义感的副局长,可是在随后不久便离岗了,那时他只有49岁。 这才走上了漫漫的重审之路,按照常理来讲,既然真凶落网,聂树斌应该是冤假错案。但2013年9月27日河北省高院依然裁定王书金并非聂树斌案真凶,也就是说,河北高院继续认定聂树斌为该杀人强奸案的真凶。非杀人真凶的被屈打成招,而真正的凶手主动招供后,法院却不认可,这等离奇剧情可能翻遍历史也难找几例,何况是在现代司法文明的今天。 直至今天的2016年,聂树斌能够沉冤得雪,重审之路已经过去了11年。聂树斌的父母坚信自己的孩子是被冤枉的,这21年来的奔走呼号,对二位老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煎熬,难以想象。面对12月2日最高法院的无罪改判,两位老人泣不成声。聂树斌的父亲连声称“感谢国家”。他是不是应该感谢这个国家,我们没必要再去苛求这些,孩子已经离去了21年,所有的怨恨都已尘封,唯独祈求清白。 当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改判聂树斌无罪的消息传来,整个网络几乎炸开了锅,有一句很煽情的话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正义有时候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老实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沉默了,人已经死去21年,我不知道这样的正义还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正义,搜狐社评的文章说得好:“迟来的正义要么不是正义,要么模糊了正义的面貌。” (党的"十五大"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面对这样的结果,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聂树斌的沉冤得雪,能够彰显我们的司法正义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聂树斌案的判罚,本身并不需要真凶现身。按照司法疑罪从无的原则,根据最高法院改判后给出的解释,所有指向聂树斌案的证据,并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也就无法认定聂树斌强奸杀人的事实,而河北法院一审二审都是匆匆结案匆匆处决,尤其是河北高院的二审,根据记录显示,1995年4月20日河北省高院二审立案,22日提审聂树斌,25日就出了判决书,26号出了死刑执行命令,27号就杀了。对于一个死刑案件是如此的草率,如此的草菅人命。 在众多冤假错案中,真凶能够现身并根据供词佐证冤案,这样的概率无异于彩票中奖,假如说王书金一直逍遥法外,亦或是没有供认出相关案情,亦或是没有细心和正义的人士(如广平县的那位副局长郑成月及河南商报的媒体朋友等)发掘其中的问题并将其推向公众视野,聂树斌还会有沉冤得雪的机会吗,从这个角度来讲,聂树斌无疑是“幸运”的。 影响当时河北两级法院做出如此荒谬判决的官员如今大权旁落,反腐败的结果让本案的平反得以推动,如若不然,恐怕该案昭雪依然无期。不严惩那些为虎作伥、草菅人命、干预该案判决及阻挠该案重审的官场败类,谈个体正义还为时过早,还聂树斌及其家人一个公道还为时尚早。中国法治建设正因为这些败类的存在,才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只有司法逐渐走向独立断案,避免这些官场败类的权力干预,才能更大程度的体现正义。 从这三个方面来讲,改判聂树斌无罪就高呼彰显了司法正义,显得有些太傻太天真。真正的司法正义应该表现在,不管案件关联到何方,都有开放而公正的程序,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法院能够不受任何影响的公证断案。没有相关体制的实质性改革,这些都很难做到。如若成行,当开启中国历史新篇章。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推动聂案重审以及中国司法进步的仁人志士,没有他们的努力,中国的法治建设将更加曲折而艰难。只要各位不放弃希望,负重前行,我们都能等到这一天。“时光符号”(id:imflag)
责任编辑: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