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如水:“议罪银”之罪
来源:沉静如水 作者:沉静如水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法治随笔 “议罪银”之罪 和珅是贪官的代名词。著名学者张宏杰给他定位是“政治家、经济官僚、诗人、学者、艺术鉴赏家和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准确与否,有待公论。但是“经济官僚”之下,他发明的议罪银的制度化确是名副其实。 罚俸,古已有之,也即扣除犯有
法治随笔 “议罪银”之罪 和珅是贪官的代名词。著名学者张宏杰给他定位是“政治家、经济官僚、诗人、学者、艺术鉴赏家和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准确与否,有待公论。但是“经济官僚”之下,他发明的议罪银的制度化确是名副其实。 罚俸,古已有之,也即扣除犯有轻微过错的官员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基本工资”。乾隆帝觉得罚俸太少,不足以警戒犯事官员,于是和珅闻风而动,改称“议罪银”,法外加罚,从奏折上写错几个字到财政亏空都可以一罚了之,甚至动辄上万两银子。 交上的议罪银到了哪里?乾隆帝的小金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出问题的关键。 此例一出,那些聪明的大臣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大家纷纷交纳议罪银。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为由,自请罚银两万两;陕西总督勒尔泰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为由,自请罚银四万两。更有甚者,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一定要求自罚银子三万两。搞得乾隆都不好意思,降旨:没那么严重嘛,免交两万,交一万就行了。 大臣官员如此热衷自请罚银,一是表明自己“驭已之严”,忠心可鉴;二是充实了的乾隆皇帝的零花钱,而且依法行之,不露一点痕迹。两全其美,难怪乾隆离不开聪明的和珅!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官员罚的银子从哪里出?一个例子看得明白不过:乾隆47年,山东巡抚国泰向下属勒索白银八万两,而一年前国泰的父亲缴纳的议罪银恰恰是八万两!银子缴给了乾隆,他们就向平民百姓要,而且更加疯狂,更加有恃无恐,因为他们已经赢得了最高首长的欢心。到头来,真正损失的是更加混乱的官场,更加无序的法律制度,更加凋弊的民生和更快走向衰败的大清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