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选解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

来源:一了文房 作者:一了文房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东坡汉学 选解东坡志林47司马迁二大罪文/宋建江朋友们好!今天晚上讲《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苏东坡离着司马迁一千年左右,离这么老远,他指责人家司马迁干啥呢?咱们不妨听一听,苏东坡怎么说的?苏东坡首先把史实提出来,以商鞅的活靶子作为他的论据。
东坡汉学 选解东坡志林47司马迁二大罪文/宋建江朋友们好!今天晚上讲《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苏东坡离着司马迁一千年左右,离这么老远,他指责人家司马迁干啥呢?咱们不妨听一听,苏东坡怎么说的?苏东坡首先把史实提出来,以商鞅的活靶子作为他的论据。说起来商鞅啊,原本叫卫鞅,卫国人,就是我们豫北淇县——朝歌这一带的人。他因为在秦国实行变法,功劳很大,秦王就封他为商君,给他很大一块封地,所以叫商鞅。我在《朝歌赋》里边对商鞅进行了赞扬。说“卫鞅入秦廷而定律令”,就是指的商鞅。“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变法,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对中国后代的历史影响非常之大。苏东坡说,商鞅被秦国所用,就变法,定律令,实行了十年,秦国的老百姓就非常高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家户户都自给自足,平民百姓就勇于为国家出战,而害怕私下打斗。所以秦人由此富强起来,以至于周天子都亲自制胙(zuo音作)弄了一个猪后腿赠送给秦王。不但如此,诸侯各国都前往道贺。这是苏轼把商鞅变法的史实用非常简略的话说了一遍。“苏子曰”,我认为呀,这些事儿都是战国时代的那些游说家的诡辩,而司马迁对人间的大义又比较欠缺、不太懂,所以就把它取为史料,并且大加赞赏。我曾经认为司马迁有大罪两条,至于说他尊崇黄帝、老子,后来又说到六经,对那些处士不太看重,对那些奸雄大加赞扬,这些都是无所谓的小错误。他的两条大罪是什么呢?我认为他在论说商鞅和桑弘羊的功劳上,是两条大罪。从汉代以来,我们的学者都以说商鞅和桑弘羊为耻辱,但是我们的人主心里边对这两个人还是比较看好的。大多数朝代表面上不说这两个人,而实际上背地里还是用的这两个人的办法。说到这儿,我们要插一个小段儿,苏东坡为什么这样说呢?商鞅我们都知道,名气很大;桑弘羊我们有些陌生,他是个干什么的呢?桑弘羊是汉武帝时代的财政大臣,在汉武帝生前几十年,桑弘羊一直帮助汉武帝料理国家财政。在财政经济政策上,实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变革,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桑弘羊治国理政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财政税收方面。这个桑弘羊主要实行的变法,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盐业专卖,这就是桑弘羊改革的成果,到现在还在用。桑弘羊当时实行的盐、铁、酒三种商品的专卖,这是桑弘羊第一次提出来“官营”制度,所以汉武帝时代这三种商品被列为官营。包括我们新中国,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发动起来以后,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刚刚建立起来新的国家,我们国家没有钱去开战展,几乎上就实行了桑弘羊的好多办法。这个官营制度一直实行到1996年才大部分解散,但是保留了最挣钱的几个大宗商品——盐业、烟草、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电视等等还是官营。官营制度在新中国大地上实行将近四十年,使得这个国家从积贫积弱能够打赢几场大仗,也就奠定了几十年的稳定基础。当然这个是非功过咱们暂且不论。这个桑弘羊十三岁就在宫廷里陪伴汉武帝,汉武帝对他非常赞赏,他很善于心算。他是洛阳一位大商人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心算就闻名全国。所以汉武帝对他非常欣赏,十三岁就把他召进宫里边作为伴臣,伴读,陪伴,到他稍微大一点,就让他掌管财政大权。一直到现在桑弘羊制定的一些财政经济政策还在起着作用。那么商鞅呢,主要是政治和法律方面的贡献,他制定的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一直到现在还在实行。所以苏东坡在这里有这样的议论,表面上大家不提商鞅和桑弘羊,实际上作为人主,控制这个国家的头目背地里还在实行他们的制度。甚至有些君王干脆明着给他们很高的评价,实际也以他们推行的东西为宗法制度。这两个人偶尔取得了这样的成功,司马迁颂扬这样的人,这是司马迁的大罪。咱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苏东坡的议论有点牵强附会。实际上是前言不搭后语,这一篇论证非常勉强。从这一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作为中国的大文豪,他也有他的局限性。实际上他写这一篇是含沙射影说王安石哩。包括他爹苏洵也对王安石不太感冒。那么王安石是仅次于商鞅的中国第二大改革家,他跟商鞅类似,也是在政治、法律方面实行了很多改革,对后世影响极大。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激烈的反对王安石呢?咱们往下看苏东坡说了一些什么东西。说呀,秦国本来就是天下的强国,并且秦孝公……,就是任用商鞅这个秦王。当然这个时候还不称王,还是“公”。这个公爵应该是周天子封的。最开始秦国的爵位非常低下,是个子爵。秦国的祖先是跟周天子赶马车的,有一些功劳,就封他为子爵。后来他攻伐四方,成了一个大国。从子爵到伯爵,到侯爵,到秦孝公的时候已经是公爵了。那至于后来他的子孙称王了,那就到了战国时代了,天下七个大的诸侯国就跟周天子一样,都称王,那实际上已经乱套了。这个时候任用商鞅的秦王还称公,秦孝公。苏东坡说了,秦孝公本来是个很有志气的君王,你商鞅到那儿改革政治、法律十年,其实不用你商鞅,秦国照样还是很强大。苏东坡说的这个意思。秦国之所以富强,那是因为秦孝公非常有办法,并非你商鞅流血刻骨的功劳。那么秦国之所以对老百姓非常不好,好像豺虎毒药,包括后来“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指的是陈胜吴广一挥手,使得秦国连种都灭了,这都是商鞅留下来的祸害。苏东坡说这个话不能说完全没有一点点道理,是有一点道理。他这个法律、政策太过于苛刻,这倒是商鞅留下来的遗产,苏东坡说这个话有一半儿是对的。当然秦国的强大,那一半苏东坡没有说对,秦国的强大确确实实是因为商鞅变法。后边就转到了桑弘羊。至于说桑弘羊啊,就是一个酒囊饭袋,就是一个钻狗洞的家伙,这么低下的智商,根本不值得把他提起来说一说。而司马迁对他非常称道,还赞美他说:不增加老百姓的赋税,但是皇帝的资用很充足。司马迁说这个话到底对不对呢?咱们看看司马光怎么说的。苏东坡在这儿引用司马光的一番话,估计这个话写到《资治通鉴》里面了。你看司马光怎么说的啊,“天下事儿岂有此理!天地所生的财货、百物只有这么多,不在百姓的手里,就在官家的手里。譬如下雨,夏天涝了,秋天就旱。你‘不增加老百姓的赋税,而皇帝的资用很充足’,其实还是想尽办法侵夺老百姓的利益,那么他这个害处更甚于增加赋税。”这是司马光说的。司马光说的呢,也基本是胡扯八道。苏东坡之所以引用他的话,他们都是跟王安石公开敌对的保守派。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保守派呢?还是放到最后再说。苏东坡引用了司马光的话还不过瘾,他后面继续说:让商鞅、桑弘羊这样的人天下闻名,实际上他们这些人啊就好像蛆虫那样,就好像大便那样,我们说他们呢就玷污了我们的口舌,我们写他们呢就玷污了我们的书本。“二子之术用于世者,灭国残民覆族亡躯者相踵也,而世主独甘心焉,何哉?”这两个人的办法,被世人一直用,这是招致灭国的祸害、残害老百姓、倾覆我们的家族、死亡我们的身躯,这样各种灾祸接连不断。但是我们历朝历代的人主还是甘心情愿的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喜欢这两个人的办法对他们非常有利。尧舜禹这样的人主,应该是我们所有人主的父辈、先师。至于说那些谏官、拂士(bi音闭),是我们作为人主的良药;恭敬慈俭、勤劳忧畏,是我们作为人主的准则。假设说让我们这些人主每天挨着尧舜禹,每天吃那些药,每天执行那些规矩。那他们就不高兴,所以他们就要用商鞅、桑弘羊的办法。这样做,肯定会造成尧帝笑话舜帝,舜帝一定会说禹帝很差劲。所以说,所谓的贤主专以天下对自己方便的来用。这就导致天下的人主甘心用商鞅、桑弘羊的办法,而不醒悟。“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世上有吃钟乳、乌喙,用这个办法延年益寿,这些办法开始于一个叫何宴的人,何宴年少而富贵,所以他吃寒食散来满足他的欲望,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他这个所作所为,足以使遭受杀身、灭族的人前赴后继,最后都死于寒食散,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儿啊!而我们为什么要效仿他们呢?世人都来吃寒食散,背上生蛆,嘴巴吐血,接连不断。这就好比用商鞅、桑弘羊的办法,这是破国、亡宗者必然要干的事儿,然而大家都不醒悟,都乐于说:“这个很好,这个很方便”。然而他们所造成的遗祸是很惨烈的。这是苏东坡展开这么一篇长篇大论,不遗余力的攻击商鞅和桑弘羊。我说他评价商鞅有一半儿对,有一半儿错。“一半错”是说,给秦王的后代残暴天下造成了遗祸。秦国的人习惯了商鞅这样苛刻的政策、苛刻的法律,而统一六国后,他们不知道啊,他们不习惯商鞅那种非常苛刻的政策、法律,所以就容易遭致天下崩盘,造反。所以,他评价商鞅造成遗祸有几分对。至于后边攻击桑弘羊,引用的司马光的说法,引用何宴的例子,这都非常苍白。甚至于用脏话骂桑弘羊,其实是含沙射影骂王安石哩,这作为一个大文豪非常罕见。可见这个政治斗争是如何的惨烈,他自己用“惨烈”两个字,恰恰说明越高层政治斗争的烈度越强。平心而论,王安石并没有说非要跟谁作对,不做对。主要是苏轼、司马光,他们对王安石咬牙切齿。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大家不了解宋代盘根错节的背景,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二。宋代呀,赵匡胤立下的制度,宰相不用武夫,朝堂不杀大臣。这两条很大的规矩一直实行,为什么宋代的思想、文化、科技是个大爆发时代?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辉煌之后,思想、文化、科技等等各方面第二次大爆发,这跟赵匡胤定下的两条制度有直接关系,这个制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管如何的捣鼓,政见如何的不同,总而言之他们不担心杀头的问题,所以说只管干。所以,宋代的文人可以说比武将的胆子还要大,这也是历朝历代非常罕见的。所以就导致一些有思想、有想法的人相继冒出来了,成就了一个文化、科技高峰时代。除了不担心被杀以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宋代文臣武将的福利待遇非常之高,据研究历朝历代工资待遇的专家发现,宋代的俸禄也是个高峰。这些专家引用包拯的日记,折算了一下,包拯一年的俸禄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两千万。包拯的级别相当于国务委员级别。所以在宋代真正贪赃卖法的官员非常少。咱们看看包拯三口铡刀下面死的人,大多数都是原来穷得叮当响猛地一下爆发起来的人。一般来说,坐稳了官位,即便一个小小的县官,除了丫鬟侍女,一切闲杂人等,包括三妻四妾,还能用自己的俸禄养得起自己私下招来的幕宾。我们现在这个官员为什么一当官就贪,一当官就污?他们的待遇确确实实差得多。比如随礼这个事儿,他当一个县长,是所有亲戚、朋友、同学、战友都以他为荣光,谁家办事儿不通知他呀?他如果每一个事儿都去……,别说九族了,就说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这三大家族,加上自己的同学圈儿、战友圈儿、同事圈儿,如果随礼的话,作为一个县长拿得少了还嫌丢面子,如果不去也不拿礼钱是不现实的,这个人情世故不是哪个人能禁止得了的。他如果每个事儿都去,他那两三千块钱是绝对不够用的。更别说背地里打点准备升迁啦,更不够用,那怎么办呢?只有贪赃卖法。从今比古,苏东坡那个时代,正是因为俸禄非常之高,他可以买田产,养幕宾,等等。那不是苏东坡被贬官到岭南英州的时候,路过当涂,还能供养参寥子么。所以说王安石一变法呢,肯定会损害达官显贵的利益。既然是变法,历朝历代的变法主要触动的是上层,哪一个变法者也不会去挖老百姓的墙角。比如桑弘羊为汉武帝的变法,他主要是针对的大商人,老百姓实际上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实行盐铁酒专卖,趁着盐便宜的时候,大量收购,先囤起来,等到盐涨价的时候,就把政府囤的盐便宜卖给老百姓。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现在还实行着,这是对老百姓很好的一个财政经济政策。但是对那些富商,对那些权贵来说,他们就不高兴,他们要投机倒把,他们要囤积居奇,所以历朝历代的改革者都被骂得狗血喷头。尤其像苏东坡这样的,三苏这个势力非常大,他们的俸禄加在一起……,按包拯的俸禄来算,虽然他们没有包拯的俸禄高,但是三苏加在一起至少也有四五千万,这个不得了。假设说王安石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当然不高兴了,当然要骂娘了。所以,苏轼也好,司马光也好,不遗余力的攻击王安石。再加上宋朝不杀士大夫,他就可以对一些事儿口无遮拦,胡说八道。胡说以后无非是个贬官,不至于杀头。所以,宋代偏重文人,也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使得宋代的思想、文化、科技达到了一座顶峰;坏处就是各种思想碰撞太激烈了,太惨烈了。以至于司马光当那一年半宰相到后来的蔡京当宰相,无所不用其极,整人捏造的罪名非常罕见。我们后代人就是文化大革命那么乱,也没听说过司马光捏造的那种罪名。司马光去世以后,王安石的徒弟章惇当宰相,章惇之后,一直到蔡京当宰相,由于宋徽宗只知道画画,书法,就把朝政大权委托给了蔡京,导致蔡京权力过大,胆子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于把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捏在一起,搞了个元祐党人碑,凡是元祐年间的这些大干部,全部列入打击的对象。蔡京捏造罪名的办法更是登峰造极,严格的来说,他捏造罪名那一套本事就是跟司马光学的,可以说司马光就是蔡京的老师。这就直接导致水泊梁山晁盖宋江起义,南方的方腊起义,包括北宋、南宋交替时候的杨幺起义,岳飞费了多大的劲才把杨幺平定了。这就是司马光、蔡京之流造成的遗祸,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所以,苏东坡议论的司马迁两宗罪,基本不成立,在此予以否定。司马迁他不是一个儒家,他不信奉儒家,他是独立的一家——史家。据说,司马迁写的许多历史传记,远远不止现在看到的那些篇章,被后代的儒家删减了不少,有些我们永远都看不到了。司马迁在二十四史里面,他作为《史记》的作者,还是比较公道的,对史实的记载是秉笔直书的,他是比较负责任的一位伟大的史学家。至于后代的那二十三史不值得一看。所以,苏东坡在这儿借着批斗司马迁赞扬商鞅、赞扬桑弘羊,等于是含沙射影攻击王安石变法。其他没有什么。好,谢谢大家!(整理9.6东坡汉学司所讲)
责任编辑:一了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