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骨架,没有血肉,难成其为真改革
来源:高空与阔海的交流 作者:高空与阔海的交流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空有骨架,没有血肉,难成其为真改革——兼论改革要细到什么程度? 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改革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今年10月11日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
空有骨架,没有血肉,难成其为真改革——兼论改革要细到什么程度? 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改革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今年10月11日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指出“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为什么国家如此宏伟的改革要争朝夕这么短暂的时间,为什么落实重大改革反而难在方寸那么细小的地方?笔者认为,改革的精准和精细化问题非常重要,成功的改革一定离不开细和准的基本内涵。历史上,汉代文帝、景帝时期均进行了刑制改革。其主要内容都是废除伤残人肢体的肉刑。比如将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不再用肉刑处罚。[①]简单说就是:将割鼻子的刑罚改为打三百板子;将去左足的刑罚改为打五百板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初衷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其改革的重要意义,也已经载入史册。从本质看,废除肉刑代之以笞刑(打板子),根本没有问题。但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还真出了问题。文帝这一符合历史潮流的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改革,出现的实际问题主要是笞数太多。“往往笞未毕而人已死,幸而不死,亦不可为人”。简单的说就是:板子还未打完受刑之人已经死了,幸而不死,也要残废。因而被班固称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改革在现实中演化到这种地步,问题何其严重?不过,废除肉刑的刑制改革方向没有问题,其历史进步意义也不容低估。本来要废除肉刑,轻刑的改革,最后成为“内实杀人”——这一定不是文帝刑制改革的初衷。一个美好的,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其本质和基本方向上都没有问题的改革,为什么会出现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只能说,“准和细”不到位。我们再看一下景帝对刑制的改革,问题就很清楚了。汉景帝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呢?第一、减笞数。将笞三百减为笞二百,又减为笞一百。将笞五百减为笞三百,又减为笞二百。这就是改革的细化和精准化。废除肉刑,代之笞刑,如果笞数问题上没有精准和精细的把握,改革就会出问题。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改革,最后演化为“内实杀人”,与笞数问题上没有精细把握不无关系。可见,一个谋划不细、不精准的改革,哪怕初衷是好的,也可能不符合预期,甚至产生严重后果。第二、不要以为景帝只在笞数上精细化了。其精细化的内容简直让我们叹为观止,其规定:笞杖长五尺,面宽一寸,末端厚半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景帝一方面精细化了笞数;另一方面,又细化刑具和行刑的细节。不但规定了笞杖的长、面宽、末端厚度,以及制作材料,就连“削平竹节”都做了明确要求。最后,行刑不得换人都成为明确规定。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有骨架的改革,最后有血有肉,清晰鲜明到这种程度,这一改革还会失败吗?这很难了!景帝的改革终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梳理一下文帝和景帝这一改革的基本问题:第一、不存在改革共识方面的分歧。无论文帝还是景帝均认为肉刑当废,刑制有加以改革的必要。无论文帝还是景帝,均是在这一“共识”下进行的刑制改革。第二、改革措施也基本相同。无论文帝还是景帝均是废除肉刑,代之笞刑。从实际效果看,文帝刑制改革出现了“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的严重问题。景帝的刑制改革,终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都看对了问题,均找准了方向,最终改革的效果还是有天壤之别,为什么?细还是不细,准还是不准,对改革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自然能够观察的非常清楚。所以,空有骨架,没有血肉,还难成其为真正的改革。改了也很难符合预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成功的改革,除了骨架,必是血肉丰满,无不在细处,无不在实处。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改革的细和准?笔者认为,两个方向可资努力:第一、了解实际。要对什么改革必须了解什么的实际。假使景帝对笞刑一无所知,不可能在刑制改革中,对笞刑规定的事无巨细。只有非常了解笞刑的实际,才能出台精细的规定。比如,行刑过程中不得换人,这种改革措施,不可能在没有对笞刑实际非常了解的基础上规定出来。要细和准,首先要了解客观实际。闭门造车,调研走马观花,不谙被改革事物的实际状态,就不可能在精细和精准上大有成效。改革精准和精细化要求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把握客观实际。第二、要有预见力。在了解实际的基础上,必须能够融进实际中思考改革措施和问题。我相信,景帝在出台刑制改革的如上措施时,其一定有仿佛亲临笞刑现场的感觉。这些措施出台后会是什么状况,其“预见”就如同亲临一般。我们应当有一种能力,即某个措施出台后,实际中会是什么样子,能产生哪些问题,如同亲临现场一般清晰。基于这种预见力去规划和调整具体的改革措施,就能做到准和细。相反,如果措施出台后会怎么样,并不准确的了解,没有清晰的画面,自己都很模糊,那么,这一措施的细和准就要大打折扣。从景帝的改革看,一个成功的伟大改革居然是规定笞杖的长宽厚,居然是削平竹节这等浅显的小事。可见,通常不应对改革持高深莫测的心理。笔者认为,哪怕是复杂的改革,哪怕步入深水区,只要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切实了解实际情况,改革也极有可能化繁为简,易如平常等闲。一旦在精细和精准上做到位,我们便不会觉着问题有多么困难和多么没有把握。综上,总书记的精准化、精细化改革要求,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其意义卓著。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精准和精细对于改革的重要意义,努力在了解实际和预见力方面提升对改革的把握能力。让精准化、精细化的改革要求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改革思维,为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效果提供有力助推。 [①] 参见360词条笞,网址:http://baike.so.com/doc/4502951-47124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