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剧,怎么拍才好看?
来源:芳园芳语 作者:芳园芳语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法政剧”(即围绕法律行业展开剧情的影视作品)不好拍,这是真的。“法政剧”核心是“法律”,从刑事案件中的“生杀大权”到民事案件的“家长里短”,不免涉及人生价值观的多元选择,故而众口难调;而“法政剧”本质又是“影视作品”,具有商业性,不免在叙
“法政剧”(即围绕法律行业展开剧情的影视作品)不好拍,这是真的。“法政剧”核心是“法律”,从刑事案件中的“生杀大权”到民事案件的“家长里短”,不免涉及人生价值观的多元选择,故而众口难调;而“法政剧”本质又是“影视作品”,具有商业性,不免在叙事方式、剧情表现上有所偏重,故而引发“艺术性存在与否”的争论。“法政剧”而的魅力也正是如此,戏剧冲突在法律的指挥棒下玩转出万般花样,吸引力无穷,甚至有意无意的启蒙大众对法律的认识方向。比如,陪审团对一件谋杀案的讨论过程,1957年由亨利·方达主演“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演绎,成为阐述“排除合理怀疑”、“无罪推定”一代经典之作。至此,同样的内核,1991年日本翻拍,2007年俄罗斯翻拍,2015年上映的中国版”十二公民”,对了,1996年美国又翻拍了一次。先不谈法律文化传播价值,单说这经济价值,也不少了吧。日本版的陪审员加入了女性角色,也是一大突破。俄罗斯版加入了车臣问题,具有本土性。还比如,2001年日本播出了木村拓哉主演的《律政英雄-hero》.木村饰演了一位东京地检城西支部刑事部的检察官,日常中二,高中退学后,学历只有国中毕业。即使如此,他还是凭藉超人的实力,通过了司法考试而成为检察官。平时穿著运动衣、牛仔裤上班,而且超喜欢电视购物,完全颠覆西装笔挺的检察官形象。不过办案时却眼光独到,拥有强烈的正义感,勇于追求真实。Hero第一部平均收视率为34.3%,全 11 集收视通通破30%,创日剧史平均收视率最高纪录。不仅如此,还有报道称有人受本剧影响成为检察官,立志从事法律职业,是不是很燃!反观我们的“法政剧”,似乎怎么拍都不能让人满意——叙述太写实,会被诟病“司法机关难道是’居委会’,没有体现法律专业性”;剧情太反转,会被讽刺“最后一秒发现真相,前期审查是有多不用心”;人设太娱乐,会被吐槽“司法的严肃性损失殆尽 ”;立意太理想主义,会被质疑“照搬西方庭审,忽视本土性”,是众口难调,还是缺乏诚意,都不好说。但是,电视剧中检察官、法官形象平面,相关剧情设计单一,着实为硬伤。公检法干警一定要不食人间烟火吗,生活一定是处处美好吗?当然不是。但是,为什么影视作品不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呢?其实,我们以前的电影也不是这样的。比如,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喜剧《今天我休息》,讲述了一个年轻“片警”马天明原本在周末相亲,可一路上助人为乐与姑娘失约,又发现路上竟然救了姑娘的爸爸,于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现在看来,这不是典型的叙述方式嘛!可是,要知道,五六十年代的公安电影就是反特惊险片——《人民的巨掌》、《斩断魔爪》、《秘密图纸》,公安警察就是身怀绝技、智勇双全的英雄,同勇斗暴徒、智擒特务;而《今天我休息》中的警察马天民,工作干练,乐于助人,在个人问题上又腼腆笨拙,就像生活中的普通小青年,平凡亲切。这种民警形象的塑造,拓宽了歌颂类作品的表现渠道。还有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1年的《检察官》,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默然饰演丽岛市检察院检察长徐力,在侦破一起牟晓莉被辱案件中,发现亲生儿子竟可能是幕后真凶,后将亲生儿子以及窃据领导岗位的犯罪分子一并拘捕归案的故事。虽然现在看来,程序设计显然硬伤太多,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个背负着过往历史的检察官,他的大义灭亲似乎有些可信。我们的法政剧,真的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看过几部打着“法庭戏”、“律政剧”的国产影视作品,看片过程就是“大家来找茬”,办案细节生硬、证据搜集过程粗糙、程序违法等,这是在演 “冤假错案是什么炼成的”吧,我的“尴尬癌”都犯了——编剧导演们,你们真的了解司法工作的复杂性吗?但愿以“真实案例为基础”,“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协助编创人员深入检察业务一线,体验检察官办案生活,先后开展走访、座谈、研讨40余次”的《人民检察官》,完美收官,不枉我不知不觉被剧情吸引,之后人设带入,甚至,在电视剧中学习办案,甚至还忍不住想拿出小本本,在晚上八点黄金档进行“业务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