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震怒为哪般?
来源:琅嬛寻梦 作者:琅嬛寻梦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杂谈随笔 皇帝 震怒 在封建社会,皇帝治理国家主要依靠大臣,大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需要皇帝的支持,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然而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大臣为代表的相权毕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皇帝想让大臣处处顺从自己的意愿,而大臣则希望能有一个
杂谈随笔 皇帝 震怒 在封建社会,皇帝治理国家主要依靠大臣,大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需要皇帝的支持,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然而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大臣为代表的相权毕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皇帝想让大臣处处顺从自己的意愿,而大臣则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皇帝虽然是金口玉言,却不能为所欲为,那样丢掉皇位还是小事,更可能丢掉江山社稷。皇帝能不能保住皇位,大臣未必会很在意。如果天下大乱,作为唇亡齿寒的大臣,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一定的问及,因此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愈是朝廷昏暗的时期,君臣之间的冲突越激烈。而君臣之间的矛盾越大,皇帝越是重用宦官。宦官与大臣的明争暗斗,最终会让一个朝代走向灭亡。皇帝大多实行的是父死子替的世袭制,继任皇帝的能力就是很大的问题。况且有不少尚未成年的帝王,根本无法亲政,于是就出现了后戚或大臣专权的现象。皇帝自然是无法容忍长期存在大权旁落的局面,而想让树大根深的专权者俯首帖耳,无异于与虎谋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皇帝想铲除他,结果却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康熙即便除掉了鳌拜,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大多数的时候,是没人敢招惹皇帝的。皇帝本来就是喜怒无常,弄不好就有性命之忧。所以,魏征敢于多次向唐太宗进谏,就成了千古佳话。至于曹操对汉献帝很不客气,那是因为汉献帝不过是没有实权的傀儡而已。皇帝能控制住权力的时候,大臣对皇帝大都战战兢兢,唯恐说错一句话。而皇帝大权旁落的时候,大臣通过打击异己来争取权力,从而把皇帝玩于股掌之中,向来是不遗余力。这个时候,皇帝就是龙颜震怒,大臣们依然是我行我素,皇帝只能被别人当枪使。皇帝为了控制权力,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但也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当皇帝掌握权力的时候,对他的统治及王朝传承是有利的。而当皇帝的权力被外戚、宦官、权臣掌握时,他们虽然可以无视皇帝的利益,甚至可以黄袍加身,可是这些并不能给普通百姓带来丝毫的好处。任何人得到权力后,除了有权力谋求自己的利益,就是设法巩固自己的权力。当与别人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便进行你死我活的争夺。汉代的党锢之祸和明代的东林党人,大臣一方虽然看起来似乎正义一些,其中也确实不乏贤明之士。不过总体而言,大臣对权力的欲望,要远大于对正义的追求,这一点与宦官们没有太大的差别。有些宦官确实可恨,可离开皇帝的权力,他们是掀不起任何风浪的。皇帝即便昏庸,可是甘愿相信宦官,只能说明皇帝对大臣的不信任。结果,皇帝为了控制权力,杀了许多大臣,而整个王朝也随即走到终点,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而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制度,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历代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采取过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从休养生息、科举考试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没能最终挽救封建王朝走向崩溃的命运。因为这些措施,都不想动摇君主的权力,也没有触动政治体制,自然难以产生太大的效果。任何一个朝代,外表的强大是难以经得住时代的考验。秦王朝一统天下,看起来固若金汤,又谁知二世而亡。大清帝国幅员辽阔,一败英国、再败日本,赔款割地,不堪一击。皇帝的权力不可谓不大,可是再大的权力也难保国家富强。慈禧可以对大臣说一不二,可是面对日本要求割让台湾,却只能摇尾乞怜。当国家危亡的时候,他们自身尚且难保,又哪里会顾及百姓的利益。那种幻想一边掌管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力,一边又可以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美梦,只能说是异想天开。在皇帝权力的体系中,是没有任何个人权利意识的。所谓的刑不上大夫,好象是赋予大臣的特权。然而只要皇帝一声令下,秦丞相李斯就会被腰斩,明总督袁崇焕就会被陵迟处死,更不要说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了。如今,在中国没有人敢自称皇帝了,然而权力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国家的三令五申,在权力面前,大多只能流于形式。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依然是民众没有相应的权利。于是,某些官员没有掌管实权的时候,品行未尝不清廉,工作未尝不勤恳。而一旦拥有足够大的权力,很好就原形毕露、判若两人,成为阶下囚者大有人在。用人心不古解释这种现象未必有太大的说服力,说国法党纪不严也有失偏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官员行使权力的监督问题。用上级领导或上级组织监督可不可以?应该是不可以的。这种监督方式的前提是存在一个永远正确的个人或组织,所任命官员自然难免犯错,上级对于犯错的官员自然是毫不手软。问题是,这样永远正确的组织可能存在吗?而实际上,那些身居高位、祸国殃民者,哪一个不是组织任命的呢?又有多少个能绳之以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