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要脸可以获利,那我们是否应该不要脸
来源:耕思辑录 作者:耕思辑录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浅思碎记 如果不要脸可以获利,那我们是否应该不要脸冯唐有个说法,说要想混得开需要做到: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从前也听一位前辈也有类似的说法,想在江湖上混得做到三点:第一要坚持,第二得不要脸,第三要坚持不要脸。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的,项羽没打
浅思碎记 如果不要脸可以获利,那我们是否应该不要脸冯唐有个说法,说要想混得开需要做到: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从前也听一位前辈也有类似的说法,想在江湖上混得做到三点:第一要坚持,第二得不要脸,第三要坚持不要脸。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的,项羽没打过刘邦,脸皮薄肯定是原因之一。笔者作为一个资深脸皮薄,为此吃过的苦头,难以计数。因此,这里的不要脸并不含贬义,仅仅是一个中性的状态表达,甚至偶尔会带有少许羡慕。 据说维特根斯坦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如果撒谎能够获益,到底撒谎不撒。那么,如果不要脸可以获利,那我们是否应该不要脸?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窃自反思,这个行为就意味着已经是输在了脸皮薄上了。自二十出头,正当愤青之时培养起来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关注时事的习惯,就因为评论关注之时别人说上个一两句:你还是先做好你自己吧。竟就退守一隅,不敢寸进了。说到底是在意,是脸皮薄。而且,毕竟咱确实也还是自己都还没做好,谁又可能完完全全的做得好呢,因此对世事的关注和可能的评价竟因此变得不可能。 扯远了。说回来! 脸皮的薄厚如何,要还是不要这个脸皮,首先要考虑应该是脸皮这个东西,究竟是个什么? 虚荣的成分肯定还是有的。那么,虚荣又是什么呢?应该是一种超脱于实利衡量层面,在明知于己有不利的情况下,因着“脸皮”的原因超出理智算计的情绪,以及因着此种情绪而行的一种行为。如此看来,虚荣,只能说是脸皮薄这件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因此,虚荣这个状态只能说是脸皮薄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不能作为原因。 或许更大的可能,算是一种社交习惯。一种迁就他人的社交习惯的存在。一本叫《影响力》的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公益机构在机场募捐,直接找人要,效果非常不好。后来,改变了募捐模式,先给对方一朵小花,然后再行募捐,效果出奇的好。书里头说,这是人的一种社交本能。大概可以在人类氏族时期开始就在不断的人际交往中实现和强化了这样的行为模式。这背后的心理因素脱胎于拉康的三大秩序理论。大概说起来就是小孩子在出生之后就已经在按照周遭所构建成的环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而后融入这个在自己尚未出生就已经存在的秩序之中,从而作为秩序的一部分受起所控制而思考和行动。 通俗些,简化些,具体运行些:这种心理,如果落到个体身上,就是拉不下脸嘛。你需要那小花吗?你真的特别想捐吗?你一个月收入不到五千的,给能包养很多小三的人捐钱?这事儿从实利角度,用上一点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思考逻辑,再去看看捐钱的行为,就多少有些滑稽可笑了。理由是多么的虚弱无力:拉不下来脸。可是这个虚弱无力的理由,又如此的影响巨大,那么多人捐了钱,那么多人因为面子上过不去,苦不堪言,却依然摆脱不掉。 如果用个体作为计算单位,这个时候的这个脸,就并不好,一点都不好。这里《影响力》中的把这个好面子称之为本能的说法,就有些不妥当了。只要是人们自己用符号语言结构成的这个不断影响下一代,生产心理,再生产心理的结构,就是可变的,只是过程略复杂罢了。整体的变化,可能需要时间和巨大的工作量,个体的变化,想来容易一些。于是,早些摆脱,就能早些做自己。那些无论是评价你做好没做好自己的,或是给你小花要你捐钱的,无非都是各自带着其目的行事。你在明知道这一点的情况下,仍拉不下脸,受别人也或许仅仅是象征秩序控制状态下的无意识应为,于自身毫无意义,要知道,万一你哪天突发奇想,要关注和评价周遭的世界,你还得先把自己搞好了才行。 维特根斯坦对第一个哲学问题的回答是,那就撒他娘的。 如果手头的这个问题算社会学,又或者心理学问题的话,该有个什么样的答案呢,可能得由着每个人自己的抉择了。要脸的未必好,不要脸的未必恶,反过来一样。谁也别拿自己的样子当高尚。同为蝼蚁,相煎何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