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陈引驰:中古文士的思想世界

来源: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作者: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发布时间:2017-07-03
摘要:美文共赏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一)何谓“中古”首先讲一下中古,何谓“中古”?因为很多的概念都是非常模糊的,有的是讲上古、中古、近古,大家也听到过中世纪、中世、近世、近代、现代、古代等,这里用“中古”,在学术界里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它基
美文共赏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一)何谓“中古”首先讲一下中古,何谓“中古”?因为很多的概念都是非常模糊的,有的是讲上古、中古、近古,大家也听到过中世纪、中世、近世、近代、现代、古代等,这里用“中古”,在学术界里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它基本是讲汉魏之际这个时候,基本是东汉后期,魏晋这个时候开始,到南北朝,但一直到唐代,是这样一个时段。一般历史是这样一个概念。文学里边讲“中古”,有时候短一点,唐代不包括在里边,因为觉得唐代太了不起了,所以诗,是一个诗的唐朝,所以不包括唐在里边。在历史上讲中古,一般包括唐代。看开始的话,如果我们将中古的上边的时段,从汉魏这个时候开始的话,这个时候正好是我们过去讲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如果秦汉看作整个统一大帝国,基本是“第一帝国”,这个说法是非常随意的,不是很严格的,黄仁宇很早之前在写通俗的大历史书的时候,叙述的时候就说是“第一帝国”,基本是指秦汉。那个大帝国崩溃、瓦解,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它的下限到了唐代。唐代当然讲隋唐帝国,隋唐帝国是第二个中国相对来讲比较统一、强盛,有广泛影响的帝国的时代,但这并不是建立在隋唐之初的时候,就帝国建立开始的那个时候,一般这个时代还要往下移一点,移到唐代的中后期,甚至有的到唐宋,为什么是这样?其实是涉及到当时整个文化和社会的转型。在日本,有一个早期的学者内藤湖南,他的一个观点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他主张中国历史上有叫唐宋转型,“唐宋变革论”,唐代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革时代,宋代之后是近世了,今天所具有的很多现代中国、近代中国以来的特点,从宋代就已经具备了。这个渐变的过程是唐代的中期,中唐那个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这是历史学家很多的讨论,不光是历史学、文化史、思想史,包括文学史的学者,觉得他这样一个大判断是有其一定道理的。简言之,如果从整个社会的结构而言,到中唐这个时候开始的唐宋的变化,其实是早期的贵族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早期,从六朝的时候,大家了解南北朝,特别是南朝比较典型,基本是贵族社会,魏晋以下,我们读《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到近宋,但那个时候是一个贵族式社会,但到了唐代以后,慢慢放大,文化下移、文化扩散。所以,文化史学者、思想史学者都认可这一变化。 文人,文士在这个时候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在早期,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所有的文人,身份都是比较高的,都有贵族身份。如果了解那时候的历史,历史永远是有例外的,但一般来讲是“上品无寒门”,真正被当时的世人阶层、官僚阶层,处于上位的这些人都有很好的血缘的出生,出生于比较高的门第,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低下出生的人也进入了这个历史,进入到政治、文化、文学,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是这样的身份,而且这些人活动的场所都是那些宫廷,或是那些地方上的藩王,早期的文人身份,六朝时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主体部分是这样的。但到中唐以后,慢慢就发生很多变化,中唐的时候,我上文学史的时候,讲到唐代就知道,不知道唐代很多人的来历。李白什么来历?都不知道,争论是四川人,当时有人说他不是,有人说他是胡人,他的血统是胡人,血统是中亚吉亚(音)胡人,碎叶那一带地方的人,那他的父亲叫什么?不知道,他的父亲叫李客,这根本不是一个名字,所以,唐代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出来了,所以,六朝和宋代到唐代这个时候,这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从文人的身份来看,这是非常不一样的。早期的六朝的时候,大部分的人是贵族出身,或跟贵族、门第的力量是有相当关系的人。到了宋代,跟今天就比较像了,血缘关系重要,但血缘不是那么重要了,就通过读书,考科举,所以宋代的人都差不多,但各有各的风格王安石脾气很犟,苏轼比较潇洒,很有个性,但基本的出身都一样,他们都是考科举的,学问都很好,有才情,能做官,会做诗、作文、作词,所以宋代士大夫最通俗的概括是,这些人在政治上是官僚,学问上是学者,艺术的才能上是文人。这三者,官员、学者和文人三者合一,所以,宋代就比较统一了。但唐代最麻烦,你看上去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因为那个时候科举变得越来越强,那时候,有些人是民间出来的,有些人的门第很高,全是家族很大出来的人,有些人是通过考科举出来的。所以,唐代是变化的,文人也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为了和宋代以后的近世的科举士大夫类型做一个区别,唐代进行了转变。这里有很多,这里只能举一个例子,从社会的状态和文人的身份可以看到唐代是发展变化的时间点,具体哪一点,我们就不定的,有时候做历史的人,史学家不会这样,一般人是想最好定在哪一年,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这也不是一个准确的时间,基本上是到唐代,或是中唐,大致是中唐前后,这是中古时代。这个时代,我刚才这样讲,大家也了解,它从其整个社会的结构、文人的身份等各方面而言,它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我这里讲的中古文士主要是指这个时段当中,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隋唐,这个时代当中的一些人,这是第一个跟大家说的。(二)中古时代的特点这个时代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最大的一些特点,我当然不是历史学家,我就是从一个对整个时代有一点感觉的人来讲,跟今天的时代有一点相似,别人觉得这怎么会呢,当然我不是说现在就是那个时代,因为后代人看前代,经常会觉得我们这个时代跟以前好像,40年代的时候,曾经有很多学者认为,因为当时很乱,日本人来,帮忙把日本人打走了,再是国共内战等,世界二次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很乱,有人认为战国时代重新来临,所以当时有一个叫“战国策派”,已经去世了很多年的复旦教授林同济,是陆虎春老师的老师了,林先生被认为是当时“战国策派”的重要人物,认为这是当时战国时代的重演,我不认为现在就是中古时代的重演,或六朝时代的重演,但有一点像,因为第一帝国,秦汉帝国瓦解,它是怎么发生的?特别是西晋以后,东晋,五胡乱华,北方大乱,大乱以后,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外在的冲力,冲击之下,整个帝国内部的矛盾被激化出来,所以内外交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一个统一的局面发生分裂,这从三国的时候就开始了,到了西晋之后,北方的乱是一体的,整个是瓦解的趋势,它分裂,当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分裂不一定是好事,但当时也因为这个分裂,它有的多元的发展,不同区域文化的发展,如江南,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如果没有三国,基本上是孙吴以后发展起来的,所以,外在的冲力加上内在的矛盾,它构成了一个分裂,不同的发展方向,导致了多元的发展,这与19世纪一直到21世纪初的整个中国是有点相近的。我有的时候在想,真的是有点相近,因为是外在的冲击而导致不同地域的、不同力量在不同空间中的发展。 这里面有什么不一样呢?中国的问题,从空间上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话,从三国以后,从两晋以后,南北朝以后,最大的一个问题,中国之前的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东部和西部的问题,是东西的不同,以前都是讲东西是不一样的,东部和西部的问题,但经过两晋以后,它的问题反转过来,很重要的是变成了南北的问题,南北朝是这样,唐代也是这样,后来唐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也是促进南方整个唐帝国更多地要依靠南方资源,所以,南方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升,所以,它始终存在,当然,到宋代以后,南宋,特别到北宋,北宋和辽金,中国的历史之前的很多问题都是讨论东西问题,到这个时候变成了南北的问题,这是很有意思的。这再反转回去,又变成东西问题是近代以后,近代以后,一直到现在,我们现在讲沿海和内地的问题,这个原因是从海上的西方文化,另外一种力量进来的,所以,我们看历史情况,如果允许浮想联翩或放纵一下,比较随意想象的话,是有其内在相似之处的。 然后要讲到文化的关系,从原来相对稳定的状态到了一个多元的状态,我待会儿要讲到的,当时文人头脑当中所包含的思想的世界,基本上是从一个稳定的状态变成一个多元的状态,基本是这样一个情况。近代以来,19世纪以来,整个中国或中国的知识人、士人也是这么一个格局,当然,外在的动力是不一样的,近代是西方冲击,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在国家的宣誓当中是明确的,这不用争论,在政治上,我没有其他任何的说法。但在一般的大众中,特别是知识人的世界当中,他的头脑当中还是处于一个多元的状态,这个多元的状态应如何来化合?怎么来找一个出路,而且这个出路是被比较多的人或大部分的人所认可的,现在对我们今天还是一个课题。如果我们回到六朝的时代,回到唐代,其实整个时代都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他们有很多不同的思想,对他们构成冲击,形成多元,他们要寻找一个出路。所以,具有这样一种意义。下面从文士的角度来讲当时思想的世界,这是比较时髦的说法。我有不同的讲法,因为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段,它本身也能呈现出一个历史发展的起伏变化,所以,大概是按照一个时代的线索来跟大家简单地报告一下大致情况。一、从经学到玄学首先,基本上可以讲是这样的,第一个如果要讲,从传统比较统一的、稳定的思想状态,儒家的经学的思想到魏晋玄学的发展,这是变化的第一个显著特点,这是走向多元、复杂、分离的第一步。还要往前推一点,我们如果从整个汉代,秦汉,秦非常短,汉代是汉承秦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将秦汉看成一个相连相续的大帝国。在这个情况下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初期的思想状态,先秦的时候,战国的时候是百家争鸣,有很多,当然,没有一百家,这是约束,但很多思想纷纷提出他们的看法,互相之间也有争辩。这个争辩到了汉代以后,从最大的鸟瞰,从最大的视野来观察的话,它确实是在收缩、整合,一家一家在收拢,收拢当中就可以看到,有一些就不行了,有一些不适应当时的形势了,大一统的局面大家都可以理解,如墨家,有很多问题,到底怎么来看,我们觉得墨家,有很多问题,到底怎么来看,为什么墨家没有了,我们觉得墨家里很好,有科学的精神、实践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先秦时候,先秦百家争鸣,哪里有百家?百家争鸣的“百家”这两个字是双重的谎言,第一是没有“百”,第二是没有“家”,先秦时候所有的文献里没有人讲“家”的,都是称为“子”的,诸子争鸣是可以的,百家争鸣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家的概念。先秦的所有文献,《庄子》、《荀子》等所有的文献,提到的都是谁谁谁,《庄子?天下篇》里都是点人名的,从来没有讲一家一家的,真正当时作为一个集体名称出现的,就作为一个群体,不是一家家,是有两个,一个是儒,一个是墨,儒是礼学专家,所有通俗的讲法或比喻的讲法都是有问题的,它其实是给人办红白喜事的,从最高的天子的朝廷或诸侯的宫廷里,一直到民间的这些红白喜事,它都能办,所以它是礼学专家了,所以孔子要去见老子,请问他什么问题,如果你们看道家文献、儒家文献里都有,最主要的问题是问礼,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他是礼学专家,最初讲儒的身份,并不是一个思想潮流,我们认为是思想流派或一个思想者的群体,不存在的,儒是这么一个概念。墨也不是思想群体,它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它有巨子,有上上下下的,所以它有一个组织,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是在政府之外的,墨子的那些事迹,他在诸侯国之间跑来跑去,推销他的主张,然后带着一帮人,天下大乱的时候,多个政治中心的时候是可以的,汉代大一统的时代,还有自己的组织,说不好听的是水浒,水波梁山的三十六好汉,这不行,一百零八将,这是不行的。所以,墨当时是收缩的。有些思想是融合的,如法家,法家和名家当时很多是跟道家合在一起了,这个过程是很早的,无法太多展开。法家追求到最后是当时黄老之术,黄老之术,道家的思想,早期道家思想,早期道的老子的思想,早期法的那些思想都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到汉代慢慢收了,收到最后,最激烈的斗争,一个是儒,一个是道,儒家和道家两个斗争,儒家一开始,汉代初期的时候他推行的是黄老,算是道的,但后来儒的力量越来越起来,一点点起来,这是汉初的基本面貌,到现在最耳熟能详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有的人说不是,并没有那么厉害,汉武帝并不是这样的,王霸之术,有很多的解说,这个解说都可以,都有其道理,但一眼看过去,毫无疑问,它是一个很多的潮流慢慢收缩的过程,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汉代的过程,汉初,西汉初期,前期大概是这样的。到了东汉,西汉以后当中有一个段落,这我们不说,到东汉后期重新又打开的状态,重新又诸子复兴,各种各样的学问又起来了,后期又开始有人研究墨子,又开始有人研究兵家,原来兵家是不可以随便研究的,你想干吗,和平年代你老是想当将军,老是想打仗,你想干吗?这不对的,曹操就注《孙子兵法》,那个时候开始有研究这些东西,包括道家的思想、老子、庄子的思想,又重新研究了,汉代是这样一个过程。(一)玄学的定位既然是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看到,东汉后期到魏晋开始,汉魏之际,种种思想又开始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主流,即玄学。玄学的起来,玄学到底怎么定位?玄是因为很玄,“玄”字在《老子》里就有,“玄之又玄”,“重玄”,所以,说是老子的学说。冯友兰是很有名的中国哲学史家,20世纪上半期,他写了两大卷《中国哲学史》,很有影响,原来在革命生涯大学留学,是杜威的学生。所以,他后来在40年代抗战结束之后曾到美国去教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书,后来他写了一本现在非常流行的书——《中国哲学简史》,这个书到80年代才开始翻译,大概有2、3个译本,回译成中文,现在大家读得不亦乐乎,这是对的,如果大家没有读过,我也推荐给大家读。有的时候也有点悲哀,因为这个书是当时冯友兰面对着美国那些对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根本不了解的洋人讲的话,我们现在对自己的传统也跟外国人差不多了,也需要冯先生的书从非常简易的方式来讲。他在讲玄学时要用英文讲,原来北京的外语教育和研究出版社也印过冯友兰先生的英文的哲学著作集,你去看他的英文论文,冯先生非常厉害,他的英文极其简单,我估计读十页、二十页没有一个生字,但他用非常简单的英文讲中国的思想,在那里,他面临一个问题,他怎么跟人讲,他就要用英文来表述什么叫“玄学”,他用的词是“New Taoism”(新道家),他无法解释玄学,没法讲,所以他就讲“NewTaoism”,他用新道家来讲。这里边有很多老庄的思想,但是不是这就是道家的?这与思想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关系。其实玄学的发展不是完全凭空从复兴的道家起来的,它相当一部分是从既有的儒家经学传统里面转出来的。那个时候讲玄学思想有“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三玄”的名称在三国魏晋的时候是不存在的,将何晏、王弼这些玄学家找出来说这“三玄”,你跟阮籍、嵇康讲这“三玄”,他目瞪口呆,他不知道,我没有这个概念。“三玄”的概念是南朝的梁的时候才出现的,最早出现于《颜氏家训》。但这几部经典在那个时候确实受到重视。29:19那受到重视,你就可以看到玄学的第一代人物是何晏、王弼。何晏是喜欢脸上擦很多粉的,扮小白脸的那个。王弼是天才青年,死于24岁。在当时,24岁不小了。他们最早是第一代非常有影响的玄学家,他们做的那些事情,我们现在留下了他们的著作,因为中国过去的思想发展是如何发展的?中国人是按照一个共同的思想构架,遵照一些重要的经典来不断地阐释,来发挥自己思想的,而不是自己单独来写一个书,我就建构一个宇宙体系、世界体系或思想体系,所以,有的时候你看他研究什么书,他对什么书下工夫,你可以看出他关注的重点在哪里。如果从他们关注的经典来看可以看到,何晏、王弼最重要用功的书是三种书,第一是《周易》,第二是《论语》,第三是《老子》。现在如果打开何晏的《十三经注疏》,《论语集解》,这是第一个名字。王弼没有留下著作,但王弼写过《论语》的论文。《论语》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是儒家的。《周易》当然是很玄,是玄学里面是最玄的一种。传统来讲,孔子最后学的是《周易》,它比较玄,但无论如何,它是经书,它是五经之一,所有的儒生都会学的。你打开汉书艺文志看,整个经学里专门研究周易的,各家都在讨论《周易》的,易是儒家经典,没有问题,《论语》是关于孔子的,在当代算纂,还不算经,还不算后来十三经的“经”,但它是儒家经典,只有一个老子是有新的想法的,他们也都研究过老子,《周易》是王弼注的《周易》,那是非常重要的书,现在研究王弼的思想,研究玄学,是非常重要的书。何晏没有注疏,但何晏的《世说新语》,他喜欢跟人谈议,谈得天花乱坠,所以人家说他的言辞浮华,当然,这牵涉到不同的学派,他很爱谈,那个时候,谈也是一个学问。那时候很多人是写的,他谈。到了老子,对于老子,他们有所研究,老子是一个新的苗头,何晏一开始想注《老子》的,何晏的年纪大一点,结果碰到的王弼,两个人一谈,王弼很年轻,一谈以后觉得这个人是天才,很厉害,这个人可以论天人之际,然后他就觉得不敌他,就不注了,让王弼注,所以王弼注了《老子》,所以王弼的《周易》、《老子》都是代表玄学思想非常重要的书。何晏后来觉得不行了就退下来了,在《世说新语》的注里记载,退而注道德二论,退下来写了道和德这两篇论文,就道论和德论这两篇东西。所以,我也是经常在学校开玩笑跟他们讲,你们现在一天到晚要升职称了,当教授的,就要谈论文,其他注疏都不算,那个时候注疏是第一等的,何晏是想注疏的,想注《老子》的,后来他碰到王弼,觉得王弼很厉害,就让王弼去注,何晏写两篇论文就算了,论文是第二等的,现在论文很重要。所以,他们都研究这个,那个时候的思想可以看出来,基本上是从玄学里,玄学是从经学,儒家学说里转过来的,《周易》加上道家的《老子》,能够发挥其有无问题的玄,我们经常讲很玄的哲学问题的这些下手来发挥出来的。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王弼是非常厉害的,当时的人是两种,一种人是很能讲的,还有一种是很能写,所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很能讲,两个人就开始辩论,就不断地问难,问了以后,那个人哑口无言,不会讲,答不上来,他回去了,回去了以后不行,奋笔疾书写文章,然后回不去交给很能讲的人,很能讲的人拿到文章一看,他傻掉了,他写不出来,他写不了论文,而王弼是又能说又能写的,文献里有记载,王弼非常能讲,他研究是非常好,注疏《老子》,所以有一次他就碰到一位名士裴徽,他年纪大的,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裴徽问他了一个很妙的问题,他说你不是一天到晚讲玄学的有无,老子讲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谈这些很玄的问题,他说我倒要问问你看,他说到底这是什么关系,跟孔子是什么关系,跟圣人是什么关系?王弼的回答就非常妙了,他反应很快,他说“圣人体无”,圣贤是真正了解“无”意义的人,“圣人体无”,所以他讲的都是“有”,他不讲“无”的,老子是有者,老子,道家真正是有的,他还在有的境界里,所以恒言其所不足,他老是要讲他所不懂的东西,他不明白的或他不那么透彻了解的“无”,《论语》不讲有无的问题,有无的问题是《老子》里讲的,裴徽问他这到底是什么关系,王弼就给了这一个回答,像孔子一样真正掌握了“无”道理的人反而不讲,通俗的话是“半瓶子晃荡”,一瓶子反而没有声音了,人家讲“善易者不易”,真正懂周易的人是不讲的,这个话语就比较得罪人了,现在外面讲《周易》的人是不懂的,是这个意思,这是王弼的真实意思,但这是一个故事,讲得太玄虚的东西我不来讲。这个故事标志着:第一,在王弼,甚至何晏这批人的心目当中,真正最高的圣人还是孔子,因为他们还是尊重经学传统的。第二,虽然孔子是最高的,但真正讨论的话题,他们所关心的是“有无”问题了,他还是在讲孔子,孔子真正是体无,圣人体无,所以言不及有,老子是有者,所以恒言其所不足。他所了解不够的地方,他就讲这个,但这个命题真正讨论的还是有无的问题。分析这个故事,不同的层面都已经有了。6:54所以我想第一个我就想,为何要这样提?一个新的思想往往不是凭空的,不是完全从外生的状态起来的,它要有一个旧有的路径来发展的,玄学就是这样的,它与经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它里面有很多新的道家的、老子的、庄子的思想,或是一些学者确实将它命名为“新道家”,就认为它纯粹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不完全如此。这是第一个讲的。(二)庄学的影响随这个发展后,易、老有了,还有一个是庄子的庄学,庄学起来是什么时候?庄学起来是到“竹林时代”,就嵇康、阮籍、向秀、喝酒的刘伶、阮咸、王戎等,要到这一批“竹林七贤”的人物了,这些人物当中,他们基本上是谈庄的,从他们关注的著作就可以看出来。阮籍是这几个人里面年纪最大的,阮籍现在留下三篇论文,我们觉得他们都是诗人,当然,各位不一样,我们讲你们不要以为这些都是诗人,你只看诗人,这是片面的,这些人的学问都是很好的,他们有很开阔的心胸,了解的东西非常多。阮籍是年纪最大的,他有三篇很有标志意义的论文,一篇是《通老》,通老子,连通的“通”,贯通的“通”。《通老论》、《通易论》,还有一篇是《达庄论》,通达的“达”。他有三篇,易、老、庄这三者,他都有论文演讲,很可惜,这三篇论文都不是全篇,过去的书籍里保留下来的全是片断,但起码对这三个,他都是有研究的兴趣,而且是写了自己论文的。嵇康也喜欢讲庄子,讲很多,跟个人谈,嵇康的特点是喜欢谈,但他不喜欢写,当时是有这种风气的。当时对我们今天来讲留下影响最大的是向秀,向是方向的“向”,秀丽的“秀”,秀气的“秀”。向秀在文学上有一首《思旧赋》,这是很有名的,他的《庄子注》是非常重要的,他注了27篇《庄子》,《庄子》今天看到的是33篇,他注了27篇《庄子》,注了《庄子》之后,《世说新语》里记载是“玄风大畅”,之前有很多人注,都没有那么流行,到了向秀一注以后,玄风大畅,向秀注了以后,就变成公案,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郭象注,后来人家就说郭象是偷了向秀的注,我们今天看到的注到底是向秀的还是郭象,有很多争论,这个不讨论。但毫无疑问,无论他偷到什么程度,用到什么程度,这是另外的问题,向秀肯定注过庄,而且注了27篇庄,当时玄风大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著作。向秀一开始要注庄的时候,《世说新语》里记载,嵇康就不高兴,他说这个东西是谈谈的,为什么要写下来?就像今天有的时候喜欢讲的,滔滔不绝讲,叫他写下来,为什么要写?嵇康没有讲,但嵇康关于《庄子》片段的意见还是可以看到的,包括他的著作里也讲他自己好读老庄,所以这些人非常明显,他们对于《庄子》的兴趣远远超过何晏、王弼,超过他前代,所以庄子是在他们这一批人里开始被受到重视的。这是一个大概的描述,从经学到玄学,玄学里是从易到老到庄这样发展的,庄的影响非常大,到后来的影响越来越大。郭象是西晋时期的人,有一个成语是讲郭象的,郭象这个人也是厉害的,有一个成语叫“口若悬河”,很能讲,口若悬河最早是讲郭象的,郭象现在留下庄子的注,现在看到的33篇不是庄子的,根本不是汉代的,就是郭象调整过,重新编过的,郭象的影响更大,所以这影响非常大。(三)玄学对士人精神的作用那么我要讲的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玄学对于士人的精神到底有什么用?到底有什么帮助?因为我以前也谈过这个问题,写过这个文章,所以这里最简单地跟大家提一下,只能讲一些最简单的例子跟大家提一下。我举两个人,一个举嵇康,嵇康非常有名,还有一个是陶渊明。1、嵇康嵇康,有一篇文章大家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跟山涛一起,他写了一篇文章给山涛,当时山涛出来,当时的背景是曹魏集团,当时曹家是皇帝,司马氏当时是重臣,曹和司马氏两边主要在政治权力上有很多的斗争,当然,还有文化的一些因素。两边在斗争时,嵇康因各种原因是在曹这一边的,但主要的力量,司马氏是渐渐占优势的,当时山涛就出来做官了,他靠拢司马集团,做官之后还推荐嵇康出来做官,嵇康就写了这篇文章,有的人会读过,甚至比我读得更熟,有些不太了解,这是大概的背景,他拒绝说我不出来做官,那篇文章写得很妙,因为经常会讲到。魏晋风度的问题,这里不可能特别展开,如果你们有选取可以看鲁迅先生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它也是一个讲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长文章,里面有很多特立独行的行为思想,里面都可以看到。这里面就说,如果要讲到魏晋风度,《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章,因为里面讲了很多他自己的表现,因为山涛讲出来做官,他说我不能做官的,因为我有七个不堪,二甚不可,加起来一共有九个理由,他说我是不能出来做官的,为什么不能做官?我这个人怎么不好,我这个人脾气不好,不喜欢穿官服,我身上有很多虱子,有时候我还要抓一抓虱子的,你让我穿上很正式的官服,我怎么受得了,这是不行的,所以讲了很多不合适之处,他最后讲的话现在还有,“志在长林与丰草之间”,我愿意在野,我不愿意做官,我不愿意上庙堂之上,讲的是这些内容。有一个最过分的是他懒,他到什么程度?他说要小便,要上厕所,他说我要“令胞中略转乃起耳”,胞就是膀胱,我小便要忍着的,我懒极了,忍到胀了,实在受不了了我才去上厕所,人家都讲这些名士如何放怠。但是这个文章,如果你仔细去读这些文章,他其实有一个中心,因为一个人不能讲这种话,这种人不是市井小人,而且山涛这些人都是很有文化,很有思想的人。看文章,他对山涛有一个道理,经分析,理由是人各有自己的本性,就一个“性”(nature),他的文章里最重要的话,他说最主要的一个人要“循性而动,各附所安”,这篇文章是有道理的,他讲的很多今天看起来津津乐道的有趣的情节,但他的核心是要“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所以,性(nature)是这个文章的主干,以这个来回过头来看,什么叫“循性而动”?就是依循本性来行动,每一个人都要按照他自己的本性来行动,要就你性之所近去完成你自己的人生,他是这个意思,各附所安,你合适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你们有兴趣,把这个文章重新找来读一下的话,其实是蛮有趣的文章,根据注释,你可以看到很多挺有趣的内容,他一开始就讲,他说,我们两个人,我听说你要让我出来做官,我们当时有竹林之游,是朋友,但我们是偶相知,你其实并不了解我的本性是什么,然后在他解释自己本性是什么的时候,他讲了一大通,七不堪、二甚不可,讲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是这么一个自由的、舒懒的人,讲了一大通理由,然后最后说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你是想在位权之上,你是想在宫廷里面做事的,他讲,你是多可而少怪,你这个人什么都行,我这个人比较偏,所以我志在长林丰草。他一直讲到,他说,人之相知,两个人在一起交往,贵识其天性。两个人相处是要了解对方的个性,我们用今天的话,贵在了解对方的个性,所以你千万不要逼我,不要以为你自己是能够进入宫廷,进入官场当中去做的,就认为我也行,一定希望我也来做。所以他里面还用了庄子的一个典故,庄子的典故当时讲是在《庄子》秋水篇里讲庄子跟惠子的故事,惠子在魏国做相,听说庄子去见他了,所以他就很紧张,在城里搜了三天,大找庄子,结果没找到,庄子自己跑上门来了跟他讲,庄子是一个很有文学性的人,是一个很有文学家天赋的人,庄子是跟你讲故事的,《庄子》里的很多对话都是讲故事的,他不是跟你讲一二三四道理的,他就说,以前有一只凤凰,一只凤鸟在天上飞,结果底下有一只乌鸦,然后就守着一个死老鼠,以为凤鸟飞过去要跟它来夺死老鼠,结果抬着头大叫,恐吓凤鸟。他就跟他讲这么一个故事,他的意思是你在魏国做这个相算什么东西,对我来讲就是个死老鼠,惠子魏国的相位是“死老鼠”,我是在天上飞的,非醴泉不饮,不练实不食,我路上都要喝甘泉,吃好果子,拣尽寒枝不肯栖,我是这样的人,你那个算什么东西。所以,嵇康在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还引到这个典故,意思是你是这个性格,我跟你不一样的,你不要用你的性格,最后他讲,如果你真的了解我的性格,那我们就分手吧,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长林丰草。你如果看文章中的“性”不断地出现,所以,其核心论点(线索)就是性,要循性而动,他是这么一个意思。循性而动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庄子的意思,庄子一直讲要尊重人的本性。庄子里也有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来分析,这里就不说了。庄子喜欢讲故事,在鲁国的郊外突然飞了一只海鸟,国君听了以后,这稀罕,很好,把它弄来收养的,然后宫廷里的礼乐给它奏乐,然后给它吃好的,吃肉汤,那个海鸟有这个美味和音乐,目眩神迷,它没见过这个场景,三天就饿死了,因为它不敢吃不敢动,所以,这要符合本性。所以,庄子最后讲,你这个办法是以己养鸟,以养人的方式在养鸟,真正要以鸟养鸟,该用养鸟的方式去养这只鸟,意思是鸟有鸟性,人有人性,庄子一直是特点强调这个的。比如说他的外篇里讲,他有马蹄一篇,它叫《马蹄》,马蹄是不通的,古时候的名字是一开始将文章的头两个字抽出来,这两个字是否合适都不管,读起来,这是破句,那个文章是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它是“马,蹄…;毛…”,它是头两个字抽出来为《马蹄》,《马蹄》里讲马有马性,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他高兴了就尥蹶子,饿了,它就要吃,就要喝水,就要吃草。他说,来了一个伯乐,伯乐要训练它,套上一个笼头,训它,千里马还没出来,好好的马已经被弄死一半的,所以庄子特别讨厌伯乐,选优秀,庄子是很不高兴的,核心之意是马有马性,尊重马性,尊重鸟的天性,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要用一个不合适的方式,不符合他本性的方式去处理他,庄子的这个意思是很明显的。嵇康“循性而动”的想法是从这里面来的,而且后来经分析,在今天的《庄子注》,《庄子注》这一段不知道是向秀注的还是郭象注的,这里面类似的话都有,“循性而动,各附所安”,都有这样的话。如果是向秀注的,那没有问题,嵇康和向秀都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们都是朋友,所以他们都有这样的观点。如果郭象注,郭象没有问题,郭象在后面,那郭象是学了嵇康等“竹林七贤”的想法。他们吸收了庄子的这些想法以后,面临他现实的人生困境时,他是有表现的,他将它拿来作为自己行动,或辩护,为自己辩说生活选择的一个理由而用的,但我不做,我不行,因为我对这些东西是不适应的,我是要按照我的本性去生活的。2、陶渊明我讲到这个地方,很容易就想到陶渊明,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陶渊明所有的事,性对陶渊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他守拙归园田,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我从小就不适应世俗的这些东西,“性本爱丘山”,性本来爱丘山,爱本来的自然的田园山水。所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里面性是经常出现的。包括《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里面前面有一个序,序里就讲到,他说我是“质性自然”,质是本质,性是性格的“性”,质性是自然的。对陶渊明而言,陶渊明是最有意思的,因为我之前也在上面讲过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陶渊明对于自己归隐乡村生活的抉择讲了太多了,他在不断地讲这个事情,有的人做选择就完了,他不是讲那么多,他在不断地讲为什么要这样,正因为我是自然的,这个环境是不适合的,我不适合红尘、官场,我回到田园当中,我很开心,我很高兴。他的很多诗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的生活环境很好,我觉得很舒服,他在不断地讲这个,我自己后来有发挥,我觉得这有点太奇怪的,讲这么多为什么,是因为他实际的生活在会场上的失败,陶渊明是人生的失败者,是一个LOSER,但他在他的精神上通过其诗歌重新塑造自己,重新站起来,陶渊明是很了不起的,这里面可以看到文字的力量,文学的力量是很大的,他会是一种补偿,我这里就不敞开讲了。回过头来讲,陶渊明为自己辩护时,他用的也是“质性自然”,也是“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都是玄学,都是庄,都是老庄,道家的思想所给予他的东西。这些思想对于这些文人来讲,对他们的生活以及人生的选择是有帮助的,所以,这个是一个部分。
责任编辑: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上一篇:民间高利借贷背后,暗藏着哪些危机?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