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潇海悟道】电影《冈仁波齐》: 寻梦之旅,用生命去追寻;朝圣之路,用身体去丈量

来源:潇海湘潮 作者:潇海湘潮 发布时间:2017-07-05
摘要:潇海悟道 潇海悟道 冈仁波齐 藏民 朝圣 影评 题记:电影《冈仁波齐》向世人掀开了藏族人圣洁信仰的冰山一角,讲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虔诚而淳朴的藏族人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用生命去追寻的寻梦之旅,用身
潇海悟道 潇海悟道 冈仁波齐 藏民 朝圣 影评 题记:电影《冈仁波齐》向世人掀开了藏族人圣洁信仰的冰山一角,讲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虔诚而淳朴的藏族人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用生命去追寻的寻梦之旅,用身体去丈量的朝圣之路,热爱生活,珍惜当下,敬畏生命和神圣,我们都在路上……【潇海悟道】电影《冈仁波齐》:寻梦之旅,用生命去追寻;朝圣之路,用身体去丈量作者:潇海湘潮上周末,与家人到电影院看了6月20日起公演的电影《冈仁波齐》。近300人的电影院,只有6人观看,网络预定票价人民币28元一张,票价虽便宜,但观影之人少成就了我和家人有看专场电影般的感受。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记录了信仰的力量,说的是藏民去神山朝圣的故事。讲述的是,芒康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杨培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和梦想。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以纪实手法向世人掀开了藏族人圣洁信仰的冰山一角,它讲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虔诚而淳朴的藏族人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用生命去追寻的寻梦之旅,用身体去丈量的朝圣之路,热爱生活,珍惜当下,敬畏生命和神圣,我们都在路上……所谓:转山转水转来世,望风望景望此生,悟德悟道悟过往,度人度己度轮回。冈仁波齐,坐落在阿里普兰县境内,顶峰海拔6656米,峰顶终年冰雪覆盖,在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而其形状奇特而壮美,峰形似金字塔,山尖如刺,直插云天,四壁十分对称,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几乎成为阿里的标志。冈仁波齐是中国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冈仁波齐神山正面形似圆冠金字塔,四壁对称,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佛教万字格,尽显神山之王的风范。这座神山,承载了太多的信仰。相传西藏原始宗教雍仲本教发源于岗仁波齐,印度教认为它是为湿婆的居所,基于印度恒河发源于此,在梵文中,冈仁波齐被誉为“湿婆的天堂”。耆那教认为它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它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印度教、藏传佛教、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共同认定这里为世界的中心。对于笃信佛教的藏族人,视其为“神灵之峰”,以致坚信:磕长头能洗清罪孽、转神山能求幸福安康。《大藏经?俱舍论》中记载:从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有座“大雪山”,就是须弥山,而这座山,在现实中据说就是冈仁波齐。马年,是释迦牟尼的本命年,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72岁高龄,就是选择马年去实现在人世间最后的心愿。在去冈仁波吉的路上,一路上都几乎是低着头走着,手里拿着转经筒不停歇地转着,最后到达神山脚下,晚上睡觉咳嗽了几次,最后,再也没有起来,没有痛苦,无疾而终,悄无声息地到了他心目中的乐土归宿。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朝圣途中,冬去春来冰雪初融,淹了眼前的路面,过往汽车溅起的水花显示出水不算浅。在茫茫雪域高原上,总是有数不尽的信徒,以一步一磕等身长头这种苦行的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圣地艰难跋涉。以潇海君个人观影的感受,电影中最令人震撼的不是对话,也不是那迷幻般的景致,而是在没有音乐背景的五体投地“磕长头”时双手合十的略带“单调”的——木板合击声和磨地声!那种声音,似乎告诉人们,朝圣者内心是多么地虔诚、坚定和清净!还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声音,就是朝圣队伍每晚睡前由尼玛扎堆所说“让我们念经吧”,电影中反复呈现在耳边的念咒声。电影中的两个片段,给人们印象很深。片段之一,某天朝圣队伍照常沿着马路“磕长头”行进,被一股水流拦住了前进的道路,一时有人犹豫拿不定主意,几个人合计之后,毅然脱下厚实的皮毛之装,单衣涉水“磕长头”五体投地前进!片段之二,载运着辎重帐篷的拖拉机被撞坏后,男人们拖着拖斗行进在前面,女人们在后面“磕长头”跟随,拖斗被拖行一段距离后,男人们又返回拖斗拖行起始地,用“磕长头”方式“补行”!如此一段路一段路不断反复。在“进藏洗涤心灵”越来越时尚的今天,朝圣者相信着他们的“治病良方”,在没有信仰的人眼中,这种信仰本身就“有病”。还有人认为,摈弃一切信仰的精神空虚,也是一种“现代病”。《冈仁波齐》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此。而据刚从西藏自驾游归来的“彪哥”(一年起码去西藏两次)介绍,以前“磕长头”朝圣的藏民比比皆是,而这一次进藏,“磕长头”朝圣的藏民也凤毛麟角了,是不是藏民也“现代化”了?!即便如此,丝毫也不会改变西藏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和“神圣”。正如电影花絮中旁白中所说的一样: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一种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然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着或生活过。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完全正确的吗?!当我们一如既往地认为自己牢牢掌握着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命运时,现实的残酷,是如此的让人震惊,并直接地粉碎了我们的自以为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瘟疫流行、地区冲突、种族屠杀、恐怖活动、战争威胁、核武阴影、贫富分化、金融危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性沦丧……其实,这一切,归根究底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危机和心灵病态,本应具有的清净本性、妙明真心,被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层层障蔽,源于无明妄想的偏执、狭隘、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我们心灵病态的外衣,形成了我们自以为是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比如,死亡是个大迷雾,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死后会怎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神都能找到我们。对于死亡,我们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以不知何时会死为借口,来延迟对死亡的正视。然而,我们越是不愿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的阴影就越萦绕脑际。面对死亡的压迫和纠缠,自古以来人们就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争。西方有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实质上都是为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战胜死亡威胁的抗争。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往往害怕失去,可其实又从未抓住过什么,并为此而经常处于自觉或不自觉的焦虑状态中。恐惧和焦虑已然成为了我们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半过程,我们只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只要快乐而不要悲伤……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无常,而不是只用力的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而已。党的十八以来查处的那么多副部级以上高官,从某种程度上也呈现了人性的这种恐惧和焦虑状态,为得到而不择手段,因贪婪而巧夺豪取,因害怕失去而疯狂索取,因丧失底线而不计后果,有多少人是追求了正确的东西?!到头来,一场空!面对死亡,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因心存畏惧而无所畏惧,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因心向天堂而安然进入天堂。对于深置于藏民内心的那种对生死轮回的信仰,其实就是藏传佛教得以在藏区传播的基础。马克思说过:“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也有论及:“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的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核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东方的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最高发展阶段上。”藏民对藏传佛教的深信与笃行,也呈现了这个民族文化的理性思维。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不想远离痛苦灾难,也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不愿意享受幸福安乐。但自从一个生命来到世界上,就不得不感受生老病死、爱恨离别等等各式各样的痛苦。即便是有暂时的欢笑和喜悦,也不过如露珠闪电、梦幻泡影般转瞬即逝,真可谓:了不可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俱忘,观天际云卷云舒。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电影院,为电影《冈仁波齐》捧场。捧场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也有与之共鸣的东西。寻梦之旅,用生命去追寻;朝圣之路,用身体去丈量。感谢《冈仁波齐》的摄制组成员和演员,这部作品让人领悟:用生命去追寻的寻梦之旅,用身体去丈量的朝圣之路,热爱生活,珍惜当下,敬畏生命和神圣,我们都在路上……腾讯视频:朴树《No Fear In My Heart》(电影《冈仁波齐》主题曲)http://url.cn/4B8Jl71 微信公号推送:http://url.cn/4BIS917
责任编辑:潇海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