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贫穷可能滋生出人内心的自卑或疯狂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发布时间:2017-08-07
摘要:法静亦水 谁言寸草心 贫穷可能滋生出人内心的自卑或疯狂 儿时常穿的布鞋就两双,一双单鞋春、夏、秋穿,一双棉鞋冬天穿。 布鞋全是手工做的,鞋底一样,从鞋帮上分单鞋和棉鞋,现在通俗的叫法“千层底鞋”。 全家人穿的鞋都是奶奶一人做。奶奶不下地干农活,
法静亦水 谁言寸草心 贫穷可能滋生出人内心的自卑或疯狂 儿时常穿的布鞋就两双,一双单鞋春、夏、秋穿,一双棉鞋冬天穿。 布鞋全是手工做的,鞋底一样,从鞋帮上分单鞋和棉鞋,现在通俗的叫法“千层底鞋”。 全家人穿的鞋都是奶奶一人做。奶奶不下地干农活,除了做饭空余时间就是浆、洗、缝、补,做鞋、做一年四季全家穿的单衣、棉衣。 那时在农村从没听说过谁家买过鞋、买过衣服,穷是主要原因,非不为,是不能。 做布鞋工序繁琐一双鞋要做半个多月,最费工的是做鞋底。 鞋底用不能穿的旧衣服剪成片,在案子上铺平,用浆糊一层一层粘起来晒干备用,这叫“拷子”。 做鞋时比照每个人脚的的大小,剪成鞋底形状,边子用白布包上边,三层拷子合在一起,用麻绳密密麻麻均匀全部缝一遍,鞋底就做成了。 缝鞋底俗称“纳鞋底”,这是最费工、费时、还费力的工作,三层拷子合在一起用针无法直接穿透,先要用锥子穿透,再用针带着麻绳穿过锥子孔,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的缝。 手工巧的人,针脚大小、间距整齐划一,很是漂亮。 那时衡量农村女性的基本素质,不看文化程度,因大部分都没有读过书,就两个硬指标,针线和茶饭。 如果一个女性不会做衣服、做饭,或者做不好,会嫁不出去,即使嫁出去身份都要降低,会被婆家看不起。 所以待嫁的姑娘,出嫁之前母亲的主要职责就要教会女儿这两样。 唐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表达过门的媳妇第一次做饭,担心婆婆不满意的忐忑心情。 鞋底做好了,接着做鞋帮,鞋帮相对简单,一层面子,一层里子缝合一起,圆形的鞋口包上布边,布边一定是黑色,白色表示穿孝,家中有长辈去世。 鞋帮还是用麻绳和鞋底缝合一起即可,这叫“上鞋”,一双鞋就做好了。新鞋做好了,有时大小有些差异,夹脚或者磨脚,就用鞋楦调整使之合脚。 新娘子穿的鞋做法工艺相同,鞋底薄一点,只有两层,鞋帮的面子是红布,上面手工绣上凤凰或者牡丹花。 小孩子穿的鞋是虎头鞋,一般是奶奶给孙子做,象征王者之尊。 如果做冬天穿的棉鞋,就在鞋帮面子和里子之间充填上棉花,和鞋底缝合一起就成棉鞋。 那时农村女性除了下地劳动,还要承担全家的冬夏鞋子、衣服的缝制。做针线活都是抽零碎时间或下雨天做,很多都是冬天的棉衣秋天就开始做。五、六个子女的家庭,冬天到了,棉衣还没有做完,孩子冷,母亲就在灯下赶做棉衣。古代小说里有妻子为守边将士灯下做寒衣的情景,使人感慨。 那时在农村经常看到妇女坐在一起拉家常,或者走路,手里都是拿着针线活,就像现在人手机不离手。 做一双鞋子不容易,孩子多的家庭老大穿了老二穿,破了补了再穿,那时农村就有走乡串户的补鞋匠以此为生。 我的小学同学很多春、夏、秋几季都光着脚上学校,冬天就穿草鞋。 家乡的草鞋我也穿过几个冬天。草鞋的底子用草绳编成,比较厚实,耐磨。鞋帮用细草绳和芦苇最上面的绒穗合在一起编制,芦苇秋天最上面长出绒穗,像玉米秆上部长出的类似,棉绒状可以取暖。有些家庭条件好的,草鞋底用木板做。 这样的草鞋当地叫“毛翁”音如此,找不出合适的字。 冬天穿时里面填上碾过的麦草,或者塞进旧棉花过冬。 毛翁的寿命就是一年,第二年再重新做,有些来不及或者家里没有人做的,就到集上去买,几角钱一双。 我十几岁离开家乡之前一直穿的是奶奶做的布鞋和草鞋,后来到了兵团工作,穿的是和军人一样的黄色解放鞋,深腰和浅腰的两种,分别是冬天和冬天之外的季节穿。 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才第一次穿上皮鞋。 也许是童年成长的经历,我对鞋和与之相关的事件都很敏感。 十几年前,四川乐山一位副市长,叫李玉书因贪污被判死刑,临死前他就说了和鞋有关的一段话: 我在农村读中学,早上吃了早饭走路去十几里地的学校,带上几块红薯作为午饭。妈妈给我做了唯一的一双新布鞋,出门前把布鞋脱下来赤着脚去学校,进校前再穿上。一双鞋一直穿到高中毕业。我大学毕业到工作前没穿过皮鞋。 他贪腐受到制裁罪有应得,但这段话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我能懂这段话的内涵,掂量出它的沉重。 贫穷可能滋生出人内心的自卑或疯狂,长期贫穷的压抑对金钱有种变态的渴求。 我现在家里还有一双布鞋,是奶奶做的最后一双,八十年代我在大学里,奶奶亲手做好给我寄到学校,奶奶说,手工做的鞋穿上跟脚舒服。我穿了几次,把它保存至今。 我现在还是有穿布鞋的习惯,现在买的布鞋,鞋帮是布的,鞋底是塑料。穿不出那种手工布鞋的感觉。 儿时穿奶奶一针一线做的布鞋,那种入心入骨的温暖,至今存在记忆深处。 年轻时读孟郊的诗,没有经历真的读不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别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在才真的读懂了。
责任编辑: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上一篇:检讨:周永康政法生涯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