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网站合作

旗下栏目: 网站合作 聚焦特稿 原创独家

手机流量本月跑的快?专家释疑:可能是心理等作用

来源:国搜河南 作者:朱宝君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13
摘要:核心提示: 费了种种周折,三大运营商终于做了些许让步,推出了一个“流量不清零”政策。谁知,这一政策却引来了更大的争议。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各大论坛都在质疑流量是否跑的更快了。三大运营商否认恶意虚假计费。那么流量究竟跑哪儿去了? 中国搜索郑州1

核心提示:费了种种周折,三大运营商终于做了些许让步,推出了一个“流量不清零”政策。谁知,这一政策却引来了更大的争议。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各大论坛都在质疑流量是否跑的更快了。三大运营商否认恶意虚假计费。那么流量究竟跑哪儿去了?

手机流量本月跑的快?专家释疑:可能是心理等作用

中国搜索郑州10月29 日讯 三大电信运营商自10月1日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至今已将近一个月,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各大论坛,只要一搜索流量不清零,就能发现疑问阵阵,似乎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集体感受:这一个月来,手机流量用得可是特别快。有用户怀疑运营商在允许套餐流量当月不清零的同时,也在偷跑用户流量。

手机流量到底去哪儿了?

中国搜索在各大网络论坛上看到,很多网友对这一个月来手机流量用的快纷纷吐槽。

一位名为“上知天文”的网友表示,他的手机有时候1秒用掉二三百兆流量。向运营商投诉后,客服人员返还了部分流量,但称责任应归咎于他的手机本身。“上知天文”还说他身边的朋友,5位中有4位觉得流量使用过快。

而另一位网友“米糊涂”表示,自己平时的流量基本在一月2G上下,这个月特意换了个3G流量的套餐。没想到才20号流量就用完了,还加了2个1G流量包,可不到一天就接到短信,说流量用完了。

那么,流量,到底都去哪儿了?

中国搜索在郑州金水区一家移动营业厅工作人员建议下,打开移动的网上营业厅,在登陆后的查询项目中,有“余额详单”项。在其中,逐条显示了每一次流量使用的时间、地点与所使用流量。

但无论是网上详单,还是打印清单,从这些流量记录里却找不到这些流量具体用到什么地方了。到底是看视频用了,还是刷朋友圈消耗的,或者干脆是被误扣的?

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涉及到用户隐私,这些记录是查询不到的。

三大运营商否认恶意虚假计费

类似“手机流量到底去哪了”的疑问在网上越来越多,不少网民质疑运营商存在克扣流量的情况,甚至在微博上引发了大量讨论。

“我们也接到了许多用户反映过类似问题,尤其是接近月底的这几天。”中国搜索10月29日致电移动、联通的客服,对方表示,的确这几天,用户对流量的存疑不少。

但客服也表示,这并非是运营商从中作梗,因为“本月流量的计算,和月流量余额存入下月,使用的是两套系统,并不会因此影响。”

而在此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也正式发文表示不存在偷跑用户流量问题。

中国联通在官微发声反驳称,流量计费工作规范、准确,计费系统有着严格的检查校验机制,通过了各级主管部门和独立第三方的检测,不存在恶意虚假计费问题。

中国联通还表示,“当月流量不清零”改变了计量规则,实现了流量滚存功能,但并不会因此影响用户流量的使用速度。中国联通将确保计费系统运营的规范准确,不会因“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的实施而导致用户所使用流量的激增。

此外,针对媒体报道内容,中国移动称专门组织了流量计费测试,没有发现“手机流量跑得快”问题,移动表态,“计费误差,双倍返还”。

业内人士:流量突然增加有多种原因

究竟有没有可能是运营商在“捣鬼”?电信工程师金先生认为,“从技术上倒并非不是不可能,只是没有必要这么做,不仅技术工作量庞大,而且很容易被发现,得不偿失。”

对于用户反映的确实流量跑得快的现实,独立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表示,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换成了4G业务,其网速更快,与3G相比相同时间内浏览内容更多,流量消耗肯定也更多;另外,为了给用户更好的体验,现在一些新版App流量消耗也在增加。

付亮还表示,“原来在打开APP时有些内容是不打开的,因为网速原因还没有打开就切到下一个界面了,会省些流量,但是网速提高之后以前没打开的现在也自动打开了,流量就发生了。”

电信行业资深分析师曾韬则认为,更多的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或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流量不清零之后消费者在使用时可能会更放松一些,“运营商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它只是卖流量,但是怎么使用是消费者的事情,产生了流量就收费,没产生就不收费,问题也可能出在手机应用方面,运营商本身无能为力。”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情况,从过往的案例看来,以下两种情况居多:一种是手机端驻留的程序“捣乱”,比如像微信、QQ、天气等软件程序,因为默认设置,都有主动推送与自动更新功能,加上许多人没有及时关闭软件的习惯,这些软件就会在后台频繁地链接网络接收信息。

另一种情况可能来源于流氓软件,或是一些软件本身没有问题,被黑客植入恶意代码后再二次打包。这些软件,会通过自动下载推广软件、广告等方式,消耗大量流量。(中国搜索 张恒)

责任编辑:朱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