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裁判文书

旗下栏目: 综合裁判文书

李群娃、解永忠、解世军诉洛阳市人民政府、洛龙区人民政府征收宅基违法一审行政裁定书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6-12
摘要:河南省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书 (2014)三行初字第00021号 原告李群娃,女。 原告解永忠,男。 原告解世军,男。 委托代理人解淑敏,女。 被告洛阳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洛阳市洛龙区。 法定代表人李柳身,该市市长。 委托代理人田慧卿,河南万基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书
(2014)三行初字第00021号
原告李群娃,女。
原告解永忠,男。
原告解世军,男。
委托代理人解淑敏,女。
被告洛阳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洛阳市洛龙区。
法定代表人李柳身,该市市长。
委托代理人田慧卿,河南万基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为特别授权,即代为应诉、代领法律文书等。
被告洛阳市洛龙区人民政府。住所地洛阳市洛龙区。
法定代表人孙延文,该区区长。
委托代理人耿虎,河南九都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为特别授权。
委托代理人吴梦松,男,1968年10月2日出生,汉族,住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系洛阳市洛龙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工作人员,代理权限为特别授权。
原告李群娃、解永忠、解世军2014年8月14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洛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洛阳市政府)、洛阳市洛龙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洛龙区政府)征收宅基地违法。本院当日受理后,于同年9月12日向二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及举证通知书。被告洛阳市政府、洛龙区政府分别于9月17日、9月19日向本院提出管辖权异议。本院于11月10日通知二被告管辖异议庭审时一并审查。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4年11月20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李群娃、解永忠、解世军委托代理人解淑敏,被告洛阳市政府委托代理人田慧卿,被告洛龙区政府委托代理人耿虎、吴梦松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洛阳市政府于2006年7月7日,以洛政土(2006)133号文件,向河南省人民政府请示,欲将农村集体农用地155.4329公顷(其中耕地129.461公顷)转为建设用地并办理征地手续,另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2.1591公顷、未利用地1.4943公顷,共计199.0863公顷,用于城市建设,并作为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次建设用地列为2006年用地计划。
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12月26日,对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国土资函(2006)734号《关于洛阳市城市建设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复》,同意洛阳市将农村集体农用地155.4329公顷(其中耕地129.461公顷)转为建设用地并办理征地手续,另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2.1591公顷、未利用地1.4943公顷。共计批准建设用地199.0863公顷,用于城市建设。
2007年3月5日,洛龙区政府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函(2006)734号《批复》发布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次建设用地《征地公告》,征地范围包括青阳屯村的宅基地。
原告李群娃、解永忠、解世军诉称,2008年2月,在没有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况下,古城乡政府工作人员开始征迁青阳屯村的宅基地,一直到2013年才全部拆完。青阳屯村农民宅基地被征收后,除了安置本村村民外,该集体土地上还有两个房地产项目—双瑞滨河项目和龙海林溪项目。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涉及青阳屯村宅基地征收的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的批复函——国土资函(2006)734号是假的。而且,2008年青阳屯村已进入城市规划区,本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由开发商与村集体共同承担实施宅基地的拆迁改造,但是青阳屯村的拆迁完全由政府按照其主观意愿进行,涉嫌违法行政。请求判定二被告征收青阳屯村宅基地违法、并承担侵权所致的政府赔偿。
原告代理人庭审时表示放弃要求二被告“承担侵权所致政府赔偿”的诉讼请求,增加“核算土地补偿款或就青阳屯村宅基地拆迁安置存在的问题出台补救措施”的诉讼请求。
原告提供了以下证据:
1.原告解永忠的宅基地证复印件,原告李群娃、解世军的产权人附属物调查表
证明:解永忠是宅基地证登记的产权人,李群娃、解世军是实际使用人,有起诉主体资格。
2.在洛阳市档案局查到的洛政土(2006)133号文件
证明:洛阳市人民政府只有用地请示就开始征收农民宅基地,同时证明市政府出具的国土资函(2006)734号文件系造假。
3.国土部信息公开的国土资函(2006)734号
证明:该文件非存档复印件。市政府出具的国土资函文件系造假。
4.河南省国土厅和国土部的信息公开申请告知书
证明:国土资函(2006)734号涉及青阳屯村的耕地征收没有经过省政府和国务院的审批,系造假。
5.洛阳市国土局网站上一些网页打印件
证明:国土资函(2006)734号文件系造假。
6.其他证据来自洛龙区政府提供的征地协议及征地补偿安置公告。
被告洛阳市政府辩称:1.对洛阳市洛龙区集体土地的征收,系依法经河南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的,原告将洛阳市政府列为被告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2.原告诉称洛龙区古城乡人民政府2008年2月将青阳屯村农民宅基地上的房产予以强制拆除,但原告直到2014年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早已超过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3.原告诉称征地的相关政府文件虚假,且不符合法定程序,没有事实依据。故原告的起诉没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请求依法驳回原告的起诉。原告增加的诉讼请求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被告洛阳市政府于2014年9月19日向本院提供了以下事实证据:
1.《关于洛阳市城市建设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复》国土资函(2006)734号
证明: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对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复》,同意洛阳市将农村集体农用地155.4329公顷(其中耕地129.461公顷)转为建设用地并办理征地手续,另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2.1591公顷、未利用地1.4943公顷。共计批准建设用地199.0863公顷,用于城市建设。
2.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的函》豫国土资函(2007)221号;《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明细表》
证明:2007年4月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致函洛阳市人民政府,函告洛阳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下达《批复》,同意洛阳市转用并征收农村集体农用地155.4329公顷(其中耕地129.461公顷),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2.1591公顷、未利用地1.4943公顷,共计199.0863公顷。本案所涉土地也在征收范围内。
3.2007年3月5日洛龙区人民政府《公告》
证明:征用本案所涉的农村集体农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洛龙区人民政府实施。
被告洛阳市政府提供了以下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
证明:经国务院批准征收本案所涉农村土地,符合法律规定;征收本案所涉农村土地,由洛龙区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符合法律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证明: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
3.《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第三条、第五条、第四十四条(一)请求事项不属于行政审判权限范围的;(二)起诉人无原告诉讼主体资格的;(三)起诉人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证明: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不属于行政审判权限范围,应当驳回原告的起诉。
被告洛龙区政府辩称:1.青阳屯村的宅基地属于青阳屯村农民集体所有,原告对被征收的青阳屯村的宅基地没有所有权,故李群娃、解永忠、解世军不具备原告的主体资格;2.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系2003年和2007年作出,洛龙区政府分别于2003年10月28日和2007年3月5日发布了征地公告,原告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时间也即公告的时间,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时间为2014年8月14日,早已超过法律规定的起诉时效;3.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业经国务院批准,并由国土资源部下达批复,洛龙区政府依据国家的批复和根据法律规定也在征收行政行为实施前发布了征地公告和征地补偿方案,该征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故请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增加的核定拆迁补偿款的诉讼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这是行政机关本身的职责。
被告洛龙区政府于2014年11月13日向本院提供了以下事实证据:
1.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2003)357号、(2006)734号的批复
证明:青阳屯村的集体土地和原告使用的集体土地被依法征收;青阳屯村的集体土地和原告使用的集体土地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用及征收的范围内。
2.洛龙区人民政府征地公告两份、洛龙区国土资源局《关于古城乡青阳屯村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两份
证明:洛龙区人民政府、洛龙区国土资源局于2004年1月18日和2007年6月19日分别发布了公告;公布征地及补偿的相关事宜;原告已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原告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
3.洛阳市人民政府洛政(1997)71号、洛政(2003)57号、洛龙政(2003)31号文件
证明: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依据
4.洛龙区国土资源局与青阳屯村委会签订的征地补偿协议共10份
证明:洛龙区国土资源局与青阳屯村委会依法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共10份;该相关协议双方已履行完毕。
被告洛龙区政府提供了以下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46条、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
对原、被告提供的证据,本院根据各方质证意见,综合予以认定。
经审理查明:
2006年7月7日,洛阳市政府以洛政土(2006)133号文件,向河南省人民政府请示,欲将农村集体农用地155.4329公顷(其中耕地129.461公顷)转为建设用地并办理征地手续,另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2.1591公顷、未利用地1.4943公顷,共计199.0863公顷,用于城市建设,并作为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次建设用地列为2006年用地计划。省政府依法向国务院请示。
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对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复》,同意洛阳市将农村集体农用地155.4329公顷(其中耕地129.461公顷)转为建设用地并办理征地手续,另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2.1591公顷、未利用地1.4943公顷。共计批准建设用地199.0863公顷,用于城市建设。
2007年4月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资函(2007)221号《关于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的函》致函洛阳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下达国土资函(2006)734号《关于洛阳市城市建设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复》,同意洛阳市转用并征收农村集体农用地155.4329公顷(其中耕地129.461公顷),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2.1591公顷、未利用地1.4943公顷,共计199.0863公顷,用于城市建设。
2007年3月5日,洛龙区政府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函(2006)734号《批复》发布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次建设用地征地公告,征地范围包括青阳屯村的宅基地。
2007年6月19日,洛龙区国土资源局发布了《关于古城乡青阳屯村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洛龙区国土资源局与古城乡青阳屯村委签订了三份征地补偿协议书,且已履行。
2014年8月14日,三原告以涉及青阳屯村宅基地征收的洛阳市2006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的批复函——国土资函(2006)734号是假的为由,诉至本院,请求确认洛阳市政府决定征收青阳屯村宅基地、洛龙区政府具体实施征收违法,并承担侵权所致的政府赔偿。
本院认为:
原告特别授权代理人当庭表示放弃要求二被告“承担侵权所致政府赔偿”的诉讼请求,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本院予以准许;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五条“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后,原告提出新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不予准许”之规定,原告代理人在庭审中增加的“核算土地补偿款或就青阳屯村宅基地拆迁安置存在的问题出台补救措施”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准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的规定,组织实施涉案土地征收的行政机关应是发布征地公告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本案中,洛龙区政府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函(2006)734号《批复》发布建设用地征地公告,征地范围包括青阳屯村的宅基地,证明洛龙区政府组织实施了涉案土地的征收,是本案适格被告。
洛阳市政府作出的洛政土(2006)133号文件,是洛阳市政府报请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对涉及包括青阳屯村宅基地在内199.0863公顷土地征收的请示函,不是涉案宅基地的征收决定,未对原告的权利义务产生确定影响,不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征收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本案包括青阳屯村宅基地征收所涉土地已达199.0863公顷,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而且,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征收涉案土地的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函(2006)734号《关于洛阳市城市建设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复》也不是洛阳市政府作出的。
综上,原告起诉要求确认洛阳市政府决定、洛龙区政府组织实施征收青阳屯村宅基地违法。但洛阳市政府作出的洛政土(2006)133号文件并非涉案宅基地的征收决定,洛阳市政府没有也无权作出涉案宅基地的征收决定,故洛阳市政府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被告主张本院对原告起诉没有管辖权的理由成立。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四条第三项、第十九条、第四十一条第四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原告李群娃、解永忠、解世军的起诉。
如不服本裁定,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  吴洁梅
审判员  李红英
审判员  肖爱祥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五日
书记员  黄 飞
责任编辑:海舟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