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请别把别人的给予当作一种“应该”_壁立千仞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壁立千仞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9-14
摘要:一则是,一名老人上车后已无座位,其便对身边未主动让位给他的年轻女子严厉指责,而不让座女子辩解说其正逢身体不方便期间才坐着未动。另一则是,一位老人先是呵斥不给其让座的少年,继而对向其解释说儿子有病发烧的少年的母亲出口不逊。 两个发生在公交车

      一则是,一名老人上车后已无座位,其便对身边未主动让位给他的年轻女子严厉指责,而不让座女子辩解说其正逢身体不方便期间才坐着未动。另一则是,一位老人先是呵斥不给其让座的少年,继而对向其解释说儿子有病发烧的少年的母亲出口不逊。

       两个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事件,不仅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更为巧合的是,涉及到的人物又恰恰是代表着弱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给自己的第一感觉是,弱者怎么也变得如此的不淡定?

       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两位发飙的老者只所以做出如此不淡定之举,可能的原因是:第一,老者是位传统道德意识极其强烈之人,见不得不尊老的人与事,故而才出口指责不让座之人;第二,老者或许之前遭遇了烦心事导致心情不好,因此在遇见不让座的人时,不自觉地怒从心起而斥之;第三,老者可能平时强势惯了,理所当然地认为少者让座是天经地义之事,否则就应该呵斥教育人家一番。

       不过,仔细研究一下相关报道就会发现,似乎第一种原因站不住脚。因为在得到别人合情合理的解释后,发飙者仍然不依不饶,这与德高长者的社会普遍认知显然有太大的差距。如果是第二种原因的话,在自家不愉快时动不动就拿别人发火,一把年纪还有如此火爆脾气,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当然,第三种原因更是教人匪夷所思。

不过,分析来分析去,笔者倒是觉得,两则新闻事件中主角发飙的原因是第三种的可能性最大。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如果多留意一些身边发生的诸多人与事就会明白,像这种有着“少者应该为老者让座”、“富者应该捐款帮助贫者”思维的人不在少数。有这种想法的人,其认知的一般路径是:我是长者,年轻人理当处处敬着让着,否则就是不道德没礼貌,就应该指责与呵斥;有钱的人不搞慈善,不帮贫者,就是为富不仁、骄横跋扈,就应该咒骂和仇视……

       于是乎,像让座事件的主角那样,只要一遇到自家觉得别人“应该”做而未做的事儿,便不管他们是谁,他们有何种状况和理由,就要居高临下、理直气壮地怒斥和抨击之。

       是的,像礼让长辈、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确实需要时时处处去提倡、去弘扬、去实践、去坚持。然而,美德之所以成其为美德,是因为这一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善,应该是每一个人向往且应该具有的东西。同时,当且仅当人人具有时,它才不是孤立的、单向的。正是大众的向往与践行,才把这种善升华为‘美德’。如果一个人只一味地考虑着别人这也“应该”,那也“应该”,而压根没想到过自己该怎样去身体力行,该怎么去言传身教,如此传达给周围人群的一定是自私、抱怨、粗俗和暴戾。从而,往往在指责他人缺少美德的同时,也让所有的人看到了另一个没有丁点“美德”的典型。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让座事件中的女子是老者为生计奔忙疲惫至极的女儿时,他还会发怒吗?如果发烧的少年是老者的小孙子,他还会大爆粗口吗?所以说,凡事只有推人至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自省,多一分感恩之心,多一分仁爱之心,才不会把别人的给予当应该,才不会动辄埋怨社会与周遭。

责任编辑:壁立千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