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下曹“拉死鬼”
来源:开花的桫椤树 作者:开花的桫椤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摄影欣赏 “拉死鬼”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至今流传于河北省沙河市樊下曹村独有的傩仪。每年正月十六的樊下曹村都要迎来非常热闹的传统节日民俗“拉死鬼”。樊下曹“拉死鬼”的习俗由来已久,其历史已无法考究。但据樊下曹村村民介绍,“拉死鬼”的初
摄影欣赏 “拉死鬼”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至今流传于河北省沙河市樊下曹村独有的傩仪。每年正月十六的樊下曹村都要迎来非常热闹的传统节日民俗“拉死鬼”。樊下曹“拉死鬼”的习俗由来已久,其历史已无法考究。但据樊下曹村村民介绍,“拉死鬼”的初衷是为了祈祷村民和牲畜的健康。自古以来,樊下曹村的先民们过着典型的农耕生活,以种植庄稼为主,古时农耕主要依靠牲畜,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喂养牲口,如牛、马、驴、骡子等。由于这些牲畜是干农活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且价格往往很贵,占日常开支的一大部分,故而人们常说这些牲口就是“半个日子”。如果牲畜出了什么问题,对农家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可是每每遇到疫病流传,村里会有大批的牲口死去,生产生活损失惨重,村民们很是无奈无助,认为是鬼怪作祟,于是便衍生了“拉死鬼”的习俗,希冀将代表着的瘟疫、疫病、灾难的恶鬼统统赶走,保佑人们和牲畜一年的平安健康!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甚至比大年初一还要红火,大姑娘小媳妇以及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赶回来参加活动。从早上开始村里人就开始忙活开了,净街扫院,在老街上搭建用焰火和鞭炮组装的“老干”,又要准备晚上点火用的桔杆柴草,街道里会有扭秧歌、打扇鼓、杂耍等传统的娱乐项目。天一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在门前用柴草点燃篝火,燃放烟花、鞭炮。篝火点燃以后,人们就用筷子或干净的铁丝,将麻糖、果子、馒头等食物串成一串,大人、小孩拿着走东家、串西家去烤百家火,说烤过篝火数量越多越好,烤过百家火回来后便将食物分给大家食用,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每人都必须吃,据说这烤过百家火的食物是祛除百病的“良药”这一年里都会健康强壮,俗称“烤杂病”。之后人们陆陆续续向村中间的老街汇聚。老街两侧的房屋据说都是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此时老街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锣鼓队、秧歌队、吹唱班尽兴地表演,人们也欢天喜地的到处观看走动,更有亲戚朋友相聚一起相互拜年问候。9时许,随着一声炮响,“拉死鬼”活动正式开始,由一群小鬼(代表好鬼,负责抓拿代表恶势力的死鬼)手持烧火棍,将死鬼(身穿白色的孝衣,化恶鬼脸谱,头上带着又高又尖的纸帽子,类似于电视剧里面的黑白无常的那种帽子,上面绘有骷髅头图案,写有“死鬼”的字样,这个帽子是死鬼身份的标志)羁押游街。当恶鬼快跑经过谁家的门口时,这家人就会赶紧点燃篝火,添草加柴,让火旺旺的,火着的越大越旺越吉利越好,当鬼跑过来了,就要点燃炮竹,让鬼在震天的鞭炮升中跑过,俗称“炸鬼”,寓意可以赶走灾难疾病、驱除邪气,保佑来年人和牲畜的健康安全。死鬼就这样在村子的大街小巷里被羁押着跑来跑去,从前街,到后街,不远的路程大该要拉两个钟头,可见村民之踊跃,“拉死鬼”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游戏,现场火烈,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原始、冲动,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对明天更好的向往,等到拉完了鬼,他们卸了妆,在村外的田地里将死鬼的行头一把大火烧尽,代表作祟的恶鬼被统统赶尽杀绝,不会再祸害村里,整个仪式才圆满结束。随后,还要在老街上上演精彩的烟火表演,点燃“老干”,燃放鞭炮, “拉死鬼”祈祷人畜平安的仪式才算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