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当我们去讨论“人”这个东西的时候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法静亦水 地域、身份、职业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 哦?河南人…… 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中原”的土地,如今承载着一种既微妙又尴尬而且矛盾的东西。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当地人也引以为傲,并自视为中华文化之正统,既是正统,理所当然代表着“根正苗红”的优越
法静亦水 地域、身份、职业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 哦?河南人…… 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中原”的土地,如今承载着一种既微妙又尴尬而且矛盾的东西。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当地人也引以为傲,并自视为中华文化之正统,既是正统,理所当然代表着“根正苗红”的优越,然而,许多外省人并不这样看。 哦?河南人…… 在许多场合,当人们提到这个词,往往能觉察出他们略微上扬的嘴角或是有些异样的语调,这种婉转的方式意味着鄙夷,更不用说那些明目张胆的针对河南人的拒聘与拒租告示。 这种情况在网络上最为表露无遗。但凡涉及河南人,特别是负面的,那些五花八门的诋毁就会涌现。其中流传甚广也最让我自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河南人欠全国人民一个井盖。这句话说出来,多少会让人感到啼笑皆非,但也正是其中的戏谑性,使它暗合了网络流行的要素,因此在网络中流传开去。此话乍一看让人不明所以,但若细想你大概能领会它的意思。原始出处已经无迹可考,也许是某地的马路井盖不翼而飞,于是人们怀疑是河南人干的……又于是,被无数次转发与夸大后,河南人就欠了大家无数个井盖,以及井盖所隐喻的东西…… 河南人我感觉良好与外界口碑的落差,形成了这样一种尴尬的矛盾。 关于地域岐视,我历来是反对的,无论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人的素质便有三六九等的差别,并不会囿于一省或一市。实际上,作为一名南方人,河南给过我最诚挚的感动。 在济源的王屋山中,我在一对老人的家里借宿过一个月。临走前的一晚,我预先给了他们200块打算捉走四只土鸡。然而,我忘了王屋山的土鸡轻功了得,为了提防黄鼠狼,晚上都飞到秃掉的泡桐树上过夜了,任凭寒风肆虐,漫天雪舞,在雪夜微光的映衬下,如同一幅《古树寒鸦图》,除非你有鼓上骚时迁的本领,否则只能望鸡兴叹。到了白天,想投几把米诱捕,它们却非常机警,手未到身已远,满山流窜,加之走得匆忙,实在没时间再和它们缠斗下去。最后老人想退钱,被我拒绝了,因为我有个不利于生存的毛病——从来不想让别人产生彼此不信任的感觉,否则我自已会很难堪。而且按计划还会再来的,到时再抓也不迟……谁知回到郑州后,情况有变,我迟迟未重返,期间老人还打过几个电话催促,话不多,总是那几只鸡的事,用他的话说,老觉得欠了别人的,心里会不踏实。再后来,我的手机意外遗失了,连同那一堆电话号码。不久,我回到了南方,整件事已算终结了吧,因为这种不疼不痒的永别基本每天都会发生,只是我们从未留意与在乎罢了。每当想起王屋山里的漫天风雪,那对老人的样子都会同时闪现,莫名的让人心生暖意。在另外一个空间的某一天,老人必定拔打过那个早已不存在的电话,而且会一脸问号。老人不会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他们,而他们更不会知道,这种惦记根本与钱无关。 有一年深秋,我在信阳一个淮河边的小镇上,捡了一只饥饿的小狗,但出门在外,要十多天才能回郑州,投宿的又是宾馆,带着它当然很不妥。晚上吃饭的时候,和饭馆的主人——一对年轻的夫妻提到这件事,没想到他们很爽快的主动提出暂时代为收养。后来我时常到那里吃饭,这对夫妻有一个六岁大的孩子,很懂事也很有礼貌,良好的教养仅用表面的语言绝对是教导不出来的,而会是来自于父母作为榜样的潜移默化。这个家庭简单而快乐,女主人有些孩子气,那只小狗时常跑到跟前逗她,她则用动画片里的语言和它说话,如果不抬头看,会误以为她在哄儿子,男主人在厨房里忙完后,经常会出来看着他们,默默的吸着烟,眼里含着温情的笑意。那只小狗后来被我带回了郑州,之后又被我带到了南方,直到现在。如果狗也具有复杂的记忆,它能否也记得那个温暖的家庭呢?还有从他们内心深处很自然的流淌出来的爱与善。籍着这爱与善,他们健康与乐观的生活着。 在河南尉氏县的郊野,有一次我下车问路,时值收获花生的农忙。一辆电动三轮停了下来,那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当他耐心的指明方向后,我看到他的车上载满了带着茎叶的花生,于是提出想买一些,他当即抱起一大捆塞到我怀里,我正要腾出手找钱时,他却笑了笑,手一挥:“木事,不值钱。”然后转身上车,绝尘而去,害我楞在原地不知所措,因为我早已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规则。关于河南的记忆,这一片段是难以忘怀的,虽然我甚至连那一脸都记不清,也并非因为占了别人的便宜,我才会记着他的好。作为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异乡人,萍水相逢,对于他根本不存在讨好或利用的必要,对陌生人的一个小举动,体现出的是:对侍他人的气度与胸怀。我记住,正是这一点。 在河南,我还亲历过很多感人的事,它们没有惊天动地,都非常琐碎,但也正是在细微处,最能体现本质的东西。在这个人心不古、诚信缺失的时代,王屋山里有一对老人,执拗的坚持着他的做人原则;无数人在喧嚣里追寻着幸福,但他们却又从不知道幸福为何物更不知如何获取,然而在信阳的一个偏僻小镇里,一对年轻的夫妻轻易得到了;当我们都在慨叹人情冷漠的时候,我能记起一个尉氏农民的慷慨。 没错,我说的这些人,都是河南人。我无意去拔高或美化,事实上河南人也并不完美,他们和许多外省的人一样,同样有着贤与不肖的人之间的差别,在同一个民族文化与制度的大背景下,有的只会是趋同。为什么河南人会成为地域岐视的靶心?除了感到无辜,连河南人自已也是一脸懵逼,耐人寻味的是,河南人内部,也存在着此类岐视。比如,他们固执的认为河南东部的人奸滑,把新密人称为“密猴子”,“十亿人民九亿骗,总部设在驻马店。”一个郑州如此朗朗上口的告诉我……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扩而大之,放到全国范围内,不难发现,基本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不被外省人岐视的——湖北人是九头鸟,四川佬是川耗子,广西人懒惰成性,东北人油嘴滑舌,上海男人的睾丸被阉了,河北人……其结果便是——大家都在互相岐视着。所谓十个手指有长短,人们总是乐观的觉得自已会是最长的那一根。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傲慢与偏见的心理在作祟。作为人性的一种痼疾,它无疑成了人之间相互理解的障碍,两个都自视为好人的人,却能够不因为利益而产生冲突,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尊重与包容,虽已成了一种共识,但有多少人仅会把它理解成表面上的点头哈腰?又有多少人真正具备对他人困境感同身受进而产生的悲悯情怀?说肉麻点,这叫做爱,小情侣们总以为爱就是倾倾我我,早就忘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了。 造成对立的另一个原因,姑且称之为“集团心理”。人们会很习惯的将自已和他人代入到某个群体里,然后等而视之,既然是集团,那必定是有边界的,小到一条村,一个乡,大到一个市省、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对于本集团的人,往往易于认同与接受,对于集团外的人,又往往易于排斥与敌视。所以,当一个士大夫站在庙堂之上浩气凛然的说“非我类族,其心必异”,和一个农民站在田间地头遥指隔壁村说“那里的人都是SB”,这两句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原因,既微妙又让人绝望。如今的中国,已经悄然步入了一种可怕的互害模式。(至于根源性的原因,在此省略十万字,你或许懂的……)甲提炼出了地沟油,乙蒸出了纸馅包子,丙在养猪场给猪喂瘦肉精,丁在三流医院给人割包皮割到一半实施敲诈……其结果就会是:甲通宵达旦努力炼油第二天早上在小巷口吃了几个纸馅包子然后去菜市场给家里买了两斤瘦肉精猪肉下午又到医院割包皮割到一半医生说压到神经啦必须再交三千块否则性功能丧失……而割包皮的丁,则在给甲割完包皮后去下馆子吃了一桌地沟油炒的菜然后出门在路边买了几个纸馅包子打算留到晚上吃……最后,做地沟油的骂卖纸包子的骂养猪的骂割包皮的,割包皮的又骂做地沟油的骂卖纸包子的骂养猪的……替换到对应本文的情景,将会是——N市的井盖也许真是河南人偷的,一场暴雨水漫金山很不幸把人吸进了下水道,但那个人说不定刚在作坊里加工苏丹红鸡蛋刚出来……是很滑稽吗?反正我是笑不出来。 在这种互害模式下,当一个群体的人数越多,往往也意味着作恶的次数会更多,作为一个群体,口碑也将最差——很不幸,河南人恰恰是全国人口最多的。河南以将近一点一亿的人口,成为各省之冠,十个中国人里,几乎就有一个河南人。河南以占全国1.74%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将近10%的人口,生存的压力与人口的巨量外流成为一种必然,这从某种程度上又增加了人之间的摩擦。 诸多原因混杂发酵,最终,河南人莫名其妙的坐上了地域岐视的头把交椅,成为了宋江,然而人们往往忘了,其实晁盖、林冲等人也是狠角色…… 归根到底,地域、身份、职业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素质。 当我们去讨论“人”这个东西的时候,如果不把他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去看待,而是冠之群体称谓(河南人、广东人、农民、工人、穷人……),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决定权全在于你自已。微信公众号:葛衣人
责任编辑: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