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职场,五年级考卷自问自答题
来源:赫少华律师远闻(上海)律师事务 作者:赫少华律师远闻(上海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律情法意 律师职业 律师职场,五年级考卷自问自答题 文|赫少华,远闻(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之前见北京杨晓林律师团队的段凤丽律师写过专业化三周年及五周年记,有同感。想起之前也说要写下入行记,总是哼哧吭哧写几句便撂挑子,开始觉得不够自律,后来觉得
律情法意 律师职业 律师职场,五年级考卷自问自答题 文|赫少华,远闻(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之前见北京杨晓林律师团队的段凤丽律师写过专业化三周年及五周年记,有同感。想起之前也说要写下入行记,总是哼哧吭哧写几句便撂挑子,开始觉得不够自律,后来觉得拖稿是写文的通病,就原谅自己的拖延。昨天,开完庭,有同行问我执业是否已十多年?以前微博或微信中,也经常有人问类同问题。于是,也想写下五年的历程。我并不是善于描述自己生活的人,也不擅长讲故事,往往故事刚开始讲述,便想着收尾,笔墨无法铺展,也无法写得朴实无华,于是腆着脸发出来。与段律师略有不同,因各种机缘巧合,入行错过师傅带教(有师傅带,是幸运),却也另有机缘。经过几年的自行摸索+观察总结,一路磕磕碰碰查漏补缺,成长不疾不徐,做到合伙人。一、职业专业性做了律师,开启思索案源及专业技能的不归路。你会经常遇到合伙人之间股权、公司经营权争夺,也会遇到祖孙四代齐聚庭堂只为动迁款分割,碰到婚三出台时全民热议的“房屋加名”、民间借贷司解时的“利率24%”“企业间借贷”,以及民诉解释时“货币接受地管辖”,组织沙龙、研究课题,更新案件承办观点……律师同行约饭局,一般只约却不得见,反正我个人已欠过很多“火锅”聚餐。说起同行,类同我的应不在少数,入行即有“偶像”包袱,只想在专业上铁杵磨针,想在案件中“喂养”专业性,并不愿在推广上有所突破。在没有团队化时,散兵游将在时间上一般是相当富裕的,于是各谋出路,当同事做报纸及网络推广或做法律援助时,我更愿意查找办公室卷宗,去研读实务书籍及裁判要旨。当然,他们起步快,现在业务发展得也相当不错,甚至可以说很好,但我当时确实做不来。2012年左右,网络上法律实务类文章显得杂乱且难以检索归集,当时工具技术意识也不强,为了建个人数据库,硬是一字一句将卷宗中的典型观点敲击进电脑,当时上海高院的裁判文书,我印象中并不能复制黏贴,一度只能靠截屏。现在裁判文书的公开,复制及下载已不成障碍,有时也在想,当时乐乎累哉的技术体力活,在政策及技术的驱动下,那些文件资料飞速贬值,但受益有三,其一,建立个人知识库的习惯,其二,专业能力的初步形成,其三,一直保持对技术协同职业的关注度。二、推广或平台当时,专业观点梳理的文章,若发布的话,往往只在个人博客上,主要是律师实务(房地产、公司诉讼、民商事实务等)、职业思索(律悟系列)、技能(法律人同行)几个板块。结合业务类型,以产权(房地产)和股权(公司)为轴线,二权交易常涉及到融资及担保,故金融担保方面也开始有意识进行梳理,个案中灵活运用。至今经常有人说,查询问题一不留神就搜到博客,有时发个截屏过来以示证据,但(腹测)其实此时发个红包或许更应景。在微信时代,仍坚持在博客上梳理或写与收益不成比例的文章,显得有些“笨拙地傻气”,但博客确实有种逆生长,阅读量已突破120万。也于早先遭遇过一次热点(分析斯伟江律师“正义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的文书风格),被新浪推荐至首页,当天阅读量近5万人次,各种评论。但发现,阅读量并没有带给我愉悦,反而有种干扰,后来,开始有意识去回避热点新闻,坚持只发布法律实务干货。所以,坐几年冷板凳,受益匪浅,现在承办案件或写律师实务文章,许多裁判观点及典型案例,基本是信手拈来(哪怎么可能,又不是机器人工智能),即便做检索,也首选自己的资料库。做微信公众号,起因很简单,有公号不断刊发我博客文章,我想那不如自己搞一个玩。囿于视野,兼工作原因,许多类型文章自己不愿意去读,也更不愿费时费力去编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事实证明,此点是不对的。所以,我并不算是个称职的运营者,或许一心只想做个职业律师,许多事情不愿意去做,除非是在专业性上深入研究。做律师,与做自媒体完全是两个思路,需要进行有效剥离或归一,但我没那个格局,与博客一样,做到口碑不错,但规模并不算大。微/博客,结识些朋友或前辈。如果说,博客或微信也算推广的话,只能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尚不成“荫”),关于业务推广问题,我现在也有所反思。2014年,有几家出版社朋友,曾联系我洽谈参与书稿方面的事宜,但当时基于各种原因,主要是觉得尚不能胜任,便搁置了……现在,或偶尔接受媒体采访,或时常在刊物上发表些文章……但总觉得,可以做的再更好些。人生际遇,仿若饭点,一旦你吃过,饥饿感便止住,不一定要大餐,但同样,你也便失去吃大餐的机会,只得待下一站。讲这些,主要是从视野及观念上进行反思,有些东西,过于执着于某种形式或观念,反而会自我束缚,或许,可以做的更轻松些,反而更好。犹如瘦到胖,看似简单,仿佛只需要多吃懒睡即可,但胖也不是一天能练成的,且也不是谁都能胖起来的,技能如此,视野亦如是。三、职业困顿律师的负面情绪,来源于职业,却又要在职业中自我救赎。一个案件,若庭前预判不足,庭审中常会被虐;证据文件有些散乱,临时手忙脚乱去翻总不雅观……即便有时是案件自身僵局,久经沙场者会成熟应对,腔调口才或许有天生,但技巧及经验没人能越过时间这道坎,人生许多不适,都需要时间这剂药,慢慢煎熬,许以火候。有个朋友,在知名律所工作三四年,离职换所的原因,在于越发找不到自己,强烈质疑是否适合在律师行业,换换所,进步快些。有时个人不适合的可能只是某个团队或律所文化,与行业本身关联度较小,换个位置或许就好了,职业也讲究缘分。出来做律师,谁没有尴尬糗事?困顿,总是有的,总要选择适合的缓解方式。有朋友选跑步,有些选聚餐,我常选择独处,极度低落时,选择读小说,昏天暗地读到空无,便开始想写专业文章,写完就好些……此法,往往治疗情绪性轻软伤。当然,有些硬伤(如购房),确实不是“想得通”能解决问题。听某知名高伙谈其团队中几个年轻律师错失购房时机,现在工作中焦虑感相当明显,即便老板加薪,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此时谈梦想,谈多了便成鸡汤。律师做久了,再大的期许,常抵不住当下的到期债,以前靠激情碾压当下的困顿,有时直接无视,现在只能是习惯解决现实靠近梦想。法律人的理性不倦地告诉你,解忧,依旧靠职场,不然,你又能做或敢于做些什么?四、收个尾每个岔路口,贵有人助,早先曾幻想独领风骚,后来发觉同事同行各有绝招。据说《择天记》里,有人修光阴卷,有人修顺心意。之律分享公司治理与诉讼、房地产争议、金融与担保等民商事法律实务与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