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战争
来源:尔心贵正 作者:尔心贵正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人生感悟 修养 内心 战争 内心战争苗 勇人既然具有人性和兽性对立的两面,那么,善与恶的内心战争便是不可避免的。柏拉图说:“一个人得到的首要的和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反之,可以想象得到,败在自己手里那是最坏和最糟糕的事情。这一说法指的是我们每
人生感悟 修养 内心 战争 内心战争苗 勇人既然具有人性和兽性对立的两面,那么,善与恶的内心战争便是不可避免的。柏拉图说:“一个人得到的首要的和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反之,可以想象得到,败在自己手里那是最坏和最糟糕的事情。这一说法指的是我们每个人身上自我反对的一种战争。”没有人可以躲避这场战争,就如同我们不能不对自然界进行抗争一样。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且看不见的战争,胜败如何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人都有向善的一面,总是想得到内心的道德满足感,以及外界的赞誉好评。因此,只要有可能的话,他肯定会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但是,人又有自身这样那样的需要想得到满足,并且这个向往常常由于缺乏外在条件而难以实现。于是,在某种强烈欲望的支配之下,他往往会产生做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恶事的意念。任何人既有从善和从恶的能力,也有做好事和做坏事的可能。因此,从善抑或从恶,便在内心世界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博弈。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指的是不受约束的人的基本需求,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接受人类文化教育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一个社会人自然不能依照本我行事,否则就是有害之人,他必须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成为自我。但仅仅这种他律还远为不够,他还应当接受知识的培育,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用真善美的文化来支配自己的言行,严以自律,使本我通过自我上升到超我的境界,成为有良知的人。自然,要完成从本我到超我的任务,就不能不进行内心世界的战争,用超我的人性,来战胜本我的兽性。否则,一个人就会停留在本我的层次上,从而堕落成为社会的罪人。托尔斯泰在小说《复活》中,生动描写了涅赫柳多夫内心世界的这个搏斗,从兽性战胜了人性,做出了丑恶之事,至人性战胜了兽性,灵魂得到复活的过程,可以称得上是人的内心世界改造的一个典型。起初,受过良好教育的涅赫柳多夫是一个纯洁的青年,他领悟到生活的全部美好和重要性,看到人类和整个世界达到理想境界的可能性,“是一个把为道德需求而牺牲视为最高的精神享受的人”。在对待异性关系上,他坚持认为“他想望中的女人只能是妻子。凡是在他看来不可能成为她妻子的女人,对他说来,便不是女人,而是人。”然而,进入社会之中,在沙皇近卫军团里所见所闻,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改变,兽性的成分增加了,甚至战胜了人性的东西。“原先他认为,自己的精神存在是真正的我,如今他认为,强健、勃发的动物的我才是他自己。”于是,“原先他是一个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随时准备为美好的事业献身。如今他成了贪淫好色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一心只顾自己享乐。”在这种邪恶意识的支配之下,他占有了姑妈的养女兼使女的玛斯洛娃,后来又抛弃了她。八年之后,有一次,涅赫柳多夫作为陪审员参加了一个妓女毒死人的命案审理,他认出这个案犯就是当年被自己糟蹋的玛斯洛娃。原来,玛斯洛娃被奸怀孕后,无法在涅赫柳多夫的姑妈家住下去,便离开这个家庭。她做过佣人,备受欺凌,最后沦为了妓女。因为司法的黑暗,本没有作案的玛斯洛娃被判处了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此时的涅赫柳多夫良心发现,他内心极度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我要扯断束缚住我身子的虚伪的绳索,无论这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要承认一切罪过”。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自愿跟随玛斯洛娃走向苦难的流放地,甚至要与她结婚,以求得她的宽恕。玛斯洛娃拒绝了他,同时在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之下,原谅了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托尔斯泰对涅赫柳多夫的这个内心人性与兽性的斗争,花了大量的笔墨,进行了极为生动地描写。“涅赫柳多夫像所有人一样,身上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上的人,这个人寻求的是给别人也带来幸福的那种幸福。还是一个是动物的人,这个人寻求的只是自己个人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他随时可以牺牲天下所有人的幸福。”托尔斯泰通过这个典型人物,展现了人的内心世界人性与兽性斗争艰难过程。凡是阅读过这部名著的人,都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受到极大的启发。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精神复活历经,也是一个人性和兽性斗争的过程。年轻时的奥古斯丁生活放荡,在求学期间就为自己找了一位情人,并生下一个儿子。他知道这样并不好,但兽性战胜了人性,于是便宁愿自暴自弃。他信仰摩尼教,还用这个教派的观点,来平衡自己的心理。该教有个教义认为,凡信徒都不需为自己的恶行负责,因为是宇宙中那一直与善对抗的恶使得他去做坏事的。所以,尽管他的母亲信仰基督教并要求儿子也跟随自己,但奥古斯丁依然坚持自己的宗教观念。后来,他订了婚,让情人离开了他。但是,在结婚前,他忍耐不了寂寞,就又找了另外一个情人。当良知谴责自己的时候,他却总是用摩尼教来为自己开脱。“根据摩尼教选圣者的教导,这是恶的力量使他变成这样的,”奥古斯丁自嘲自慰地想,“就像恶的力量使我无时不渴望女人一般。”但人性产生的自我谴责,又使他痛苦不堪,可是他又控制不了自己。他甚至祈祷:“神啊!赐给我守贞与自制的能力,”然而却又宽容自己:“只是不是现在。”甚至还有些恬不知耻:“我怕你真的垂听了我的祷告,太早给我所求的,太早把我追求肉欲的病给医治了。其实我想要的是肉体情欲的满足,而不是挪除它!”后来,在基督教义的帮助下,他的人性终于战胜了兽性。“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基督教义的告诫,终于使他幡然醒悟,人性最后战胜了兽性。浪子回头金不换,他中断了情人关系,解除了婚约,以后便一直独身,专心致志钻研宗教哲学,成为了一位神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天主教奉为圣人和圣师。读过他的《忏悔录》以及关于他的传记,就会感到灵与肉的搏斗是何等艰难,但只要向往善,最终便能成为一名具有丰富人性的好人。内心世界的人性和兽性的斗争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都有外部的文化支援。“我们需要依靠文化,因为在不改变基因的情况下,文化给了我们发展共识和改变态度的途径。”善的文化滋养人性不断强大,而恶的文化则导致兽性更加凶狠。由于“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所以,善的文化熏陶就特别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伊朗思想家巴禾乌拉说:“人有禽兽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锻炼一个人的灵魂,以天使的一面打垮禽兽的一面。”一个人欲要成为好人,就不能不接受善的文化教育。并且,这样的教育也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没有个人极大努力,教育必定不会有好的成效,甚至最终还是失败的。假如没有善的文化学习,恶的文化必定趁虚而入,致使人性不断软弱,而兽性却不断增强。大凡作恶的人,都是接受善的文化太少,而被恶的文化污染堕落为社会渣滓的。柏拉图说得好:“人心可分为二,一部较善,一部较恶。善多而能制止恶,斯即足以云自主,而为所誉美;设受不良之教育,或经恶人之熏染,致恶这一部较大,而善这一部日益侵削,斯为己之奴隶,而众皆唾弃其人矣。”高尔基是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他对自己品质的培养体会极为深刻,他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诚然,“允许那些阻止你通向成功与幸福的劲敌——不和谐的思想、存在弊病的思想、忌妒的想法——进入你的头脑之中,然后偷取你的舒适安逸,抢夺走那份失去了之后生活就会变成现世的坟墓的平静与安宁,与之相比,允许盗贼进入你的房间然后偷走你最宝贵的财富要好上一千倍。”一个人要度过美好的一生,就时时需要善的文化熏陶,不断增加自己人性的东西,不断铲除兽性的东西;就要竭力避免恶的文化感染,远离一切丑陋的东西,使得自己身上的兽性永远没有抬头之日。人性要战胜兽性,还需要自身顽强的意志。“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按某种方式、方法行事”,这便是人的意志表现。莎士比亚说过:“如果我们的生命当中没有一种意志的份量来平衡天平另一端的欲望的份量,那么,我们天性中的冲动和下贱的念头就会引使我们得到最荒唐的结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需要相应的意志力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缺乏强大的意志力,个性懦弱,尽管他懂得很多,受到不少善的文化哺育,但是,一旦遇到如海妖般的巨大的恶的诱惑,本来强大的人性也会败在兽性之下,做出遗恨终生的丑事来。正如尼采所言:“意志越衰弱,感受、想象、梦想新奇事物的欲望就越漫无节制。”没有坚强意志的人,就等于没有自制力。比如有一些高级领导干部,长期以来受到党的教育,思想水平不能说不高,有的对理论还很有研究,造诣极深,不然,何以能够做到这样高级别的岗位。但是,他们依然在钱色诱惑面前不能自已,败下阵来,个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心不够强大,意志不够坚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意志力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人格修养上,意志其实具有独立的价值,它并不是其他意识的依附,而是能够单独地对人的言行发挥极大的作用。“人们的意志控制能力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些人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在外界压力面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倾向于承担生活中重大事件的责任,而不把责任归咎于环境和命运。有些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冲动,在实际行动中经常摇摆不定,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环境或命运,而不愿自己来承担责任。”心理学研究将这两种人分别称为内在控制型的人和外在控制型的人,只有前者才能拥有自主的强大意志力,而后者则常常被环境所左右。所以,意志强弱不同的人,在面对诱惑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具有强大意志的内在控制型的人,再加上善的文化支撑,便具有战无不胜的战斗力,就能够始终站稳脚跟,抵御各种腐蚀;而意志不够坚强的外在控制型的人,则往往做不到,这些人虽然也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战斗力却很软弱,很容易成为金钱美色的俘虏。所以,要使自己的人性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就不能不磨练自己顽强的意志,这是做好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汤恩比说:“只要放纵这种欲望,人的行为就要变成恶的。反过来,人也可以为宇宙献身,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万物服务。只要顺应这种愿望,人的行为就会成为善的。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经验中,或别人的经验中,都能看到一切人都被这两种冲动不断地纠缠着。这样的纠缠从自己有意识时开始,一直到老糊涂以至死去才终结。”从品质培养的角度而言,人的一生就是人性与兽性战斗的一生,只不过有的人自觉了这点,有的人没有意识到了吧。如果要有优异的战绩,就不能不清醒认识到这场战争,努力学习借鉴善的文化,培养自身顽强的意志力,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充分展现人性的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