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看紧你的钱包:默认消费与免密支付背后的消费欺诈与风险
来源:阿土 作者:阿土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时事评论 亚马逊 银行 消费欺诈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lichenlvshi。昨天,我收到银行短信,说在亚马逊中国消费了188元,但我当天并没有任何消费。于是致电亚马逊,亚马逊客服说,我一个月前试用了Prime会员服务,亚马逊在11月25日发邮件至我注册邮箱,提示Prime
时事评论 亚马逊 银行 消费欺诈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lichenlvshi。昨天,我收到银行短信,说在亚马逊中国消费了188元,但我当天并没有任何消费。于是致电亚马逊,亚马逊客服说,我一个月前试用了Prime会员服务,亚马逊在11月25日发邮件至我注册邮箱,提示Prime试用期结束,可以取消Prime服务,否则会自动扣缴188元会员费。但并没有发现通知邮件,再次联系亚马逊,客服说会退还扣缴的会员费。可能是职业习惯,我非常不满,也非常不解:1、免费使用自然不违法;但以未明确拒绝就默认认购相关商品或服务的逻辑,进而收取费用的行为,则是一种强盗逻辑,于理于法都说不通,更没有法律依据。2、亚马逊有没有发提醒邮件还不能确定;但从专业的角度,仅仅发送邮件并不能证明客户同意亚马逊的邀约,甚至都不能证明相关邀约已经有效送达客户——很多邮箱有自动拦截或识别功能,相关邮件可能被当作垃圾邮件被拦截或被投进垃圾箱,客户收到相关通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通过搜索,早在两三年前,亚马逊就因这个在美国被消费者起诉。然而在互联网创新的大背景下,这种涉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了。早在几年前,通讯公司通过类似手段,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形下开通一些增值服务收费或与第三方软件捆绑,在后台自动下载一些文件(如壁纸图片、游戏等)等方式,收取服务费或流量费,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再如,不知何时,银行与部分商家在未获得持卡人同意的情形下,开通小额消费免密支付。那么,问题来了:一旦银行卡丢失或被盗,其他人利用小额免密支付导致持卡人损失,其责任该谁承担?在持卡人没有同意免密支付的情形下,该损失由持卡人承担显然是没有依据的!这种借助互联网,打着互联网创新招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应该引起公众和监管部门的重视,加强监管。例如,互联网收费必须通过邮件、短信、电话、书面等方式获得消费者同意,不得以默认推定消费者同意的方式私自扣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