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解东坡志林《武王非圣人》
来源:一了文房 作者:一了文房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东坡汉学 选解东坡志林46武王非圣人文/宋建江朋友们好!今天晚上讲《东坡志林·武王非圣人》,这里指的是周武王。历史上中国的总头目夏朝之前多数被称为帝,比如黄帝、炎帝、尧帝、舜帝、禹帝;还有称皇的,三皇五帝么。到夏、商、周就称王。秦始皇是连皇带帝
东坡汉学 选解东坡志林46武王非圣人文/宋建江朋友们好!今天晚上讲《东坡志林·武王非圣人》,这里指的是周武王。历史上中国的总头目夏朝之前多数被称为帝,比如黄帝、炎帝、尧帝、舜帝、禹帝;还有称皇的,三皇五帝么。到夏、商、周就称王。秦始皇是连皇带帝一块儿称,叫皇帝了,就不称王了。所以这里的武王除非指周武王。我们现在不是到处办国学班么,我一打出来“国学堂”旗号以后,眨眼之间,我们这个县每一个辅导班都开设了国学班,有的是国学幼儿园。其实他不知道国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也不知道国学到底讲什么,大家不免来问我,我是来者不拒,一一给他们都说了。为什么扯到这儿呢,我们国家的人看儒家经典的最多,所以大家一看“国学”两个字,大多就认为国学就是儒学,那就是儒生。好多熟人一看我办国学堂,就说“酸不溜丢的儒生,别搭理他。”我认为:如果以儒学来代替国学,是对国学的侮辱,是对汉学的侮辱,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侮辱。因为你身为汉族人,包括原来我们叫华夏族,生存到现在,所告诉你是儒家把你养到现在的?谁告诉你是儒家从八千年前就控制你了?我们中华文明传承的、我们的血脉流淌的,难道只有儒学吗?那人们说,儒家主张孝道——孝道就是儒家的吗?谁告诉你的?没有儒家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就提倡孝道了,诸子百家也都有“孝”这个词,难道我们视而不见吗?那你这个“国学”是干什么的?你反过来调过去还是儒家这一套吧。我说我不搞“儒学”这一套,就没有国学了么!别忘了中华民国期间搞的中央国术馆,他可是纯粹的武学,你能给我找出来半点儒学吗?谁说了霍元甲的迷踪拳是孔子、孟子教的?而且那个孔孟,孔,还有的一说,虽然干了些见不得人的事,毕竟做学问还有那么一点层次。到孟子,这一篇里面就专门说,这个孟子颠倒黑白,导致我们胡乱地尊崇一些暴徒,甚至于那些人从孟子以后被我们奉为圣人,这是对我们的误导。我们作为朝歌人都知道,殷纣王肯定不是儒家的徒弟,那么殷纣王的祖先商汤、盘庚、武丁是儒家的徒弟吗?如果说这些人治国理政也是采用儒家思想的话,那这个儒家就厉害了。那个时候,孔子还不知道在那个美女的肚子里,孟子就更找不着了,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你不要老是一扯,那讲国学就是孔孟之道,说明咱们无知到什么程度,无知到以至于不可理喻。这是在讲之前做个铺垫,因为今天晚上这一篇非常之长,那么咱就干脆开一个长篇的,让大家过过瘾。首先声明一点,里边牵涉到一些典故,我本来想一个一个的查一查,结果还是时间不够,一天一天的非常忙,根本就没有查,那就凭我的理解跟大家解释,讲得不对的,大家原谅。这一篇说:周武王灭掉了殷商,就把殷商的遗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就是说让武庚继承纣王的衣钵,来治理殷商都城朝歌这一带,所以称为禄父,跟他父亲的俸禄一模一样。后来的人们以至于武庚的名字也成了禄父。周武王作出这样的安排还不放心,就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周武王不是姓姬么,其实就是姬鲜、姬度,让他两个作禄父的相,来共同治理殷朝的老地盘。到了周武王死的时候,禄父就和姬鲜、姬度共同造反,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就命令周公诛之。周公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平定了武庚叛乱,杀掉了武庚禄父。而且把微子立起来,封到了宋国。微子是谁呢?就是殷纣王的大哥,殷商的王位本来是微子的,由于种种原因,王位传给了殷纣王。这个微子经过我的考证,是殷商三贼之一。第一贼是比干,第二贼是微子,第三贼是箕子,这三贼亡掉了殷商的江山,所以比干就被周武王立为圣人,立为贤相。那么微子呢,当初姬发还没打进朝歌城的时候,就跑出去向姬发献宝请降,后被封到宋国。箕子呢,把整个那一套治理江山的秘诀不厌其烦地传授给了姬发,他所好的是还讲究一点廉耻,感到在中国再待下去没脸见人。所以箕子就带领他的族人几千人跑到了朝鲜,建立了箕子王朝。前面我们讲过,汉代初年刘邦的发小卢绾,他的手下卫满灭掉了箕子王朝,建立了卫氏朝鲜。到这个时候,箕子王朝已经传国一千年了。我把箕子列为殷商三贼最后一名,毕竟他还知道廉耻。这样一个典故,当然穿插了我的一些说明。苏轼就对这个典故展开了他的长篇论说。开篇就说:“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开宗明义,周武王不是什么圣人。过去,孔子就认为汤武都有罪。汤,就是商汤,建立商朝的开国大王;武,就是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开国大王,这两个人都是有罪的,孔子曾经说。那为什么说他们都是有罪的呢?你比如周武王他本身就是殷朝的子孙,只不过是殷朝下边的周人罢了。孔子发了种种感慨,总而言之就是论证武王的罪非常之重。其中谈到很有名的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他们就不吃周朝的饭。那么,我们既然赞美伯夷、叔齐的气节,就意味着周武王有弑君之罪。他殷纣王再差劲,他是君,你是臣。所以,孔子对武王非常不看好,这说明他的治学方法还是值得尊重的,孔子直接传下来的弟子都是追随这个方法。国家的存亡、人民的死生,没有一定的法度,这绝对不行。而到了孟子,整个就乱套了。那孟子怎么说的呢?孟子说:“我只听说武王诛杀纣王这个独夫民贼,我从没有听说弑君这个事儿。”从孟轲开始,我们的学者都以为商汤和周武是圣人,理所当然,而且到后代都以为这是孔子传下来的。所以,苏轼就进一步说,假设说当时有秉笔直书的史学家写这个事儿,那么商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这个事儿,必定会写上“反叛”;周武王在牧野与殷纣王交战并且杀死殷纣王,那就一定会写上“弑君”,一定会写下大逆不道这样的史书。类似商汤、周武这样有二心的臣子,类似这样的仁人,必定会受到法律的惩戒,最少是史书的记载方法的惩戒。其中苏轼原文“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可见这个“仁”字,原本的意思就是有二心的人,那么孟子推仁,他就是推崇有二心的人。这个“仁”,可能千古以来没有我这样解释的,我在十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一直就是这样解释的。孟子推仁,就是推崇叛臣,推崇有二心的人,为那些叛臣,为那些有二心的人歌功颂德,为他们提供合法理由,这叫“仁”,孟子所谓的“仁”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我根据苏东坡这句话,又提出来我个人的观点。苏轼记载,周公作了一篇誓词《无逸》,里边说:‘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就是说,殷朝的王有中宗、高宗、祖甲这三个王以及我父亲周文王,这里的周文王是殷朝的人,他不能作为周朝的人来看,这四个人都是殷商王朝非常大的哲人,最大的思想家,最大的圣人。这是周文王的儿子说过这样的话。这个话里边上边没有包括商汤,下边没有包括周武王,为什么呢?周公就认为:商汤和周武不能列为圣人。周公可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扶保他侄儿平定天下,也是我们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宰相之一。他能说这个话,看来周公有一些公道之心。苏东坡进一步往下说,周文王的时候,天下的诸侯不请自来,并且甘愿听他的命令,称他为王。周已经做着天子的事儿,周实际上当了王,名义上没有当王。这个时候以周的实际地位,殷纣存在不存在已经无所谓了。那如果是文王继续活着的话,他肯定不会讨伐纣王。纣王或者是寿终正寝,或者是死于内乱,殷商的人自己重新立君侍奉周文王,这样周与殷的地位自动就颠倒过来了。这样呢,你周的江山及君臣之道自动改换,你没有杀君主。也不会像武王那样落个弑君的恶名,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儿么?但是,武王观兵孟津,这个时候,如果殷纣王能够改过,或者是殷人重新改换君主,那么武王从那以后可能就停止了不臣之心。天下本来没有什么王,有圣人出来,天下都共同的归附于他,圣人自然就辞不掉。而如果用兵开战去强取,或者是像商汤那样流放夏桀,或者是像周武那样把自己的君主杀掉,这样可不可以呢?这不是乱弹琴么?你比如说,东汉末年的大乱,豪杰并起,曹操啦、孙坚啦、刘备啦等等各路英雄都起来了,这时候荀文若荀彧(yu音玉)是曹操最重要的谋臣,可以说是曹操的朋友兼老师。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徒,他就认为除了曹操没有人能够平定海内,所以就辅佐曹操。荀文若之所以要为曹操设谋,与曹操共事儿,都是因为王者之事,汉朝王室的事儿。荀文若并没有教曹操造反,而是以仁义教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当王啊、当头儿的神器自然就来了,曹操不得已而接受;如果神器不来呢,咱也不去取。这才是周文王的混法,也是荀文若的志向所在。当曹操寻求加九锡的时候,荀文若就以死相谏。所以我认为,荀文若才是真正的圣人之徒。因为他的才干像张良,他的气节像伯夷叔齐。这是苏轼用荀文若的事例来衬托周文王,其实还是攻击周武王。苏轼下边一转,就公开的批评周武王了,“杀其父,封其子”,杀掉人家的爹,却来封他的儿子,他儿子不是人也就算了,只要有人性,必然要报仇雪恨。比如说楚国人杀掉令尹子楠的时候,子楠的儿子弃疾本来是楚王的车夫。楚王呢还哭着告诉了弃疾。就有人对弃疾说:“既然杀了你爹,还继续当王的臣子么,这样能行不能?”子楠的儿子弃疾就说了:“我抛弃父亲,而继续为仇人干事儿,我不忍心。”但是仇人却是楚王,怎么办?自己就上吊自杀了。我们看,武王亲自以黄钺诛杀纣王,而封赏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又想武庚不反叛,世上有这样的儿子吗?所以武庚必然反叛。这个不需要有大多的智商就应该知道。那至于说武王这样的封赏行为,可能也是不得已吧。那殷商有六百年的江山,贤圣之君有六七人,殷纣王虽然无道,他的家人、他的臣民你不可能杀绝的。而且你们周国三分天下有其二,殷纣王容忍着你、不讨伐你就够意思了,你这个周作为诸侯国却反过来讨伐你的主子,杀掉你的主子,毁掉了人家的社稷,那么天下的诸侯是怎么想的呢?是不是会有不高兴的?你以为封了武庚就能安慰他们吗?到底你的意思在哪儿呢,让人怎么琢磨你呢?所以我说周武王不是什么圣人。苏东坡一直说到这儿,这个话题才打住了。里边列举了周公写的文章,所说的殷商四圣就不包括周武王;又列举了曹操的智囊荀文若的事情,曹操谋取九锡的时候,荀文若以死相谏,我来保你曹操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汉室江山;后边又列举了楚国杀令尹子楠,他儿子弃疾这个事儿。通过这些论证,就坐实了一个论断:你周武王采取这样的办法,怎么能称为圣人呢!所谓的圣人,一个是思想上有大智慧,一个是做法上能让后人效法。这两个标准,你哪一个标准都不符合。而你孟子把武王这样的人称为圣人,一直流传后世,好像是孔子干的,这不是误人子弟么。所以苏东坡这一篇议论,非常透彻。我们暂且不说苏东坡到底属于哪一派,但是可以看出,苏东坡这一番理论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观点还是比较公正的。至于说他认为周文王假设活着、不用打天下就改过来了,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天下不会这样改变的,改朝换代不会这样轻易改换的。所以是苏东坡的一厢情愿。不管怎么说,他论证周武王不是什么圣人还是成立的,他这些论据还是非常可靠的,很有说服力。说这样一篇,我感觉有这么两点:第一,我们怎么做学问?要真正的费脑子,多动脑子,不要人云亦云。不懂的事儿就是不懂,懂的事儿就说懂。碰到不懂的事儿可以问一问,现在的互联网这么发达,随时都可以查。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好多人搞电视辩论也好,搞演讲也好,明明他没有这方面的学问,还装模作样,以为很厉害,颠三倒四,胡扯八道,这样的情况大有人在。他明明只懂这一科,这一个方面,他就认为他啥都懂。比如说我们不懂“国学”这两个字到底包含了什么?那么我们就盲目的以为国学就是孔孟之道,这是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子孙后代也不负责任。另外一点体会,考察古人的事儿确实可以提醒我们的今人,我们所知道的好多学问根本就是虚无缥缈的,被颠倒是非的。通过考察古人的说法,还能发现,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如何毁灭历史,如何涂改历史,如何编造历史。这也是我在讲这一篇之前非议儒学的根源。讲这一篇还提醒我们,任何门派的学问,不管曾经有多么辉煌,就算是一两千年,那在历史长河中也短暂的,只不过一时之逞,比如八千年前黄帝时代仅仅留下一部干货《黄帝内经》。至于黄帝以后那些虚空的东西,再过八千年还能不能留下呢?这是明摆着的。今天晚上讲的时间特别长,打扰大家休息了,谢谢大家的守候!(整理9.5东坡汉学司所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