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被告人崔海顺非法采矿一案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5
摘要: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刑事裁定书 (2013)安中刑二终字第222号 原公诉机关林州市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崔海顺,男,1972年10月29日出生,汉族,小学文化,农民。1991年10月30日因犯流氓罪、敲诈勒索罪被林州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林
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刑事裁定书
(2013)安中刑二终字第222号

原公诉机关林州市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崔海顺,男,1972年10月29日出生,汉族,小学文化,农民。1991年10月30日因犯流氓罪、敲诈勒索罪被林州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林州市人民法院审理林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原审被告人崔海顺犯非法采矿罪一案,于2013年10月14日作出(2013)林少刑初字第47号刑事判决。原审被告人崔海顺不服,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认为案件事实清楚,决定不开庭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原判认定: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崔合生、崔运昌伙同崔六昌(以上三人均另案处理)等人,以磁选厂作为掩护,组织多名工人使用采矿设备,在林州市河顺镇石村1号采场等处开采林钢矿山铁矿石,涉案金额巨大。2008年至2011年4月期间,被告人崔海顺受崔合生雇佣,参与非法采矿,负责井下安全和生产。经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认定,林州市河顺镇石村铁矿1号采场已构成无证非法开采铁矿,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破坏。经鉴定,该涉案矿无证非法开采铁矿3 178吨,造成矿产资源直接经济损失1 906 800元。

原判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有:被告人崔海顺供述了其在2008年至2011年4月在崔合生矿井采矿,并负责井下安全及采矿的事实,崔海顺并对非法采矿工作面进行了辨认;证人崔合生证言证实崔海顺在其矿井负责井下工作,工人是崔海顺找的;证人师某某证言证实其在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承包崔合生矿井采矿的活儿,崔合生找了崔海顺、郭某某等人负责运矿和安全;证人张某某、常某某、李某某的证言证实,在崔合生的井下干活时,崔海顺是井下负责人;证人李某某、付某某等证言证实崔合生等人利用磁选厂做掩护,非法盗采林钢矿石,矿管执法队曾对非法采矿行为进行查处;另有相应的查处记录、非法开采铁矿的数量及价值的鉴定报告在卷佐证。

林州市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崔海顺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其行为已构成非法采矿罪。崔海顺在共同犯罪中系主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第一、四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作出判决:被告人崔海顺犯非法采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 000元;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上诉人崔海顺上诉称,其受雇于老板崔合生,只是打工人员,一审量刑重。

经审理,二审查明的事实及证据与一审相同,且证据均经一审当庭举证、质证,查明属实,本院予以确认。

关于上诉人崔海顺的上诉理由,经查,崔海顺受雇于崔合生是事实,但其明知他人在非法采矿,却在2008年至2011年的长时间里参与非法采矿,还负责矿井下的安全工作,其行为已构成非法采矿罪,原判根据其参与犯罪的事实、性质和情节,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并无不当,故崔海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

本院认为,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崔海顺伙同他人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其行为已构成非法采矿罪。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上诉人崔海顺的上诉理由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审 判 长       马 越 

                                               审  判  员       李振安  

                                               审 判 员       廖奇志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书  记  员       杨 涛     

安法网9740号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