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室动态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时间:2016-11-24 15:26:00 开展“莎姐”进校园活动 重庆市检察机关推广“莎姐”工作品牌 重庆市推广“莎姐”法律服务工作机制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于1965年,现有在编干警68人,是重庆主城建院时间最短、规模最小的基层检察院。 2012年换届以来,该院始终以“人民满不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区情院情,以理清思路为先导,以忠实履职为主线,以打造“主城特色检察院”为目标,以“四大战略”为抓手,积极作为,奋力拼搏,开创了“小院大作为”的新局面。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全国岗位学雷锋示范点、重庆市创先争优“群众满意窗口”单位、重庆市检察系统先进集体、“规范化建设检察院”、“文化建设示范院”等省部级以上荣誉20余项,涌现了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全国未检办案能手、重庆市侦查监督业务标兵、公诉标兵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孙政才、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刘淇、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宋秀岩、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重庆市纪委、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以及高检院、团中央、市人大、团市委、市妇联等各级领导来院视察调研20余次。 一、理清思路,在明确方向上下功夫。2012年换届以后,院党组把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作为第一要务来抓,针对区小、院小、人少、业务量不大的特点,提出了“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实”和“小院大作为”的理念,并提出打造“主城特色检察院”的总体发展思路,强调“主城”就是起点要高,标准要高,“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总体思路提出后,组织开展了全院大讨论、征文暨金点子征集和主题演讲比赛等,使全院干警统一了认识、找准了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12-2016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规范战略、文化战略“四大战略”;同时每年均根据实际制定全院《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安排意见》,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工作落实。工作目标和思路的明确,明晰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为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履职,在服务大局上创佳绩。始终把依法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作为主线和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根本,紧密结合上级部署和区域中心工作,精准办案、实干笃行,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抓好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围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积极履行批捕起诉职能,共批捕1175件1434人,起诉1566件1908人,不捕101件181人,不诉68件106人;围绕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54件57人,处级以上要案9人,大案率100%。先后查办了区机关事务局、市政园林局、农林水利局、经信委、城建办、土储中心等重点、热点部门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大要案,在全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围绕创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共立案监督22件,追捕追诉漏犯47人,追诉漏罪71条,向公安、法院发出纠违通知书84份,提出刑事、民事抗诉案件7件,改判4件,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和改进工作检察建议85份。案件质量指标迈入全市先进行列,条线及整体业务综合考评实现了根本性突破,区域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全市前列。 三、打造品牌,在开拓创新上求突破。始终将走特色之路,创品牌,作为破瓶颈、求发展的根本战略,提升工作质效,让群众有更多的司法获得感。 (一)倾力打造“莎姐”品牌。打造的“莎姐”青少年维权岗,以“三心”理念、“五大体系”、“五加七”工作模式为特点,形成了集未成年人案件办理、违法犯罪预防和心理健康关爱为一体的工作机制。2014年根据中央四中全会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以普法宣传为宗旨,组建“莎姐两团”,以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为导向,开展法制宣讲148 场次,受众20000 人。“莎姐”工作得到上级肯定和推广:2012年,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决定在全市三级检察院全面设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2013年,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2014年,重庆市检察院、共青团重庆市委组建“莎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15年,“莎姐”法律服务工作机制被重庆市委宣传部、政法委等8部门向全市推广;“莎姐”团队荣获首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评选特别贡献奖;“莎姐”志愿服务项目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金奖;“莎姐”工作入围“第八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佳实践”。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真诚沟通”专题了报道“莎姐”工作,中央文明办内刊和《光明日报》、《重庆日报》等国家及省级主流媒体对“莎姐”工作宣传报道200余次。 (二)着力打造“预防”品牌。坚持积极查办案件的同时,深入思考从制度上防范职务犯罪的对策,向区委提出打造“重庆市预防职务犯罪特色区”建议,并就总体构想、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等形成翔实的专题报告。区委采纳了建议,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下发《关于积极打造预防职务犯罪特色区的实施意见》,并定期开展专项督察,使预防工作在组织制度上得到保障。同时,注重预防特色的打造,运用区域独有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出资近万元购买预防图书500余册,在区图书馆和分馆及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设立预防职务犯罪图书角;与区文化馆合作推出的预防节目《寻租》,走上社区舞台演出;结合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堰兴剪纸,创作新颖活泼的廉政剪纸,人民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积极参加全国检察机关首届廉政公益海报评选活动,报送的3幅廉政公益海报全部获奖,其中1幅获特等奖。 (三)强力打造“规范”品牌。提出通过五年的努力,使规范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的工作目标。从强化“规范”意识入手,重点抓好司法规范化和机关内部管理规范化。探索出“三专三案三评”的案件质量管理新机制,强化执法过程动态监督管理,经验材料被高检院和市检察院转发。通过持续不断地狠抓司法规范化建设,干警规范执法、接受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执法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全市执法规范化检查中连续几年获五分院辖区第一名,在全市名列前茅,在全市政法队伍满意度、司法公信力民意调查中,综合得分保持主城前列。 四、锤炼队伍,在提升素质上见实效。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来抓,坚持五措并举,努力打造一流检察队伍。一是坚持政治建检,打造“忠诚检察”。坚持党建带队建、班子示范带头,深入开展专题教育;开展干警思想状况问卷调查、初任检察官入职宣誓、新党员入党宣誓等活动,强化队伍宗旨意识,坚定政治信念。二是坚持规范立检,打造“规范检察”。在加强司法规范化的同时,注重机关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制定完善了各类人员管理、考核办法,以及财务、公车等10多项管理制度,初步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三是坚持素能强检,打造“素质检察”。坚持素能提升的个性化设计,建立渡检论坛、部门课堂、兴趣小组“三级讲坛”,定期举办互动式学习研讨;制定《关于实施青年干警成长成才工程的意见》,细化列席检委会、跨岗交流和结对指导等十三项具体举措,实行AB岗位工作制度,多岗位锻炼青年干警;突出“选、引、育、传、用”等五字诀,形成一套完整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四是坚持文化亮检,打造“形象检察”。深入挖掘“义渡”文化内涵,提炼了“尚法、为民、特色、有为”的渡检精神,通过“忠义、正义、情义、仁义”演绎渡检人的精神追求;拍摄了“莎姐”形象宣传片,组织演出“我们是人民的检察官”、“检察干警风采展示”、“莎姐”心声等舞台剧,增强职业荣誉感、归宿感。五是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打造“廉洁检察”和“活力检察”。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检务督察,实行实名通报、层级式谈话教育,强化作风纪律监督;充分发挥工会、青年联合会等群团的纽带作用,丰富干警文化生活,关心关爱干警,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全院始终保持了零投诉零违纪零违法的良好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