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人”概念看
来源:耕思辑录 作者:耕思辑录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浅思碎记 从“法律人”概念看法律人是个宽泛的提法,按照教科书上说的,法科教授、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专业的学生都是法律人。一、数量惊人的法学家与数量惊人的随笔集我们虽还是个法治的发展中国家,但我们或许有这个世界上最多的法学家。网络上有个《2
浅思碎记 从“法律人”概念看法律人是个宽泛的提法,按照教科书上说的,法科教授、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专业的学生都是法律人。一、数量惊人的法学家与数量惊人的随笔集我们虽还是个法治的发展中国家,但我们或许有这个世界上最多的法学家。网络上有个《2015各省法学家排行榜》,粗粗算来,惶惶然法学家有几百号之多,若是数据能靠得住,国朝这方土地真是个律法发达的所在。法学家除了要刻板理性依循逻辑的搞专业著作,表达情绪的应该就是随笔集、散文集、杂文集、或者不好归类的什么集了。一年下来有些影响的专业著作没几本,相比随笔集,数量上真是少得可怜。法律的xx,xx的法律,法律的xx之路,xx路上的法律思考。无论是怎样的名字,跟法律的关系至多就是一个号称以法律为业的人写的,多多少少跟自己的作为工作的生活中的感悟。情怀泛滥这事儿,可不仅仅就在商业领域刺激消费,哪哪都在谈。二、自媒体的发达和不是家的一大群虽然法学家已经有几百人了,法律共同体的多数仍然是没有成为“家”的大多数。拜自媒体所赐,无论是法官群体,或是检察官群体、又或者律师群体,涌现出,注意,是涌出来了,一大批自媒体名人。办讲座、出书,不亦乐乎。网络提供的话语权力的平等其实是好事儿。不过,倒是出现了些不知道算是好还是不好的状况。自媒体,毕竟是靠点击率的。或许是为了活泼,或许是为了好读。对法律事件的通俗调侃越来越多,对具体案件法理上的梳理越来越少。法律事件娱乐化的情况越发明显。马克思曾经深入的分析过,法律赖以树立权威的要害,在于长期严谨而慎重的适用法律所带来的神圣性。“法学家”们多数还守着讨论法律的严肃学术著作与表达情绪的随笔文集相分离的界限。自媒体就不那么明显了,三局调侃加上两句插科打诨的粗线条分析,寓教于乐是不是也适合用在普法上,这事儿,其实不好说。三、法科生与白莲教刚刚执业那阵子,愿意去蹭知名教授的讲座。印象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学界讲座名头很响的一位。上台就说,兄弟这次来……。台下掌声雷动,身边的孩子跟我说,看,教授多亲民。这次讲座后来上了网,有孩子写听讲座的感想时计算了鼓掌的次数,以表达讲座是多么的热烈。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少时看李连杰版黄飞鸿时,白莲教信徒在听到圣使宣旨时候的狂热状态,有些惊悚。另一次倒是位讲座不多的教授。因为其中一句提到时弊后的感慨,台下不但有掌声,甚至竟有几处呼哨。教授淡淡的说了句:你们是大学生了,应该学着去冷静的独立的思考问题,而不是起哄,或者被哄起来。法律需要理性,因此法律人,应该是一群对思想独立有更高需求的人。四、是普通人,又不是普通人表达情绪,每个人都有这个需求。女排赢了,总是会激动。宝强的事儿出了都是会关注。不过,就像是除了道德之外,还有一个叫做职业道德的存在那样。或许,法律人在为职业行为的时候,还应该有另外一些需要注意到的。在情绪的表达方式上,也许,我们不一定非要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