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2)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国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7-12
摘要:付子堂:中国要形成一种与西方不同的法治模式,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不是要闭门造车、拒绝借鉴国外优秀经

  付子堂:中国要形成一种与西方不同的法治模式,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不是要闭门造车、拒绝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更不是拿“国情”和“特色”做降低标准的挡箭牌,而是追求优化和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在正确认识、深入把握中国法治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创造性地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以最优方式向前推进,使其既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又具有中国气派。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主持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当下中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怎样既实现重点突破又避免单兵突进,确保依法治国的实践不偏离航向?

  江必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在“全面”,确保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全面提高立法质量。通过优化立法程序和机制,增强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立法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确保宪法法律得到全面实施。通过完善宪法法律实施、监督制度、体制、机制,弘扬宪法精神,使宪法成为根本活动准则,推动宪法法律实施,维护宪法法律尊严。三是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实践中,尚有大量行政行为在立法层面缺乏明确的规范依据,容易导致守法模糊、执法混乱、监督困难。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在行政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将无法被单行法律覆盖、规范的行政行为纳入统一的法律规范,全面实现行政活动法治化。四是全面提高司法公信力。在维护司法权威上发力,提供体制、制度和机制保障,真正摆脱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切实斩断权力、人情、关系等对司法的干扰。五是在抓住“关键少数”的基础上实现全民守法。

  付子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实现路径,可以归纳为“一条主线,两个车轮”。所谓 “一条主线”,即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所谓“两个车轮”,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面临两大突出任务:一是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具体任务包括法律、法规的清理、解释和修改及必要的法典编纂。二是有效推进法律实施,逐步将法治融入社会各个层面。

  徐显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若干重大任务,分别都有一些突破口。一是树立宪法权威。突破口应放在建立专门、有效、权威的宪法实施与监督的程序和机制上。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本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三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要争取在2020年基本建成,此项任务最为紧迫。建设法治政府的突破口应放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上,通过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划清权力边界。四是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突破口就在于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优化配置司法资源,解放司法生产力,破除制约司法公正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五是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使法治成为全民族的稳定生活方式。

  卓泽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改革的突破点有很多。总体来说,司法体制改革是重点。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司法机关的职权配置又是一个突破点。正在深化的司法改革,为我们厘清各司法机关的职权提供了绝佳机会。我们要对司法机关的职权进行科学的划分与区隔、连接与互动,切实将制约与监督嵌入运行体制,充分体现为职权配置的制度设计。

  “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

  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

  主持人:法治与依法执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什么关系?怎样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付子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依法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根本价值指向上是一致的。依法执政就是要强调党一方面领导人民制定并实施宪法法律,另一方面党自身也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法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智能化等内容和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既是我国法治的特色,也是特有优势。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方式法定化、程序化、规范化。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二是充分和有效发挥权力机关民意汇聚地和规范产出地的作用。三是优化配置党的领导权与国家政权机关的权力。党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领导国家、治理社会,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徐显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核心是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者,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前提和根本保证;二者,是“两必须”,即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三者,是“三统一”,即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四者,是“四善于”,即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责任编辑:国平

上一篇:若受侵害,中国可退出海洋法公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