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8-1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社会分层决定着校园分层,社会领域的贫富差距问题正复制到大学校园中。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贫困生与富家子弟的人际交往、就业与爱情都带着浓厚的分层意识,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贫困生要靠到处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大学生开始流行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大学生的爱情也在贫富上产生隔阂,校园BBS上经常出现诸如《我的城市女友》、《我放弃了我的农村GG》之类的讨论。(8月9日《中国青年报》) 社会的贫富问题扩散到大学校园,这是一个沉重得让人窒息的话题。大学是一座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象牙塔,它应该能有一种超越世俗生活的价值高度引导社会。也就是说,对于贫富分化这类社会问题,大学自身不仅应超越这种分化,还应以自身的力量消弭这种分化。可“社会分层决定校园分层”的现象表明,大学不仅未能引导社会,反而被社会“引导”了,成为一个俗气十足的“小社会”。是什么让大学失去了那种超越社会的价值高度,在贫富分层上落入社会的“俗套”? 我想,问题首先出在社会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上,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造就了一个分裂的社会,这种分裂的感觉深深地嵌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心中,大学校园的围墙也挡不住这种总体性的社会感觉。 问题然后出在学生对教育这个平台起点公平感的失落上。社会在每个时代都会存在贫富差距和贫富分层现象,为何以前校园未曾受到社会贫富分层的太多影响呢?很大程度上因为,那时候学生对教育有一种强烈的起点公平信仰,这种信仰体现在:无论自己多穷别人多富,可那只属于上代人,坐到同一个教室里也就站到同一起点上,穷学生能通过个人奋斗站到精英行列,富学生不努力的话也会落后---这种起点公平感让学生们对既有的贫富身份保持一种平静、淡漠和从容的心态,贫富问题不会凸显出来。 可贫困代际转移的分配现实打破了这种起点公平感,就业难下找工作要凭关系,个人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上代人的资本,这使得许多贫困生即使经过高等教育也很难摆脱上代人的贫困;而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关系越多,子女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收入---当感觉到大学平台上的起点根本不公平时,学生对贫富也就失去了理性态度。 问题还出在大学教育上,大学失去了一种整合学生原初身份的权威。不管你进大学之前的身份是什么,富家子弟、官员子女抑或大城市学生,在大学都面临着同样的标准:学习专业知识,修养道德品质,沉淀人文思想。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好,也就越能得到赞赏,越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可校园贫富分层的现实表明,大学正失去这种判断标准,“学习好就能获得尊敬”这个标准在大学已然日益边缘化,“学得好,不如有个富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标准潜滋暗长。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