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未成年犯罪的“幕后推手”—心灵空虚价值取向偏移

来源: 金羊网 作者:李晓慧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9-02
摘要:最高人民检察院9月1日发布《“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检察机关将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体系和业务类别,对涉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健全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机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9月1日发布《“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检察机关将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体系和业务类别,对涉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健全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机制,严格落实附条件不起诉、社会调查、法律援助、合适成年人到场、犯罪记录封存等特殊程序和制度,完善性侵未成年人等案件证据标准。(国际在线 2016年9月1日)

  有人说如果全世界100%的人每天都喝牛奶的话,犯罪行为就会从世上消失。以今天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牛奶早已不再是“富人”们的专属,大部分家庭每天喝牛奶并不是奢望。然而从2003年至2015年,我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的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就有92万余人,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多且日趋暴力,这显然已不再是“牛奶”的问题。优越的物质条件给了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却没能给孩子以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初上学时总会被老师或者大人问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警察或科学家,那时候的回答单纯而美好。只是简简单单的被目标的人生吸引。时间是个神奇的东西,让我们越长大越淡忘了当初的理想,而父母的问题也变成了:“作业做起了吗?”、“考了多少分?排名第几?”,作业、学习成为了他们关心孩子的唯一重点。这些“中国式父母的问题”渐渐把孩子们从最初的为了理想而学习逼成了为了任务而学习,与理想渐行渐远,剩下的只有为完成任务而上学,未成年人的心灵一步步走向“空虚”。心灵空虚需要填充,寻求刺激,而刺激里往往掺杂着危险的东西,不着痕迹得将未成年人推向犯罪的道路。

  世界五彩缤纷,映射给孩子的却不是美丽绚烂,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光鲜颜色。明星们漂亮的容颜,奇装异服,听不懂不明白的唱词。他们总是被这些吸引,过激追求,还满满的以为这就是成长,这就是长大后的精彩。而古诗古词里的理想,渊远历史里的进步,传统文化里的瑰宝…这些真正该吸引他们的世界却被他们遗忘在角落里。肤浅的追求更反映出现在未成年人的心灵空虚。

  尽管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大人们甚至整个社会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反而更加饥渴。即使在孩子们面前,也免不了一副追名逐利的“可怜样”。正是世界对名利的追逐潜移默化地偏移了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于是对钱的追求也成了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幕后推手。可悲亦可叹。

  学生贪玩,这是每个未成年人的本性。而“玩”从铁环、沙包变成了电脑游戏、智能手机。以前玩的是自制玩具,现在玩的是互联网。网络改变了人们生活,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猛烈冲击。不论是网游还是竞技游戏,总是夹杂着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对于心智还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这些不但会给他们注入不健康的思想,更会扭曲他们的价值取向。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人们广泛关注。政府有关部门也通过不断完善惩治制度,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在笔者看来,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不能仅靠政府出台制度。必须我们每一个人出力。父母关心孩子成绩的同时也多问问他们“学到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样?”、“有没有帮助同学?”,别总是让孩子看到追名逐利的嘴脸,多给孩子看看你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身影。社会引导他们以正确的追求喜好、游戏主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未成年人心灵不空虚,给他们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掐断未成年犯罪的幕后推手。

责任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