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在新疆:我们的六十年(新疆跨越60年)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张鑫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9-10
摘要:点击进入:庆祝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专题 本报记者 戴 岚 吴 兢 李亚楠 峥嵘岁月,沧桑变化,弹指一挥间,边陲成热土。在这片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群众用他们的大爱与忠诚,书写着感人至深的奋斗史、团结史、心灵史 历史在这一年翻开了新篇。

点击进入:庆祝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专题

本报记者 戴 岚 吴 兢 李亚楠

峥嵘岁月,沧桑变化,弹指一挥间,边陲成热土。在这片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群众用他们的大爱与忠诚,书写着感人至深的奋斗史、团结史、心灵史

历史在这一年翻开了新篇。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自此,这片神奇的土地,踏上了新的征程,47个民族携手奋进,团结和谐,他们奉献青春与热血,用大爱和忠诚书写传奇,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他们是天山雪松,胸怀如山样博大;他们是沙漠胡杨,困境中愈挫愈勇;他们是戈壁红柳,与大地深情相拥。

“天山雪松”布茹玛汗·毛勒朵:

永不挪位的界碑

题记:挺立,用一座山的高度,守护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在寂寥的冰峰上,在皑皑的白雪里,用不离不弃的忠诚,传播春的讯息。

这次见布茹玛汗·毛勒朵老人,是在她乌恰县城的家里。

那张刻着岁月痕迹的古铜色的脸,那个透着憨厚、质朴给人温馨安宁的眼神,让这位72岁的柯尔克孜族大妈,平凡中透出非凡。

老人是克州的一名护边员。放牧巡边五十余载,她刻下了数不清的“中国石”,至今仍坚持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巡边,成为帕米尔高原“永不挪位的界碑”。

19岁那年,布茹玛汗随新婚丈夫到中吉边界线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玛山口放牧巡边。

上山第一天,第一次看到写着“中国”二字的界碑,她年轻的心激动不已。没有文化,她就在边防派出所官兵的帮助下,学会写中文和柯尔克孜文的“中国”。巡边中,她用两种文字将“中国”一笔一画刻在石头上。50多年来,“中国”,是她心中最神圣、最崇高的字眼。

刻了多少块“中国石”,布茹玛汗已经记不清了:“这么多年,只要是走过的地方、见过的石头,我都会刻上‘中国’二字。让路过的人知道,这里是中国!”

“父亲是个孤儿,靠给巴依(富户)放牧为生。解放军来到帕米尔高原时,父亲带着我们兄妹5人,为解放军砸开大石、铺平道路。他说,是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日子,是解放军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我有两个梦想,一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是让我的子孙参军当兵。2011年,我把大孙子送到了部队;2012年,我成了党的人。两个梦想都实现了。”

这几年,布茹玛汗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2011年9月底,从山上搬下来,住进这73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政府没让掏一分钱。新房子和老房子,就像汽车比毛驴车。住着嘛,舒服得很,就像小娃娃钻进妈妈怀抱。”老人风趣地说。

看了卧室看厨房,有水有电有暖气,还用上了天然气。老人笑着说:“不光我一个人,乡里祖祖辈辈住山沟里的五老人员、农牧民都住进来了。”

说起身边这些变化,老人很是兴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巡边时,从老人所在的萨孜村到冬古拉玛山口不到40公里路,骑马、骑驴赶着羊群,得走上两三天。如今,政府改善了牧道,坐车两个来小时就到了。

责任编辑: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