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成都老人立志当律师 64岁考上66岁执业 第一场庭腿都在颤抖(组图)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国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6-29
摘要:成都老人立志当律师 64岁考上66岁执业 第一场庭腿都在颤抖(组图),

(原标题:成都老人立志律师 64岁考上66岁执业一场腿都在颤抖(组图))

  0

  

“半路出家”的耿留栓律师。

“半路出家”的耿留栓律师

帮84岁的老婆婆解决房产纠纷。

帮84岁的老婆婆解决房产纠纷。



  【人物素描】

  律师耿大爷

  祖籍河南,1947年生。2011年,64岁的耿留栓成为当年通过四川省司法考试年龄最大的考生,两年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耿留栓看上去并不像律师。

  他提着一个绿色的布袋子,是买东西的赠品。布袋子里面装着一个茶杯,一本俄语自学书。一个黑色大文件包斜跨过圆圆的肚子。他的头发花白,声音洪亮,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

  总之,不管是年龄,还是外形,甚至气质,耿留栓的形象都与职场精英剧中衣冠楚楚、精明世故的大律师相去甚远。这也说得通,这位年近70岁的高龄律师,日常里打交道的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婆媳矛盾、邻里纠纷。不过,他倒是乐在其中,干劲毫不逊色于20多岁的职场新人。



  6月17日,成都骄阳似火,太阳一大早就出来蒸晒着街面。记者见到耿留栓时,他额头上有一层细细的汗珠。他正着急赶公交车前往新都,回访一名84岁的老婆婆。为了帮老婆婆解决房产纠纷等一系列问题,他已经去过老婆婆所在的敬老院十几次。从家里出发,耿留栓需要转3次公交车,花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



  “能调解就调解,尽量不上法。”耿留栓是个“和事佬”,经常劝人少打官司,不挣钱也要先调解。从2011年通过司法考试后,他在2013年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从业几年来,他被人求助过几百次,但仅出庭30余次。



  年纪最大考生



  64岁通过“天下第一考”



  半路出家立志考10年,每天学习8小时,反复阅读30本书……终于在第6次参考,奋斗的第8个年头“高中”。2011年,64岁的耿留栓成为了当年通过四川省司法考试年龄最大的考生。



  国家司法考试,以其难度高、通过率低而被称为“天下第一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以64岁高龄成功通过考试,耿留栓觉得自己运气很好。



  当年,四川共有17223人报名参加司法考试。耿留栓考了314分,擦边刚刚过线。资料显示,根据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公告,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全国合格分数线为360分,部分地区放宽了合格分数线。四川省则被列为放宽地区,合格分数线下降为310分。因此,耿留栓险超及格线4分。



  耿留栓祖籍河南省三门峡,在部队当了27年兵。1985年来到成都,转业后,在四川省林业干部学校负责党务工作。



  “我想退休之后有个事儿做。”说到参加考试的初衷,耿留栓告诉记者,退休后的生活不能闲着,脑子要经常转动思考,才老得慢。而为何会选择律师这一行业,还得益于自己的一个朋友,也可以说是“恩师”。“他是我儿子的初中政治老师,退休那年60岁,过了司法考试,当了律师。”耿留栓说这位老律师比他大21岁,他们常在一起聊天,老人建议他也可以去考司法考试。



  当律师,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耿留栓想,自己做行政工作的,这些年也算积累了些社会经验。而最重要的是,耿留栓认为自己是刚强、正直的人。“法律不是就讲公平和正义吗?我觉得我的性格很合适干这个。”52岁,他自学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法学专业,4年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57岁,他开始向“天下第一考”—国家司法考试挑战。



  高龄小律师



  月入一两千 感觉挺满足



  在通过司法考试后,2013年,耿留栓正式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对于律师这个职业,他有着很强的自豪感。他的包里,随时装着一大堆律师的材料,有律师证复印件、法律咨询登记卡、律师事务所介绍信……只要没事,他都会穿着一套深色衣服,早上9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这个注册在成都市武侯区的律师事务所,有近50名律师。耿留栓,毫无疑问,是年龄最大的那个。



  同事们的平均年龄30岁,而耿留栓的儿子,今年已经41岁。周围的这些人,年龄比他儿子都小。饭后发困了,同事们泡一杯咖啡聊聊天,他泡一杯茶慢慢品,翻翻文件,老茶壶上厚厚的一层全是茶垢。



  “我不觉得和同事们有代沟。”耿留栓大笑着说,有些同事私下里亲切地叫他“耿大叔”。现在他还组成了3人小组,小组里的成员都会去社区做法律咨询服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年龄虽大,也不能“倚老卖老”。耿留栓忠实地遵循着律师的业界“传统”。“开头几年接手的都是小案子,要从小案子中积累更多经验,这样才有底气接手大案。”案子虽小,功夫却不能少。耿留栓至今还记得一个关于欠款的案子,自己奔波于法院,客户家中,各种调查取证,来来回回往返了不下于50趟。而且除非紧急情况下选择出租,出行主要靠公交和地铁。“已经习惯了,并不觉得很累。”



  而耿留栓一个月的收入,除掉交通和饭钱,纯进账1000至2000元。“这个收入我觉得挺好,毕竟现在我接的都是小案子。”他笑。



  一场庭审



  害怕“卡壳”腿都在颤抖



  耿留栓的第一场案子,对他尤为重要。



  “刚开始大半年没有案子,心里慌啊。”耿留栓说,刚入行的律师没有经验,难以接到案子,而他年龄又大,更没人找他。直到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一个案子,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上面了。他担心,要是第一个案子输了,以后就没有人找他了。



  他清晰记得第一个案子的所有细节。一个80多岁的大爷借了另外一个70多岁大爷11万元,拖欠了10多年都没还上。按照当时的约定,利息都翻了几番,金额超过了本金。作为原告律师,为了理清思路,找到证据支撑,他坐着公交车去调查了20多次。在开庭前几晚,他准备代理词、辩护词、找法条,紧张得整夜都睡不着觉。

责任编辑: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