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司法制度

旗下栏目: 法理学 宪法学 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经济法 诉讼法 司法制度 国际法

科技创新应兼容并蓄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二版 作者:郝绍彬 丁懿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04
摘要:科技创新应兼容并蓄
  法院科技创新应注重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坚守司法为民,提升司法质效,体现司法规律。

  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举行第四次百万政法干警学习讲座,邀请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进行讲解。马云从互联网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全球格局的变化和未来社会治理的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生动讲解,描绘了大数据时代的巨大变革,以及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应用的美好前景。

  司法审判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以及司法人员培养运用大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动自觉,是提升司法工作适应人民群众对诉讼需求的客观要求。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推动科技创新,不仅是对科技本身的探索及应用,更是思维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新。法院科技创新应注重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坚守司法为民,提升司法质效,体现司法规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朴素辩证的为民思想,如“民惟邦本”“国将兴,听于民”等民本思想影响至今。法院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目标导向,需要察民声顺民意,时刻坚持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摆在首要位置,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加便民利民,直接服务于诉讼当事人,以更好地提高司法公信,树立司法权威。

  科技创新,永远不会一蹴而就,既要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广度和深度,善于吸纳和借鉴,又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韧性与毅力,不轻言放弃,更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以文化为支撑,指导科技创新全过程,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激发活力。通过培育数据文化,准确把握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更好地服务司法管理,参与社会治理;通过“互联网+”司法,依托法院司法公开、司法拍卖等平台,将科技融入法治,更好地服务审判执行工作;通过鼓励和创新司法新媒体、自媒体发展,以新闻发布、庭审直播、法官说法等形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好声音。

  科技创新没有边界,但科技创新同样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法院科技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有的放矢。注重将法治的远景构想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司法规律,畅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使优良的司法服务落地生根;注重知与行的有机结合,不假创新之名搞花架子和面子工程,不贪大求全和做表面文章,尽可能量力而行、适时而为,使投入一分则得一分之功,前进一步则有一步之效,实现向科技要效率,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的初衷。

  我们还要看到,科技创新实质是对固有思想、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与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新时代的政法干警,应当具有创新思维,主动作为,不断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发展,触类旁通跨界融合,以思路决定出路开辟发展道路,把司法创意变为为民现实,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

责任编辑:郝绍彬 丁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