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原创】感悟:当“垃圾桶”,您愿意吗?_王洪松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王洪松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05
摘要:4月2日晚上,看央视《开讲啦》栏目,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主任魏镜做了“一起来聊抑郁症”的主题演讲。 魏镜在演讲中讲到,32年前入职心理科是被动分配的,从职业到爱好再到事业,她逐渐地喜欢上这份事业,并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心理学医生的责任担

4月2日晚上,看央视《开讲啦》栏目,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主任魏镜做了“一起来聊抑郁症”的主题演讲。

魏镜在演讲中讲到,32年前入职心理科是被动分配的,从职业到爱好再到事业,她逐渐地喜欢上这份事业,并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心理学医生的责任担当。

在她和听众交流中,有一句话感动了我,那就是做心理精神科医生,要甘当“垃圾桶”,乐于接受病人的各种负面倾诉,并认为这是医生行医的“宝藏”。

医者仁心,仁者魏镜!我被她的这种职业精神感动了!

垃圾桶”看似肮脏污秽,人们见了往往会捂着鼻子迅速通过,或者而远之,但是公共场合离不了,家家户户离不了,有了垃圾桶,社会、家庭就整洁卫生了。

“垃圾桶”还养活了众多的拾荒者,他们在里面淘金淘银淘生活。

我们发现,人们也喜欢把别的人或物当成“垃圾桶”,从未想到自己主动当“垃圾桶”。

人们喜欢把公共空间当成“垃圾桶”。国人普遍缺乏公共空间意识也就是社会公德。在自己的家里规规矩矩、干干净净,一旦出了门一旦到了陌生地就随口吐痰,乱扔垃圾。君不见,“垃圾桶”近在咫尺,仍然不愿向前一步。君不见每逢集体活动,活动一结束人一散,剩下的就是垃圾遍地。

人们喜欢把亲朋好友当成“垃圾桶”。对越是亲近的人,态度越是不好。只知道向亲朋好友发火发怒抱怨埋怨,只知道对父母“色难”,只知道把自己心里的“垃圾”向别人倾泻而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一旦到了陌生人空间,就随意加塞,大声喧哗,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特别是有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把整个社会当成“垃圾桶”,肆意向空中地中水中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国家公害。

把别的人或物当成“垃圾桶”,其实就是自私的表现。

洁净自己,也要甘当“垃圾桶”,主动洁净别人。

如果人人都甘当“垃圾桶”,主动倾听接纳别人的负面情绪,主动把垃圾放在自己的“垃圾桶”里处理掉,那么,这样的社会将会更加洁净,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人人都能打开天窗说亮话,人人都能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

不把别的人或物当成“垃圾桶”需要道德修养,甘当“垃圾桶”那可就是一种高尚、无私、奉献了。

有感而发,恳请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王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