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学术停歇,一些感慨

来源:法学人黄鑫政加好友站内信写留言 作者:法学人黄鑫政加好友站 发布时间:2017-08-22
摘要:公法学习 平日里脑子里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悟,比如“终于知道享年是什么意思。”每个人时间差不多一样,有的人风风火火,有的人那么平凡;有的人著作等身,有的人留下不多的痕迹。放眼一看,从某方面说,学者是功名的行业,比如写了一些著作,甚至不少的著作
公法学习 平日里脑子里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悟,比如“终于知道享年是什么意思。”每个人时间差不多一样,有的人风风火火,有的人那么平凡;有的人著作等身,有的人留下不多的痕迹。放眼一看,从某方面说,学者是功名的行业,比如写了一些著作,甚至不少的著作,在学术史、各高校、省、市图书馆,书店等地方留下自己的痕迹,算是名垂千古,正如法大的老师说的:“只有学问永恒。” 前段时间,一个师兄说宪法监督、搞宪法研究不好搞,挺悲观的,也影响到了我,导致我也觉得在当下的政治习惯下宪法监督很难很难,冒出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除非未来宪法学人当主席,可能可以推行。”也曾想站在君主角度,从功利主义分析君主推行真正的宪法监督可能吗?比如他会名垂千古(实则已经在历史留名,不需再多)。所以除非君主灵机一动,想做,否则宪法监督的落实怕是遥遥无期。 有一种说法,法学的人适合“从政”,尤其治理国家,毕竟国家的治理、设计需要法律,法治也需要法学专业背景。故笔者想象,也推崇法学者,尤其宪法学者从政、走向高层的建议,又或者,希望中央在选择继承者的时候,向宪法学背景的人倾斜,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宪法学者还是得不忘使命和初衷,即分权、宪政的本分,不能说学者沦为红色,不再“科学”。哈耶克的《走向奴役之路》确实有许多精彩透彻的论述,一针见血,也颇为有道理。 可是,望眼过去台湾,民主是弄得激烈,可是经济似乎不行了,可见单单民主是不能当饭吃的,还需要经济建设,否则只要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社会的地基也会不牢固,大陆的经济建设是搞得很有进步,法治有进步,只是还可以继续努力。 当一个人批评食堂难吃被说行政拘留,不少法学者在互联网上“嘲笑”、评论的时候,其实是很好的现象,就像在美国,公民很会维权,善于“计较”,这都是法治国家的特征,在我国,没什么大事是不会去起诉的,像何海波先生为了讨个说法,因为几块钱起诉的耐力与勇气还是很罕见的。 回到宪法学,因为学长悲观的缘故,也因为自己论文不好发表,抑或看到论文主编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有部分(其实不是小部分)是以“身份”为导向的时候,感慨不是从“身份到契约(实质)”之余,”逐渐有所灰心,曾说出“为了鼓励自己写论文,以后出点钱,投稿,能上知网为人所见就好了”这样的气话,是无奈,也是恼怒。只是都没去实施。 曾经遇到一位好主编老师,他很有个性,也曾经呼吁问题意识,认为一篇文章有意义有价值就行在,让笔者颇为欣喜、赞同,我也觉得文章倘若有一些价值,就算格式或者作者身份普通(不是高学历、不是名校),给予发表(在提出部分修改意见之后),是学术的好事,毕竟资历浅的小学者可能像是小朋友画画,可能不及大画家厉害,但可能很有想象力,想必那样的话,我们的学术可能更多元。多元,意味着繁荣,就像文化多元、经济成分多元一样。 所以可能有一个想象的想象:"假如我当了主席,我会推行宪法监督的落实,会改变学术的不良风气,会缩小贫富差距,会.....”,这类的小学时候的造句有时候显得特别滋润自己的心灵,或者,也只能这样想象,毕竟在我国,我们底层的人觉得领导人几乎无所不能。
责任编辑:法学人黄鑫政加好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