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地市司法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北京将在奥运公园朝阳公园等建9个中心避难所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1-06
摘要:京华时报 北京将在奥运公园朝阳公园等建9个中心避难所 北京是我国大陆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是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风险源。昨天,市规委发布《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指出,目前本市已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但能够疏散安置的人数
京华时报


北京将在奥运公园朝阳公园等建9个中心避难所


北京是我国大陆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是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风险源。昨天,市规委发布《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指出,目前本市已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但能够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要求的十分之一,没有达到“十一五”减灾规划中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按规划,中心城地区将建9处中心避难场所。顺义和通州两大新城也需各设置1处。

■问题

可安置人数不足要求一成

按照《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标准》,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属社区级避难场所,是地震灾害发生初期(3天以内)灾民紧急、快速、就近避难的场所,要满足灾民短期避难需要。此时,群众对灾害及次生灾害情况不清楚,防备能力不足,全部需要进入避难场所避难。因此,紧急避难场所避难人员测算为全部常住人口,工作人口密集等特殊区域还应考虑工作人口及产业人口等的紧急避难需要。

固定避难场所属于地区级避难场所,是地震灾害发生中后期(3天以后)灾民避难的场所,主要满足灾民中长期避难需要。规划按8度地震时15%的房屋及设施损毁率,约30%的居民需要进入避难场所避难来测算:固定避难场所避难人员=总人口(常住人口等)×30%,也就是说,按照北京目前常住人口1800万测算,震后应急避难场所需能容纳1800万人,而固定避难场所必须能容纳至少540万人。

但目前北京现有的避难场所能够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要求的十分之一。《研究》称,北京已开展建设避难场所的区县只有9个,建成了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万人,没有达到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要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场所建设也存在严重的扎堆现象,许多应急避难场所都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原宣武区等。

二、三环路抗震标准偏低

灾害发生时,如何到达这些避难所非常关键。因此,疏散通道也确定了选择标准。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一般用于连接固定(长期)避难场所,是避难和救灾活动的“保证线”;支路及居住区等道路接连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是受灾群众逃生的生命路。经过调研,中心城中的二环路、三环路、京津塘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中的部分工程是上世纪70、80年代建设的,桥梁结构以混凝土简支梁桥居多,抗震设计标准偏低。四环路、五环路、学院路、莲石路、京承高速公路等为近十年建设的高等级道路,桥梁结构形式多样,目前使用状况良好。

另外,根据本市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当疏散人口数量不大时,首先考虑天津地区,即东南方向,但当震级比较大时,疏散人口较多,同时天津地区也比较危险且靠近渤海湾,延伸不够,则以石家庄、保定所在的南部地区为主要疏散方向。

■应对

中心城建9个避难中心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最基本的应急避难场所,要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用地资源较少的区县也不能少于1000平方米,以步行5至10分钟到达为宜;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3000米,面积不能低于10000平方米,步行约0.5-1小时之内到达;中心避难场所属于大型的固定避难场所,兼具紧急及固定避难场所的所有功能,需要结合城市快速疏散通道多方向布局,面积不小于50公顷。

这位负责人说,依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要求,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型城市需设置中心避难场所。根据北京市城市发展规模,中心城现状人口超过1000万,需设置多处中心避难场所。规划在中心城地区结合绿化隔离地区的公园、练车场、规划绿地以及体育广场、规划深入研究用地等空间选址布局9处中心避难场所(见上图)。另外,顺义、通州新城规划人口约100万,需各设置1处。虽然其它新城规划人口均少于100万,仍建议每个新城设置1处。

其中,通州新城的中心避难所位于六环路西侧、北运河南侧,结合规划绿地建立中心避难场所,规划用地规模约54.85公顷;顺义新城中心避难所位于六环路北侧、京密路东侧,结合规划防护绿地建立中心避难场所,规划用地规模约102.17公顷。

■中心避难场所

★奥运公园避难中心用地规模67.7公顷,南苑避难中心用地规模约129.7公顷,作为灾时市级指挥中心的备份功能场所。

★海淀、万柳公园避难中心用地规模约198.3公顷,作为海淀区疏散转移中心。

★首钢南避难中心用地规模约106.5公顷,作为石景山区疏散转移中心。

☆新发地避难中心用地规模约78.6公顷,作为丰台区的疏散转移中心。

★来广营、五方桥避难中心用地规模约174.35公顷,作为朝阳区疏散转移中心。

★朝阳公园避难中心用地规模266.4公顷,企业文化园避难中心用地规模约117.73公顷,作为城四区的疏散转移中心。

■新闻背景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区,地震构造背景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057年北京大兴6.7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730年京西颐和园6.5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周边地区的地震对北京的波及影响也很大,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导致本市50多个乡镇严重受灾,12万间房屋倒塌,189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除破坏性地震外,北京地区还经常发生中等规模的有感地震,虽然基本上不造成或只造成很小的破坏和损失,但这些有感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在北京地区,地震灾害是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风险源之一。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