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其中的道理,他说,如果用塑料做龙头、龙身,肯定比竹篾加纸衣的要重,没法长时间地举在空中。而且,塑料质地偏硬,不符合龙身灵活飞舞的要求。另外,塑料不透气,对风会形成阻力,影响舞动的速度。 李红清还用做烧饼打比方。首先,这做饼的面得劲道,而这把劲得靠人工去涨、去揉,到了什么程度,也得靠人的经验去把握。再者,饼坯做好后,该放多少馅,该撒多少芝麻,全凭人的脑子和手下感觉。 “讲究感觉的东西,机器永远代替不了。”李红清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他的观点。 乡土的青春面孔 李红清今年五十岁,从事扎纸手艺三十一年了。现在,他除了扎龙灯,还扎乡间人们祭祀用的纸房纸车等,一年到头生意不断。传统手艺能做到这份上,他已是十分满足。更令他开心的是,一双儿女都继承了他对传统手艺的喜爱,成为了手艺人。 他的女儿原本有着一份相当令人羡慕的工作——在上海浦东机场做地勤,可五年前,她突然辞了职,理由让领导和同事差点吓傻:去扬州学刺绣! “你疯了?丢下这么光鲜体面的工作,去当一个又苦又累的绣娘?!”几乎每个人都这么问她。她心里却自有主意:机场地勤吃的是青春饭,年纪大了怎么办?人还是应当有个终生可依的技术,而刺绣永远不会过时,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有奔头有前景。 于是,她拜到扬绣大师卫芳门下,系统学习画意刺绣。为了学好技术,她在老师工作室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绣绷前。由于她的灵气和勤奋,现在她的作品已经像模像样,在市场上销路不错了。 李红清的儿子也是一枚帅小伙,曾在油田系统做过钻井工。几年前,单位效益走了下坡路,每月工资拿不到两千。他就想,这么耗下去不是个事,父亲年纪渐大,手艺正需要帮手,不如跟着父亲干。 2014年,他回到了家。聪明而勤快的他,从劈竹篾学起,很快就入了门。经过两年的磨炼,如今,他已经能够把一只龙头做得差不离了。他还把年轻人的时尚带到了龙灯制作中,去年元宵节那批龙灯的闪亮外饰就是他设计的呢。 “老李真是好福气,扎个纸还后继有人啦!”乡邻们忍不住地夸赞。 “瞅着我做的活,您老会越来越年轻,咱乡里的年也会越来越红火!”小伙子接上的话茬,妥贴而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