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专注打造影响力(组图)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国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7-07
摘要:专注打造影响力(组图),影响力 检察日报 两会

(原标题:专注打造影响力(组图))

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

第一份《检察志》

第一份《检察志》

第一份两会特刊

第一份两会特刊

第一篇五星稿

第一篇五星稿

《方圆》创刊

执法环境百日行

执法环境百日行

参加“中国百名记者西部行”

参加“中国百名记者西部行”

高检院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高检院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公正执法基层行

公正执法基层行

调研“三农”问题

重走长征路

重走长征路

接受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接受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个长江韬奋奖

第一个长江韬奋奖

筹备新闻奖初评

筹备新闻奖初评

采访两会

采访两会

通讯员培训

通讯员培训


  ●连线央广央视

  2012年1月3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摘播了本报“法治时评”文章《红包,收多收少都“下课”》,这是本报第一次与央广连线播出稿件。从2012年1月至12月,“新闻和报纸摘要”共摘播本报文章19次,体裁包括评论、人物通讯、调查性报道等,其中不少是连线播出,本报编辑记者的声音频繁出现在央广的电波中。

  2012年3月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连线本报,就加强管理消除艺术品拍卖“泡沫”的话题,请本报记者阐述观点,在当天的“第一时间”栏目中播出。至2012年11月,“第一时间”共播出了本报连线21次,本报的总编辑、副总编辑,相关部门主任和记者编辑等都在“第一时间”出镜。

  ●星稿和星版

  从2005年以来,根据报道的影响力与深度,检察日报社坚持每月评选一次星稿和星版。2007年1月,报社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许向东,对2006年11月、12月评出的星稿和星版进行评析。

  许向东认为,《检察日报》在新闻报道上打出的是一张“专”字牌,而这个“专”充分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化的报道角度,专业化的报道深度,专业化的报道高度。

  ●两会报道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是检察日报社的重头报道活动,每年报社都集全社精锐力量参与报道工作,会后都要对报道进行深入总结。

  2007年两会报道结束后,在总结会上,报社请来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张坤和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所编辑周华,请他们“品头论足”。

  刘建明认为本报《两会纵深》栏目的文章选题重大,关注司法改革尚未解决的难点,触及深层次的问题。张坤认为本报在全国两会期间出刊的13期《两会报道特刊》“有想法,有章法”。周华认为本报两会报道以统一的版式风格和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突出了报道主题。

  ●我们的时评

  《检察日报》的时评始终在独特性与深度上做文章,在媒体和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9年1月16日,检察日报社召开“《检察日报》时评特色研讨会”,与会者都是学界专家和新闻界同行。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华认为:站在检察角度看,这就是特色。别人没有的我有,是要从共同的东西中找出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特色。《中国经济时报》编辑徐冰认为:《检察日报》的长项在于对事件的专业解读。因为《检察日报》有这种法律专业资源。同时,专业知识要以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自己的特色语言转达给读者。

  ●“影响力报道”的影响力

  从2007年起,本报开始评选年度影响力报道。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天策、南昌大学新闻系讲师胡丹,曾撰文对本报的年度影响力报道进行评析。

  《“温和腐败”:一个贪官的发明》(检察日报社2009年度“十大影响力作品”):文章通过剖析云南省麻栗坡县原县委书记赵仕永贪污、受贿案,提出一个腐败现象的新概念——“温和腐败”(赵仕永说:我这为人办好事收点钱,是温和的,所以我说自己是一个温和腐败的县委书记)。这种腐败形式越来越向社会容忍度高、道德风险低的“灰色地带”蔓延,“温和腐败”就是灰色地带的一种腐败典型,更具迷惑性、伪装性。

  《收费还贷:还是个理由吗?》(检察日报社2007年四星级稿件):这篇报道的影响力得益于充分的调查和严谨的分析。这是一篇言辞犀利而又切中时弊的报道,报道引用调查性数据充分,分析问题逻辑严谨,步步深入,丝丝入扣,结论既有说服力,也有权威性。

  《丈夫拒签手术产妇胎儿双亡》(检察日报社2007年度“十大影响力作品”,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从这篇报道所引发的社会道德、医生医德、法律底线的社会大讨论中,就可以看出其影响力。报道在客观记述事件过程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提出了“生命与责任孰轻孰重”的问题,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法商”概念的提出与推广


  “法商”是本报在人们熟知“智商”“情商”之后,提出并推广的一个新概念。2006年,报社编委会开始酝酿策划方案,经过多次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7000多字的《“法商”新概念推广方案》和《“法商”新概念报道方案》。从2006年9月到12月,《检察日报》陆续推出了累计十多万字的“法商”新概念系列报道,被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法商”逐渐成为社会广泛认知的“热词”,在全国两会期间被代表委员引用,并入选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天策等专家指出,“法商”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治社会,“法商”与“智商”“情商”一样重要,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公民素质。“法商”系列报道不仅启发人们思考“法商”量化评价标准,也对“法商”概念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这组报道获得检察日报社2007年度“十大影响力作品”和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

  作者:刘献军 张立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