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境外司法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国际媒体高度关注习近平中东行

来源:法学学习综合 作者:陈睿哲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1-20
摘要:今年是中国同埃及建交60周年,也是同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1月19日开启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东之行是今年中国外交的第一场重大行动。这是中国国家主席7年来首次访沙、时隔12年再次访埃以及时隔14年再次访伊,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及媒体广泛

今年是中国同埃及建交60周年,也是同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1月19日开启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东之行是今年中国外交的第一场重大行动。这是中国国家主席7年来首次访沙、时隔12年再次访埃以及时隔14年再次访伊,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及媒体广泛关注习主席的中东之行,并给予高度肯定,彰显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美媒:中东之行显示中国外交影响力

法制网华盛顿1月19日电 记者陈小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对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国进行国事访问。由于中东刚刚经历沙特和伊朗断交的突变,备受关注的伊核协议也开始执行,习主席的中东之行受到了美国舆论的广泛关注。

美国之音在报道中称,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对中东进行国事访问。报道说,由于伊朗和沙特刚刚断交,习主席此访能否帮助缓解中东局势,备受关注。报道称,中国与伊朗有着广泛的关系,前不久还促成了伊朗与五大国的核协议;沙特则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

报道还援引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中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瓦坦卡的看法说,如果需要有人进行“穿梭外交”,缓解伊朗和沙特的紧张局势,中国自然是有这样的外交和经济影响力的,因为中国是两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的重要性。报道同时注意到,在习主席访问前不久,中国还于1月13日发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这也是中国制定的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

《外交家》网站报道说,习主席到访伊朗时将正好“巧逢”伊朗核协议执行一周。伊朗核协议是于1月16日开始全面执行的。报道称,这使习主席成为伊朗核协议全面执行后首位到访伊朗的外国领导人。伊朗核协议使中国可以放手深化与伊朗的关系,但中国同时也将面临来自欧洲等国的竞争。报道说,中国已经在与伊朗的关系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不会停步,将会随着习主席的访问继续推进双方的投资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习主席访问中东有三大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是沙特与伊朗的关系,习主席可能会呼吁两国冷静。其二是“一带一路”,具体的项目可能会包括石油服务企业和污水处理等。其三是中国的石油等能源方面的合作。

俄媒:2016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

法制网莫斯科1月19日电 记者张春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中东之行成为中国外交2016年的开篇之作。连日来,俄罗斯媒体对此进行了持续报道。

俄罗斯塔斯社19日以《中国国家主席启程赴沙特、埃及、伊朗访问》为标题对习近平此次中东之行进行了详细报道。

报道指出,习近平于本周二启程赴中东三国进行访问,这是近7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沙特,而距离上次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埃及和伊朗分别已经过去了12年和14年。

报道指出,访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将分别与沙特、埃及、伊朗领导人会面,并分别会见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扎耶尼、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拉比,并在阿盟总部发表讲话。

报道指出,能源合作在中国与沙特贸易中居于首要位置。中国国家主席日前在接受沙特媒体访问时表示,中国每进口6桶原油就有1桶来自沙特,而沙特出口每收入7里亚尔就有1里亚尔来自中国。除能源领域合作外,中国与沙特还将就投资、金融、核能、航天等领域开展合作。此次访问期间,中沙两国将发表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关于中国与伊朗的关系,报道指出,本月16日联合国、美国和欧盟解除了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中伊两国将借机扩充包括能源领域在内的合作内容。

报道还指出,访问期间,中国领导人还将与上述三国领导人就反恐问题交换意见。

俄新社18日援引德黑兰大学欧亚研究中心主任阿齐兹的文章,以《中国可以帮助伊朗和沙特缓和关系》为标题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东三国进行了报道。

报道指出,习近平的中东之行有助于促进地区稳定。中国可以成为缓和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的调解人。

报道指出,与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的是,中国在该地区没有更多的政治诉求,而是致力于与中东国家发展经贸关系,这使中国可能成为该地区已经陷入战争边缘的两大伊斯兰国家——伊朗与沙特之间的中立调解人。

俄罗斯《观点报》此前报道则指出,在沙特与伊朗矛盾激化、国际社会取消对伊朗制裁及叙利亚问题前景不明的背景下,中国领导人此次中东之行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

韩媒: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之举

法制网首尔1月19日电 记者单士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国事访问,韩国媒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韩国媒体认为,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首先对中东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实属首例。这也是习近平主席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外交举措。

评论认为,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给国,也是第7大贸易伙伴。习主席出访沙特是中国落实“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的外交举措,为构建“1+2+3”合作战略格局添加了新动力。另外,在当前中东两大巨擘沙特和伊朗交恶的局势下,习主席此次分别对两国进行国事访问,将促进中东地区和平稳定,并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伊核协议不久前全面执行,国际社会纷纷对伊朗解除有关核项目的制裁,习近平主席成为伊核协议全面执行后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的第一位外国元首,这也显示了中国要进一步加强与伊朗的关系。

日媒:中国为中东局势稳定积极努力

法制网东京1月19日电 记者冀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9日开始对沙特、埃及和伊朗中东三国进行访问。对此,日本媒体普遍做了报道。

NHK报道称,习近平主席对三国的访问旨在强化与三国的关系,同时表明了中国为维护中东局势稳定而积极贡献力量的态度,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对中东具有的影响力。

《读卖新闻》评论称,习主席访问中东是其上任以来的首次中东之行,因中东对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经济圈建设而言非常关键,习主席的访问将有助于中国通过扩大与三国的经济合作提高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每日新闻》称,在沙特与伊朗断交造成中东局势空前紧张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访问三国,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外交努力促使沙、伊两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以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

责任编辑:陈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