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_王少明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网友投稿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2-13
摘要:近日,重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部小说的脉络清晰,人物刻画的深入,深刻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余华被誉为为中国的福楼拜、莫泊桑,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深刻揭露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活着》的主人公富贵的经历,其实是很多生存那个年代的人的共同的经

   近日,重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部小说的脉络清晰,人物刻画的深入,深刻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余华被誉为为中国的福楼拜、莫泊桑,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深刻揭露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活着》的主人公富贵的经历,其实是很多生存那个年代的人的共同的经历,也就是说,他的经历在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相似的经历,福贵身上的苦难,只不过是在作者笔下更加凸显罢了。福贵的人生经历即有年代烙上的印记,也有自身行为所促成的结果;既有难以躲避的社会环境的际遇,也有自己生命中看似偶然中的必然经历。

福贵出生时的家境还算是不错的,他的祖辈都是当地的地主,但是福贵却沾染上了赌博、逛妓院的恶习。在城里赌场和妓院里浑浑噩噩的度日,整日的不回家,即使是在后来娶了媳妇以后,也是整日的不回家。可谓是作威作福,在城里回村子,就让仆人背着,甚至会让一个胖妓女背着自己,而且故意的去气他的岳父,以至他的岳父见了他就躲起来。福贵的妻子出身是较好的,她始终没有对福贵放弃。对于丈夫的行为,始终希望他能够回头,能够悔改。福贵在城里的妓院待了数日后回家,他的妻子为了规劝他,在给福贵做得菜里就能看的出来。每个不一样的青菜下面,吃到最后,下面都有一块一摸一样的猪肉。这时的福贵也明白,妻子的意思无非是在规劝他。正像福贵的母亲说的那样,男人总免不了到外面偷腥,尽管福贵娶回来的妻子也是很漂亮、贤惠的。但是当时误入歧途的福贵是不会听从妻子和母亲的劝告以及父亲对他的训斥甚至殴打。仍然继续的鬼混在赌局和女人中间,人常说不赌就是赢,一旦沉迷在赌博中,其后果就可想而知。况且和福贵赌博的人其实已经利用了手段,串通好了,做了手脚,对于不知情的参与者,自然是请君入瓮。正是这样福贵家的土地和房子,全被他输光了。在当夜,怀着身孕的妻子来哀求富贵不要赌博了,福贵非但不听,还打了怀孕的妻子,让人把他赶出去。正是这作死的节奏,福贵赌博到早上的时候,把自家的土地和房子都都输光了。从当时的地主阶级,一转眼,变成了长工。

福贵的人生悲剧从他输光了家产而拉开了大幕,一连串的打击纷至沓来,福贵的悲惨境遇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福贵输光了自己的家底,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强撑了几年后也去世。福贵在一次进城时赶上当时的国共战争,被国民党抓到了战场上,险些丧命,后来逃回自己的家乡。女儿因病变成了哑巴,但是妻子却是对他不离不弃。在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吃大锅饭年代,妻子在由于饥饿劳累,积劳成疾。县长的女人产后大出血,读书的儿子被老师带到城里鲜血,由于血抽的太多而死去。女儿在结婚后,在生孩子时产后大出血而死;女婿在装车时,被水泥板压死;福贵的妻子也因病去世。陪伴了福贵7年的外孙,也在一次生病时,福贵煮了一锅豆子给孩子吃,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吃的,孩子很少吃到豆子,吃多了被撑死。

在读者看来,也许很难理解,集苦难于一身的福贵,人生是何其的满目疮痍,他的经历是多么的不堪回首。而其实对于福贵来说,这些苦难只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对于最后依然活着的富贵,仅有一头老牛的陪伴。在别人的眼中,这种苦难是难以承受的。而对于富贵来说,这只是他活着的经历,在富贵的回忆中,他有自认为是最贤惠的妻子,有过孝顺的孩子,尽管他们都离他而去,但是他曾经的生活是幸福的。看来生活亦或是活着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的看法无关,如果仅从世俗的观点来看,福贵的一生都贴满了悲剧的标签,但是富贵从未有过自杀的念头。即使是在战场上,枪子从头上飞来飞去,随时有被打死的危险;没有吃的,只能煮鞋吃的时候,福贵也未曾动摇过活着的信念。

最终福贵成了孑然一身的老人,一身的疾病,又买了一头老牛作伴。小说给人很强的冲击力,让人思考,活着本身是最大的意义,无关乎于苦难和幸福。

谈到了活着,就要避免不了谈及死亡。古语云,死生之事,大也。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还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吗。于是想起了作家史铁生生前说过的话;“当自己坐在轮椅上的时候,觉得曾经能走路的时候是幸福的;等自己卧病在床,便又觉得能坐在轮椅上也是一种幸福;等自己在床上生出了褥疮,便觉得安静的躺着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后来每天都做透析,便觉着生褥疮也是一种幸福”。看来人生只要是活着,不放弃生命,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幸福也是对比中产生的,在别人看来痛苦的经历,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人的想法也许是接任不同的。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今人,身处在物质生活要比富贵时不知要好好几倍,遇到点挫折,便草草的结束生命,亦或是戕害他人,的确是让人深思。

在熊红文的《死刑密码》一书中,有这样这样一个21岁的抢劫犯张晓宇,在染上毒瘾后,在半年内持刀抢劫12次,共劫得现金2100元。在当时的重刑主义之下,被判处了死刑。在执行死刑前,张晓宇提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请求“能不能请你帮忙把我口袋里的照片拿出来,放到我面前的草地上?”,法警从他的口袋中取出了照片,是张晓宇母亲的照片。检察官熊红文这样的记述到:“法警取出这张照片,放在张晓宇面前的草地上,然后举枪对准张晓宇的后脑勺。此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虽然亲眼见过几十次的死刑执行,但从来没有这样紧张过。那一刻。我突然幻想枪声没有响起,张晓宇又站了起来。但这种幻想转眼之间就破灭了。支队长一声“放”,随着“砰”的一声清脆的枪响,张晓宇一头栽倒在他妈妈的照片上,向妈妈叩拜了最后会一个响头,用无声的语言向妈妈谢罪。接着,作者这样写到:“张晓宇与其说死于法律制裁,不如说死于毒品,是海洛因把他引上一条不归路,直到他死亡,在这个过程中毒品像只魔鬼将他紧紧套牢。枪响的那一刻,我彷佛看到了射向张晓宇头颅的子弹,射出的不是弹药,而分明是海洛因”。

当然在书中有与儿媳产生矛盾后用浓硫酸将儿媳烧成重度残疾而被判处死刑的64岁的婆婆;有仅仅抢到一件灯芯绒上衣和几十元钱而使受害人致死而被判死刑的穷苦的杀人犯;有因为不愿分手而将将男朋友毒死而被判处死刑的21岁女大学生等等案例,在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思索。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