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慈善风波”或将埋没岌岌可危的社会诚信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红网 “慈善风波”或将埋没岌岌可危的社会诚信 慈善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似乎可以脱离社会背景。因此,行善积德几乎可以纳入人性的基本范畴。旧时的庙宇施粥,大户人家开仓放粮,也不是高调的“慈善”号召的,仅基于人们的怜悯之心。回到这个人性的原始点,
红网


“慈善风波”或将埋没岌岌可危的社会诚信

  慈善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似乎可以脱离社会背景。因此,行善积德几乎可以纳入人性的基本范畴。旧时的庙宇施粥,大户人家开仓放粮,也不是高调的“慈善”号召的,仅基于人们的怜悯之心。回到这个人性的原始点,现代社会所标榜的伟大的慈善事业,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类“性本善”的属性。而当慈善成为“事业”时,这种几乎是出于人性本能的善举,却因某些组织的实施而蜕变。虽说这也符合某些权力贪婪的现实,但若在善款上下手,这些慈善组织就是在损毁社会稳定的基础了,因为他们所侵吞的,是人们对受难者的接济,是用来弥补制度的不足的。

  继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陷信任危机后,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被曝大量资金用于放贷。一波未平,质疑又起:“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一幢公寓起火,58人遇难71人受伤。事故过去已近1年,连日来,部分受灾者表示,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共捐款4480万元,如今只有约420万元发放到受灾者手中。另外4000多万元饱含捐款者爱心的善款哪去了?目前,以21名受灾者为代表的维权者,已委托著名律师袁裕来,追问其他善款的去向。”(9月6日浙江在线)

  议论郭美美的玛莎拉蒂,或者吃惊于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的放贷,哪怕是追问静安大火社会捐款的去向,其实已显得被动和次要,关键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比起其他的官场腐败,对善款下手,更显得穷凶极恶、贪得无厌,其社会危害性也更大。

  即使在一个平等、富裕的国家,在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也是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就更不要说咱们还面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二级分化的严酷现实,捐款已经成了应对突发事件和临时灾难的必需手段。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障,对许多人来说,只能维持基本温饱,中产阶层还要通过商业保险以防不测,这就是说,制度能够提供的保障是有限的。在这种社会现状下,慈善事业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上升到社会稳定的高度。而对慈善事业的亵渎和破坏,延伸出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慈善机构一旦失去了诚信,人们就失去了捐助的热情,甚至出现抵触和拒绝,这将大大减少善款的来源。而慈善机构的资金贫乏,就必然削弱对受捐者的帮扶能力。那么,处于危难中的人,就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慈善机构的诚信度,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中,可能是最不可或缺的。因为,善款的来源是不能制度化的,也就是说要靠自发和自愿。如果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善举不是给受难者雪中送炭,而是让无良者中饱私囊,这样的委屈谁也不愿意受,而终止这种善举是轻而易举的。所以,慈善机构没有诚信,甚至获取不义之财,这种建立在道德层面的善举,就会在无形中消失。也正因为行善是自愿的,就必然还包含了一部分不自愿,而当慈善事业被人推崇时,这部分不自愿也会表现为自愿。但当慈善机构遭到社会诟病时,无疑成了某些不自愿或不太自愿者的口实,把本来想拒捐说成冠冕堂皇的抵制腐败。二者相加,慈善事业还能蓬勃发展么?

  这段时间,由于“慈善风波”,民政部相关人士指出,“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还有一些组织机构“躺着中枪”。这在目前社会诚信日益下降的困境下,各种“慈善风波”引起的人们对慈善机构的质疑,造成人们对慈善募捐的冷淡和抵触是可想而知的。而这一切,不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滑坡引起的,而是慈善机构自身的蜕变和堕落造成的。由此看来,对屡屡发生的“慈善风波”,岂能等闲视之?这不是对一个组织机构的整肃,而是对社会稳定基础资源的珍惜,更是对社会基本诚信体系的挽救。

责任编辑:介子推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