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汶川地震“拷问”银行住房贷款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汶川地震“拷问”银行住房贷款 2008-6-6 汶川地震“拷问”银行住房贷款 让灾民恢复安定的生活,却不是单纯的精神鼓励和捐款捐物所能达到的,汶川地震还在拷问我国的法律应急机制 叶林 在汶川地震中,社会各界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帮助,无疑将使受灾百姓尽快渡过

 




汶川地震拷问银行住房贷款

  2008-6-6


汶川地震拷问银行住房贷款
 

    让灾民恢复安定的生活,却不是单纯的精神鼓励和捐款捐物所能达到的,汶川地震还在拷问我国的法律应急机制

 叶林

  在汶川地震中,社会各界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帮助,无疑将使受灾百姓尽快渡过难关,然而,想让灾民恢复安定的生活,却不是单纯的精神鼓励和捐款捐物所能达到的,汶川地震还在拷问我国的法律应急机制。

  地震中一些城市几乎成为废墟,居民房屋几乎全部损毁,这是地震带来的直接后果。这场天灾来临之前,有些房屋尚在建造中,有些居民刚刚迁入新居;有的居民已开始归还银行贷款,还有的居民或许已还清了房屋的银行贷款。对于没有还清贷款的居民来说,如何面对数目可观的银行贷款,已成为摆在众多灾民面前的大事。银行贷款是否还要偿还,应否减免灾民的贷款,各界说法不一。居民向银行贷款购买的商品房,通常已抵押给银行。有人认为,抵押房屋在地震中倒塌,购房人也就无需再向银行偿还贷款余额;还有人提出,房屋倒塌不影响购房人偿还银行贷款的义务,但应减免部分贷款,由灾民和银行共同承担房屋受损的后果。更有人提出,政府不仅应该给灾民提供新的住房,如果开发商建造的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还应追究开发商的责任。

  购房者向开发商购买商品房,再将所购商品房抵押给银行,银行将贷款款项直接付给开发商,再由购房者分期向银行偿还贷款,这是银行贷款购房的基本操作流程。据此,购房者和银行之间存在银行贷款和房屋抵押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

  贷款关系是购房者为了购买房屋而与银行形成的合同关系,银行是债权人,购房者是债务人。银行发放贷款时,并不是将贷款款项直接付给购房者,而是依据购房者的书面委托,将贷款金额直接付给开发商,帮助购买者支付购房款。换言之,购房者是该笔银行贷款的债务人,银行是银行贷款的债权人。在法律上,购房者向银行偿还贷款余额,为典型的金钱之债。除非银行自愿豁免购房者的债务,只有在购房者死亡或者破产时,才能实际免除购房者的债务。地震是不可抗力,可能影响到债务人的支付能力,但却不改变基于银行贷款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也不能自动消灭购房者的金钱债务。我国刚通过的企业破产法没有规定自然人破产制度,购房者不能援引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申请免除未偿还的银行贷款。银行是股东或者投资者持股的商业机构,银行大额豁免购房者的债务其实是减少银行股东的权益。未经银行股东或者投资者审议,银行管理者没有权利主动减免购房者的债务。

  抵押关系是从属于贷款关系的独立法律关系。购房者将自己购买的房屋抵押给银行,用来担保如期偿还债务,购房者的房屋只是贷款关系的抵押物。如果房屋在地震中损毁,银行有权收回抵押物的残值。在法律上,无论抵押物残值是多少,都不影响购房者欠付银行贷款的事实。如果抵押物不足,银行有权要求购房者追加抵押物。如果抵押物彻底损毁,并不当然免去购房者的还款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购房者的抵押品不仅仅是房屋,还包括房屋依附的土地使用权。购房者购买了70年的住房,也就在70年或者更长年份内获得了对该块土地的合法使用权。然而,灾民自己却无法在原有地块上重新建造房屋,这不仅说明购房者对地块拥有的只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土地所有权,还说明土地使用权的提供者并未能有效地让购房者获得70年的土地使用权。在灾区重建中,政府部门必然收回尚未到期的土地使用权并补偿购房者的损失,然而,该项补偿款与抵押物残值相似,也是偿还银行贷款的担保。

  汶川灾民本已饱受痛苦,刚刚买到的房屋毁于地震,自己却不能免去债务,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然而,如果银行因为地震而自愿豁免了购房者债务,就相当于银行股东豁免了购房者债务,也就意味着股东减少或者放弃了收益。笔者认为,股民或许愿意捐款捐物,但免除对购房者的债权,或许并非众多股民的本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观点链接

  精英们其实应该认真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像“范跑跑”那样,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考虑自己太多了,考虑大众太少了?是不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攫取了太多本属于大众的利益?

  ———《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载于《中国青年报》,作者:郭松民

  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职责”意识(即由工作产生的契约意识)……这应该是一个社会底线和共识,它比唱“大公无私”的道德高调或反道德的“本能”低调都更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和谐。

  ———《范跑跑事件的要害是什么》,载于《南方都市报》,作者:鄢烈山

  人们依赖免费塑料袋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间能够改变,但有效的制度设计,将能逐步改善顽症、推动我们的生活往好的方向发展。

  ———《没有后续措施限塑难保政令畅通》,载于《新闻晨报》,作者:李艳秋

  当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长期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仍很棘手,因此,对于事关民本的粮食安全必须做更长远的安排。

  ———《在高水平均衡上保障粮食安全》,《第一财经日报》社论

  如何真正杜绝这种同一代表委员在不同地区“兼任”的现象,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相关民主制度,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

  ———《身兼两地人大代表不应有法律豁免权》,载于《重庆时报》,作者:李福

  很多公益组织、志愿者也动员起来,直接到灾区参与救灾、救助。不过,民间公益组织最主要的优势或许不在应急救灾,而在此后的灾区重建,对此,民间社会需要做好长期准备。

  ———《灾后重建:公益组织需有长期准备》,《新京报》社论

  任何慈善都发自善心,但是把慈善完全归于良心和大爱,也是不真实的。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对企业家和明星保持一定的慈善压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怎样正当地“逼捐”?》,载于红网,作者:长平

  如果不能从监管和自律方面下功夫,中国的职业救灾人就很难得到公众的信任。这既是灾区人民的损失,也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损失。也因此还会有更多的赖金土们出现。但是,我们期待赖金土们的逐步减少能成为一个标志:中国的慈善事业走向了科学、公正和高效的轨道。

  ———《商人自己为灾民发放现金有利有弊》,载于南方网,作者:张田勘

  媒体的报道应该基于这样一点,即尽可能帮助众多肉体与心灵都受到地震伤害的孩子,使他们都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救治,而不是只盯着一两个“童星”。

  ———《不要制造“灾难童星”》,载于《工人日报》,作者:徐林林



法治动态检索

 

责任编辑:介子推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