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潘金莲到省里上访,拦住了大领导,导致市长、县长、法院院长均被撤职。这点通过常理判断更不合乎情理,也许符合百姓的看法,当官的不为百姓考虑,就应该下台。但是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处理也应该遵照法律的程序,对公务员的处罚的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岂能因为一个上访者拦住大领导上访,大领导一句话,并没有通过相关部门的调查,也没有通过相应程序,下面的一条线的干部都被撤职。李雪莲认为自己比窦娥还冤,秦玉河认为李雪莲就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而在官场的干部看来,她就像一直告状的小白菜,只能说,各自的立场不同,对待李雪莲上访这件事的看法就是不同的。 影片不合乎情理的地方还有很多,就是影片的结尾,刘震云的原著是李雪莲上吊自杀了,而在电影的结尾,李雪莲却开起了面馆。而且在女主演的要求下,在影片中遇到被撤职的县长时说出了是想为了要二胎,才假离婚,最后因为弄假成真,因为生闷气孩子也胎死腹中,因此才有了长达二十年的上访之路。在李雪莲听到秦玉河死后,这是进京阻止李雪莲上访的一行人中,县法院的贾聪明说了一句话,秦玉河死了,你再上访还有什么用。秦玉河是树,我们这些人都是这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没了,你还上啥访。李雪莲最后选择去上吊,其实这个情节更接近真实的,大多数的上访者进行了长达几年甚至数十年的上访,开始上访的案情亦或是冤情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上访似乎成为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一旦不能再上访,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她的世界便轰然坍塌了。 如果仅从法律的角度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有失偏颇的。对待这部电影,如果看了原著,是有差异的,在电影里,这些机关干部都看起来热情、细心,不是不关心百姓,到时关心的过了头,造成了一到每年两会召开之前,市长、县长、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全部出动,阻止一个离异妇女进京上访,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李雪莲围追堵截,何其荒诞。正以为如此,才是电影充满艺术表现力的地方,才是引人思考的地方。电影毕竟不是生活,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总结。因此在电影中这样荒诞的场景是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契合的。冯小刚的这部我不是潘金莲,虽然谈不上是魔幻现实主义著作,但却也是通过极端的手法展现现实的社会。读过《百年孤独》的人都知道,这部著作里面的很多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不符的,却又深刻着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正如一部科幻题材的小说《北京折叠》,通过科幻的手法表达着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看了之后,都能从中找到社会上真实的影子。 其实类比来说,冯小刚的这部电影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正因为李雪莲看似站不住脚的理由,为之上访20余年,并对官场的一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一个上访的离异妇女,为了一个看似有冤实质是无理取闹的上访过程,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市长仿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拿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李雪莲进行围追堵截,但是纵观影片,由张嘉译饰演的马市长在影片结尾处说出身处官场的人对待上访者的真实心态。就是当官的阻止民众上访,出于为百姓自身考虑的占多少,出于对于自己的位子考虑的占多少。正是这就话对整个影片画龙点睛,中国的社会体制下,大部分的官员是对上不对下,因为自己的上升渠道,生杀大权都是上级掌握的,造成了很多的干部眼睛是往上看的,从不甚至很少往下看。 在法院院长、县长、市长被撤职后,对于李雪莲上访的问题,新任的法院院长对县长说,这个问题很棘手,解决不好会很麻烦,县长说到,大不了不干(其实县长的内心把这个位子看的是无比的重要,从后面对马市长的毕恭毕敬和对下属的呵斥中就能看得出来),这时大鹏饰演的法院院长对于和伟饰演的县长说到,你不想干,市长还想干呢,市长不想干,我还想干呢。也就是这里的每个人都是考虑的自己的位置,怕被追究责任,那么针对李雪莲上访这件事最好的解决办法在官员看来只能不让她上访,想尽一切办法。在两会期间,把她软禁起来亦或是看起来;在两会召开之前,打感情牌,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都曾多次到李雪莲家里进行劝导;从另一个角度,做秦玉河的工作,但是并未作通;在两会之前,县公安局找人把她看起来,间接的限制她的人身自由;更有甚者,县法院的贾聪明通过对李雪莲的老同学大头设计稳住李雪莲,不让她进京,而许以给大头的儿子转正,而自己在向县长汇报的时候,口口声声的说为组织着想,才帮组织的忙,其实是为了弄个法院副院长的职位,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郭涛饰演的李雪莲的同学大头,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转正,不惜欺骗李雪莲的感情;为了阻止李雪莲进京,县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进京围追堵截。 围绕着李雪莲的这28个男人,涉及到官场的几乎无一例外的卷入到阻止李雪莲进京上访这件事情当中来,而为什么要阻止她上访,其根源正是马市长说的,我们要吸取前任的教训,不能因小失大。这里的教训如果李雪莲进京上访,我们的位子便会存在着不保的可能。他们想的是如何阻止李雪莲上访,而不是切实从根源来解决李雪莲的问题,也就是采取的是堵的办法,而不是疏导,因此在整部影片的后半部分,也就没人问李雪莲是否真正的有冤情,她的诉求是否真正的合理。出现来了问题不是切实的为百姓考虑,而是怕上级怪罪,怕丢自己的乌纱。尤其是马市长一行人到李雪莲家里,带来了自制的腊肠,亲自的切制,可谓是给足了李雪莲的面子,为剧情的冲突埋下了深入的伏笔,但是在饭桌上没有人提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没有人去了解李雪莲到底咋想的,而是只关心到底上不上访了。包括前面的县长为了阻止李雪莲上访,要她签协议书也是如出一辙。马市长最后阻止无果,反而激起了李雪莲的上访欲望,只能对县长交待,做到万无一失。 换一个角度,对于李雪莲的上访,很多的机关,很多的领导都毫无办法,其实也是现实的映射。很多的上访者在相应的机关、相关的工作人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后,依然不依不饶,不能够转变观念,心里的疙瘩还是解不开。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上方,像李雪莲这样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说,还浪费了机关单位的大量人力、物力。很多无理取闹也无法解决的上访,最终竟以上访人生病(卧床不起)或是死亡,无法上访而告终。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 一部影片,对于法、理、情,对于法治和人权的集中反映,值得探讨和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