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悦读月记(1705)

来源:花到酴醾 作者:花到酴醾 发布时间:2017-06-01
摘要:徘徊的信仰 葛亮 《小山河》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第一版2016年12月第2次印刷13.9万字葛亮的散文随笔集。写城市、写琐事,谈写作、谈电影。他说,写这本书多半是牵挂,走过、看过、想过,于是就成了这些文字。“从旧的东西里,看出新的来;从新的东西里,
徘徊的信仰 葛亮 《小山河》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第一版2016年12月第2次印刷13.9万字葛亮的散文随笔集。写城市、写琐事,谈写作、谈电影。他说,写这本书多半是牵挂,走过、看过、想过,于是就成了这些文字。“从旧的东西里,看出新的来;从新的东西里,看出旧的来,都是自以为有趣的事情。”于是他写的城市,不只是自己眼睛所见,更有书中所读,比如他的南京,是可以安放三代人的“朱雀”;他写的服装,更是借着张爱玲,从旗袍一路写过来……看他的自述,就更加坚信,会写书的人,必定先是爱读书的人。 蒋方舟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九州出版社 2015年6月第一版 17.7万字看到最后我都没明白,这到底是一个长篇还是9个短篇。人物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又似乎各自独立。城市之间跳跃的跨度,与故事的叙事到底是什么关系?似乎有不少的读者是冲着“句子”去的,但如果真的是要写小说的话,想来还是要有饱满的人物和引人的情节。蒋方舟写句子的特点是有的,譬如她的书名,从早先的随笔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到这一本《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哦,翻了搜索,才知道这是本短篇小说集。好吧,我唯一看过之后有印象的故事就是《武威腿》“爱人死了”的故事。其他皆成了一团乱麻。 葛亮 《戏年》 新星出版社 2012年9月第一版2012年9月第1次印刷11.3万字人生如戏,戏若人生。《泥人尹》中的尹师傅,应该在《朱雀》中出现过。我戏说,我是一个无锡人在广州看一个南京人在香港写的一个无锡人的故事。葛亮的小说所以好看,就在于能够真切地去对应历史。手艺人尹师傅,靠着自己对泥人活计的顶真,虽然钱来得艰苦,却不敢稍有怠慢,但是最后败在了媳妇的手下。也许原本可以成就一个民间艺术家,但到底是一介草民,终逃不出潦草的生命结局。悲凉中透着现实的残酷。《英珠》的故事,哀婉中更多透着人性的温暖。她就如夜空中的一点星,尽管凄寒,却依然明亮。《威廉》的人生似乎要别样一些,表面上是一个纨绔子弟,游戏人生,但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人背负。谁的命运,都不是云淡风轻。最好的故事是《戏年》,不管是木兰,还是外公,还是裘静,乃至出场不多的“姚奶奶”,一个个栩栩如然,他们命运的跌宕起伏都被淹没在作者淡淡的文字里,似乎生命本就如此,既无以欢喜,也毋庸讶异,因为一切本来就是:人生如戏,戏若人生。 〔日〕村上春树 《爱吃沙拉的狮子》施小炜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5年6月第一版 2016年11月第5此印刷 13.6万字一个不懂音乐的小说家不是一个好马拉松选手。村上春树,以小说出名,却又把跑步当事业一样。这一本随笔集是村上先生为杂志《an?an》写的一年的专栏文字。他说是一本自然而然形成的书,越五十篇。我数了一下目录,是52篇,加上前言与后记,54篇文字13.6万字,平均每一文2500字,其实看的时候,还没觉得有这么多字。总而言之是一次特别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好像什么主题都能拿来做一篇文章。他说,反正不会跟别人有啥共通的话题,不如只管从心所愿,痛痛快快地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写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不知道其他读者怎么想,反正我觉得这么寡言的一个大叔,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挺招人喜欢的。说到寡言,似乎很难相信,这个会写小说的家伙,怎么就那么讷于言呢?村上的例子告诉我们,世界上就有这样一类人,不管他们内心多么澎湃,他们的舌头就是打结,或者说他们就是愿意这样闷骚。尽管沉默,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反倒是他们这样的人更不会停止思考。他们的心思和思想凝成了文字,成为我们阅读的对象,通过书本,完成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交流。不知道此时,村先生是不是对着一只喵,又用它的古怪精灵,来嘲笑人类的愚笨呢? 葛亮 《北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北京第一版2017年3月第7次印刷40.5万字葛亮的又一部长篇。男女主人公文笙和仁桢各自为线的小半人生,唯一糅合起他们的就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到1947年的那段特定的历史。特别喜欢葛亮叙事中的那种淡定和沉着。王德威认为,这是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也许是吧。文笙的人生轨迹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决定你一生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的家庭。取名“北鸢”大意当与“朱雀”,是一种地缘象征,朱雀是南方,北鸢是北方。当然,读者也可以解读为人生的一种寓意。不足的是,部分概念化和脸谱化的人物削弱了历史真实的厚度,以至于会让读者偶尔觉出一些不尽合理的逻辑虚浮。 刘大生 《论文写作基本公式》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6年11月北京第一版20万字刘教授的新作出版有一段时间了,一直躺在我当当网账号的收藏夹里,所以没有及早下单,是想等着书店的优惠活动。所以,在读书日“满200减100”开始后,一口气把收藏的书一并购了回来。其中就有刘教授的这本《公式》。说实话,最早看到这个书名,我有点点不置可否。这书名太不具有吸引力了,你说哪怕来一个《论文写作秘籍》也比这“基本公式”诱人啊。但是,后来想想,这样书名是很刘大生。如果说,放眼华中,百家争剽已经是一个普及化的现状,但是,以我的判断,要抄袭刘大生,还是比较不容易的,因为刘大生文字的个性实在太强了。他的所有文章,或者说我所看过的他的文章,都是极其白话式的,直白、通俗,简洁。只要是会识字,就能读懂他的文章。这是刘大生最厉害的地方。他从来不玩深奥,或者装深奥,反而特别擅长将复杂的问题说简单,这就与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术文章所背道。或许也因此,有些人不是很待见刘教授的论文,甚至不认为是“论文”。不管是不是论文,刘大生教授的许多学术观点还是相当惊世骇俗的。也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比如他的“党主立宪论”,他的“规范生育论”,他的“无民法论”,他的“受贿无罪论”、他的“反政治童工论”等等。这种独树一帜的立论,同样让他的观点很难被抄袭。我记得有一次看到某人(忘记名字了)主张要“党导立宪”,我马上就敏感到这与刘教授的观点相似,至少有对刘教授原创性观点的借鉴。《公式》一书,很多文章在网上早拜读过,这回又认认真真通读了一遍。主要的体会有两点:一是刘教授的批判精神在针对论文的规范化方面用矢志不渝四个字一点也不为过,不管是幽默故事,还是律己律人的质疑吆喝,可以说是不失时机、不问结果地做成了一个人的事业。二是,如果说书中对“抄袭”标准的论述我还能理解和接受的话,对“注释”的规范化要求,在我看来有点复杂,显然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虽说刘教授的文章直白通俗,但要掌握还得好好研究,当然,如果那么容易掌握的话,就不会有对录、引、标、注、用,普遍的傻傻分不清了。是不是要出一部国际级的注释规范?在这个百花齐抄,百家争剽(这里是不是要用个“注”,表明是刘教授的发明?)的时代,我看,有必要。 看书的时候,在书页间做了一些笔记,现择一小部分,摘录如下,权当向刘教授的阅读汇报:1、《基本公式的基本含义和道德前提》——这篇前言太牛B了。别的教授是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以示深奥,刘教授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复杂的问题说得那么简单。2、《百家争剽课题招标启事》——落款“5000年1月1日”,看来以作者的意思,就是还得争剽3000年!3、《黛玉还绢》——好看!用黛玉之典经典。4、《他们对学生怀有刻骨铭心的仇恨》——震耳发聩!5、《“童之伟法律思想研究”序》——浩然正气。牛!6、《这才是最牛的抄袭:抄袭研究抄袭的论文》——(“第一”)不对!对负数而言,数越大,数值的意义越小;(“第二”)不对!这犹如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一样;(“第三”)不是牛气,是蠢到家,无知!( “其一”)国标才是“标准”?( “其二”)要掩盖就不牛了。不一定是勇气,也可能是幽默,完成了抄袭研究的行为艺术。7、《对学生一点不公正要求》——为什么很正常的“严格”却在现实中变成“不近人情”?人情为什么确实了师道尊严?(读完)这里应该有掌声,这才是师道尊严,人之常情,才不是落井下石。8、“《授课实录》授权使用声明”——有情有义的导师行为!9、《方舟子先生请将我及学生的学位论文计入你的揭假范围》——好奇怪的选择性收邮;“常人就一定会打击报复”观点不成立;在职班的论文太不值钱了。10、《欢迎剽窃》——有胸怀!11、《今天认真补考 将来少走弯路》——苦口婆心、良苦用心,然后……看后,心情有些沉重,师生关系到这份上,或许已经不是一个论责任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题目: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搞“劳资关系和谐”工作,原是劳资是一对矛盾,不曾想,师生矛盾竟亦有积重难返的味道。12、《他们有没有侵犯我的知识产权》——“革命烈士”→“烈士”,这样的文字概念纠正很难厘定到底是谁的知识产权。就如网络论坛上回复主贴“沙发”之后的“板凳”,我认为是我最早在天涯做斑竹的时候,看到“沙发”之后自创的第二的跟的回复,后来就用成了一种普遍应用的跟帖。如果要主张知识产权,一来举证很难,二来没有意义,就当自己为人类作的贡献。因为说不定差不多同时间确实也有人想到了这个词。13、《就5·20答辩致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若是每一个大学老师都有这样的学术精神追求和勇气,我们的大学生就一定有希望。可惜,刘大生多半的时候以“异类”存在着。14、“《政协章程》是不是法律”——后来纠正没有?15、《刘氏标准与朱学勤是否抄袭》——注释规范太深奥,确实有必要出一个“标准”;概念玩得太多了(指“第三”)。16、《是谁讲韩寒变成骆驼的》——要在回想当时,我得整理多少头绪?我支持易中天,只写一句话:如果是兔子,确实很难证明自己不是骆驼。17、《教材的编写规范问题》——读此文之前,也一直觉的教材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样子、标准、规范。读完此文,头脑中突然就跳出一个念头:既然是老师在教,教材不妨可以各说各的,师承的意义不就是如此吗?18、《扔掉它流芳百世》——在我看来,让朱学勤扔掉博士帽,毕竟扔的主体是别人,而要求别人的事,须有强制力或者别人的自觉,所以,不如不把“博士帽”当回事来得可行。19、《学术腐败与制度变迁》——把书号卖成一种稀缺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腐败;还是少提“核心”(指“取消核心期刊制度”,代之核心论文制度)。20、“《规章以下行政规范性文件研究》评阅意见”——不知该问最后命运如何。刘教授的批评不留情面,可见一个学者对学术的赤子之心。最后还不得不声明不是自己要“为难学生”让我读出一丝丝的悲凉,可见一种看不见的压力也是山大。批评原本很正常,但是现实已将正当、必须的学术批评挤压得几乎没有生存空间。21、“《行政指导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评阅意见”——(“一、关于选题”)“该但”一词有意思!(“四、关于词语”)学生的语风一定要跟老师一样吗?这里不是婉转地批评指导老师未指导吧?作为老师能容学生之不同文风不同语风甚至不同观点,是一个老师应有的肚量和胸襟。至于学生,能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情怀与气魄,则是学生之出息、老师之大幸也!(“六、关于致谢”)应该不是听了课,就必须按照老师的观点操作吧?也许他认为刘老师的“规范”不规范呢?最后:估计该生看到刘老师的评语,会哭倒在厕所里。22、“《山西省基督教家庭教会法律问题研究》评阅意见”——方舟子会接任务吗?该文的结果是?23、“《我国行政问责法制化研究》评阅意见”——看得仔细!24、《说易行难话引注》——用个人书柜里的10本样本否定朱苏力的“大多数”似乎力量不足。毕竟一个人的藏书有局限,何况,10本,量实在太小。25、《江苏省行政学院科研中心的四种不当政策》——勇气可嘉!我常常批评,但从不敢撰文批评自己的单文和领导。26、《张三说 李四说 我认为》——(“八、投稿问题”之“海外投稿”)这是一个坑,不能教学生这样跳坑啊! 严歌苓 《非洲手记》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9.8万字看过了严歌苓的好几部小说,就特别想看她的随笔。网上一找,还真的有。作者随丈夫来瑞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工作来到了阿布贾,《非洲手记》便是于阿布贾生活的所见所感。从作者的视角,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只是“动物世界”里的非洲,更是一个吃喝拉撒烟火气的非洲。那里食物短缺,基础设施简陋,民风倒是淳朴。而动足脑筋找食材、翻着花样搞聚餐就成了使馆家属们大展才华的不二之选。百分之六十的失业率,让一个酋长的女儿“希望”成为作家家里的“佣人”。不同于一些目不识丁的保姆,希望有高中学历,这让希望在普遍被认为又笨又不勤快的佣人队伍里出类拔萃,而深得女作家的喜爱(后来都做了作家的干女儿了),而即便如此,殖民文化如血液一般流淌在他们的生命里,不管是做佣的家政服务员还是为使馆人员开车的司机,以作家秉持的“共和国理念”,还是不能让非洲的“劳动人民从此站起来”。甚至你待她如己出,她依然视主仆。最让作家惊心动魄的,是希望小姐第一次做错事后的“下跪”,跪得作家惊慌失措,跪得作家对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破灭。
责任编辑:花到酴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