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吴家麟先生的追思会与告别仪式侧记——一个记录、缅怀和师门精神的弘扬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6-14
摘要:学术文章 吴家麟老师 宪法学 师门 张光博老师 精神 吴家麟先生的追思会与告别仪式侧记——一个记录、感想和缅怀按:此纪录是个人整理,只是以个人视角和记忆对追思会进行记录的一部分,尽可能忠实愿意,但必定有所遗漏和不完全、精确。追思会发言有录音,出入
学术文章 吴家麟老师 宪法学 师门 张光博老师 精神 吴家麟先生的追思会与告别仪式侧记——一个记录、感想和缅怀按:此纪录是个人整理,只是以个人视角和记忆对追思会进行记录的一部分,尽可能忠实愿意,但必定有所遗漏和不完全、精确。追思会发言有录音,出入之处敬请参照会议发言者本人的纪念文章。本人在6月上旬把自己写在法律博客的同名纪念文章给导师看后,导师给汤老师看了,说修改无误,多写些个人体会,可以提交,集结一起纪念,于是我就有了更多的理由写下这些真实的体会。此文结合个人的感悟些许,提出要继承吴老师学术精神与品格等,旨在弘扬、继承师门精神作风,纪念吴老师。并祝愿汤老师及其家人一切都好。 转载等请提前告知,获得作者许可。一、记录缘起 那天参见完吴家麟老师的追思会(2017年5月5日晚)和告别仪式(2017年5月6日上午),心里面是五味杂陈,说是自己经历一次死亡的洗礼不为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殡仪馆,外公和外祖母的去世我还小,父母没安排我参加外公、外祖母的追悼会,我也只参加过好几年前四叔公的追悼会以及2015年夏一个叔公的追悼会,后面这个追悼会对我影响很大,毕竟自己的年纪开始大了些,正如这次吴老师的仙逝对我有不小的影响,5月6日,也就是在从学校去福州市殡仪馆的车上,我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一条动态:“今天参加的活动无疑是自己内心和世界观的再次型塑。”我功利地觉得参加类似的活动是一次成长、懂事、成熟的机会,因为参加追悼会对一个人的内心是多么大的震撼啊,尤其是青年、少年,想必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可能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这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从福州市殡仪馆回学校的路上,身体有些疲惫,心里想法很多,有写下所有的体会的冲动,不论是对追思会的总结和个人看法体会,还是关于生命观的,可能由于疲惫,也可能心里有一个声音:不能把对去世的长者的纪念当成自己的学术功利,如果那样的话,就是发“横财”,不为。正如一句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学术初学者爱名望、文章发表,但同样讲点道德和底线。那天的追思会,遇到一些宪法学界的翘楚,我也不像往日积极地去“功利地”问候、打招呼、寒暄,因为心里觉得这一天的目的是缅怀,不是再次拿起功利的社交的时候,当然也有一些必要的问好,最后也有向童老师问候。今天想想,倘若是以真实歌颂吴老师功德,以及对其追思会和告别仪式做一个真实的记录、谈谈个人真实体会的话,不失为一个有意义、正确的事情。于是就写了一些。最近看的张清民的《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一书中介绍到学术作品形式包括访谈录、会议记录等,再次勾起我的写下这个记录的想法,于是,今天就写下它。写的理由有几个,一是吴老师是我师父的师父,写下这些尽到一个晚辈的本分,也是为了纪念感谢自己的太师父,毕竟笔者从他的弟子也就是我的师父那里获益匪浅,同时某种层度上也是对师父的教诲表示的感谢,同时也弘扬、传承师门的良好传统。2015年研一的时候,我就念叨着说能不能去拜访下吴老师,当时也就只是从我导师口中听到导师的师父师吴家麟老师,然后自己在网上查了下吴老师的名字履历,知道吴老师是宪法学大家,就有一种拜访的期盼。后来也从导师那里借来吴老师的《吴家麟自选集》,先看了书16页的前言,内容大概有书的封面松、竹、梅图案的寓意的解答,吴老师生前的一些照片,比如教学45周年纪念,学生送花等,前言还简要介绍吴老师的生平,比如吴老师父亲是一位军官,在我看来,吴老师出身也算是不简单,即使后来由于其父亲的早逝变为“城市贫民”。后来在吴老师年轻的时候全家从厦门搬到福州,吴老师常跑到福州的法院旁听庭审,从此对法律感兴趣,后来师从张志让先生等。序言还有吴老师对汤老师的感谢与示爱,吴家麟老师言:“‘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很欣赏这句话,因为这正是我40年来的亲身感受。我俩是1956年结合的,第二年就飞来横祸,大难临头。如果那时她弃我而去,那么我就不会有今天,甚至不会活到今天。在二十多年的艰难岁月里,他承受了一般妇女所承受不了的重大压力......真挚的夫妻之爱温暖了我的心,成为我的精神支柱”,颇令人感动、钦佩。书的前言以及核心的法学高论,还有许多内容,在此不做重复转述。2016年国庆节,我回漳浦老家,假期临近结束未回福州,导师说:“你回来明早带你去拜见吴老师。”我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奖励”,可惜动车已经没有票,导师的行事风格也都是雷厉风行,严格按照时间计划,我未能及时在隔天早晨赶到,便留下遗憾,也曾问过自己是否会一直遗憾在心。二是吴老师的女儿吴向红老师是福师大法学院的老师;说来也是巧妙、惊奇,5月3日的早晨,大概8点钟,在法学院导师的办公室与导师谈心并请教导师一些问题,我也问起导师说吴家麟老师的孩子有几个,是不是也都是宪法学的?导师告诉我说有一位是我们福师大法学院的老师,也就是吴向红老师。从导师的办公室书柜也有一本吴向红老师的专著。我也借来翻了翻,是财税法的。没想到回去到宿舍,早上11点多,在朋友圈动态惊闻吴家麟老师仙逝的消息,当时不敢想象,甚至希望再看看,等吴老师醒来。内心活动是:“刚刚还在和导师聊起吴老师呢,怎么就?”感叹巧合,感到惊讶。甚至自以为是的推测:“吴老师大概是在我和导师聊天中仙逝的。”现在想起来,这可以换一种说法:“吴老师是在徒子徒孙、宪法学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世人的怀念、仰望中去世的,也必定将为世人、宪法学人以及宁夏大学的校友、学子们所铭记、、怀念、仰望!”三是,这是位宪法学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四是,个人对追思会的观察与体会,以及对告别仪式的感悟,记录下来有所意义。二、吴家麟老师的追思会和遗体告别仪式 2017年5月5日这一天傍晚,天是下着雨的,中午时候我在图书馆借来汤翠芳老师的《执之子手》一书,预先看了看,里面是吴家麟教授的传记,也是汤老师和吴老师共同的回忆,其中我看到他们的美好感情,不离不弃,可以说是美丽的爱情传说,也看到吴老师一生的精彩经历,诸如各地讲座等,还可以常常感受到他们家庭的和睦与幸福的种种细节,令人感动,生羡,沁人心脾。在此不一一详述,敬请看原著,这是一本关于个人、家庭的记录,也是时代的部分反映,更是一曲美丽的乐章。我把第三次从导师那里借来的《吴家麟自选集》和《执子之手》两本书带到了追思会现场。当天中午就告诉自己“今天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感觉自己有一种莫名的任务和使命在身。追思会参加的学者、学生、各界工作者大概有40、50人,在福州龙峰宾馆会议厅举行,到场的学者有知名宪法学者杜力夫教授、朱福惠教授、童之伟教授、秦前红教授、夏正林教授等,有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林旭霞教授、党委书记李峰,副院长张莉、杨垠红、教师邓晓东等,有浙江工业大学的教授,厦门大学的副教授王建学,有朱福惠教授的一些学术界、律师界、政界的弟子等,还有在各地工作的之前在宁夏大学学习的各界人士,都是吴家麟老师在宁夏大学任教、当校长时候的学生,还有宁夏大学的校领导,以及福师大的宪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张劭宁等)、民法专业学生(夏俊杰)等,到场的还有吴老师的家人即汤翠芳老师、吴老师的女儿、儿子等,会议由朱福惠教授主持。会议厅播放着部分吴家麟老师的荣誉照片、生活照片,吴老师年轻的时候,是很帅气的,双眸炯炯有神。会议之前,人还没到齐的时候,就听到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给汤老师的致电问候,依稀听到汤老师说:“陈光中,记得,印象很深,我们去北京时候你专门请我们吃饭呢...感谢,感谢。”依稀听到陈光中教授在电话里回忆与吴老师会面的记忆、在问候汤老师,我也听到、看到汤老师的为人、说话、仪态和诚挚的目光,是位受人尊敬的慈祥的长者。 会议随机按座位顺序先由童之伟教授发言,他肯定了吴家麟老师的“敢说真话、不畏困难”等优良品格,说其对武汉大学宪法学博士点的创办有实际的帮助,以及对宪法学者要学习吴老师精神的希冀。秦前红教授发言前先念了一段其师母赵宗荃老师对汤翠芳老师及其家人的问候,接着肯定吴家麟老师的贡献,比如第一本宪法学教材的编写等,“之后许多教材多是模仿吴老师的教材体例编撰的”。到场的还有福建省法学会的领导若干。其余学者专家各自回忆吴老师的过去,诸如吴老师的课堂人数爆满等,来自宁夏大学的吴老师的学生真情追忆吴老师的良好品格以及点点滴滴,一位中学教师甚至生动地念起了纪念吴老师的诗,来自宁夏大学的几位先生的言语中的真诚与追思令人感到吴老师的功绩真的是深入宁夏大学学子的心,流露在他们的表情与言语之中。正如在场的宁夏大学副校长说的:“这几天我们宁夏大学的同事们、校友们都议论着吴老先生的仙逝的事情,这成为大家微信朋友圈转发、讨论、惋惜的话题。”福师大的杜教授回忆道:“当时在吴老师办公室看到吴老师审阅武汉大学博士的论文,比如赵世义等,我们学生常常到吴老师办公室去串门,我有时候看到一些书,问吴老师说‘能不能借回去看’,吴老师总是爽快答应。”令我想到我们当学生的,何尝不是有着同样的场景:打开老师的书柜,问老师能够借阅,这算是一个特别的师徒交流的场景的缩影。当时我心里感慨着一句话:“师道相承!”学生对老师有学术继承(包括观点、写作风格模仿等),更有习惯、为人、谈吐的继承,或多或少。每每看到导师的发言与性情,我总会想起张光博老师,以及人们对张老师的评论,童之伟教授对张光博教授的纪念文章个人觉得是比较中肯的,童教授文章中一分为二地评价、纪念张老师,较为中肯。同样会在导师身上看到吴老师的精神,比如导师曾经在一个会议的论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论》的取名,就与吴家麟老师在《吴家麟自选集》中的《民主三题》的题名有异曲同工之处,以及导师治学严谨严格、独立的风格,和吴家麟老师一脉相承,不违心的讲,笔者的写作也是以问题意识、人文关怀以及“讲真话”为下笔原则,当为了所谓适应现实条件的“政治正确”而让言语不能再能么锋利的时候,有着不畅快、和无奈之惋惜,仅这点上,应该说是有继承吴老师的学术性格的一部分了。另外,杜力夫教授也对童之伟教授敢于直言、学术求真的精神品格给予肯定:“童之伟教授说真话的风格算是真的继承到了吴老师的精神了。”林旭霞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吴老师他们家的良好家风最令我感到敬佩。”接着,来自宁夏大学的学子感慨道:“当时吴老师可是校长,但我们当学生的都可以很‘随便’的进入吴老师的办公室请教他,可见他的和蔼可亲以及长者之风...”当场不少从广东、宁夏或者各地赶来的吴老师的学生。他们皆感慨吴老师这样的名家到宁夏是宁夏大学及其学子、甚至是宁夏人的福气。福建省法学会法学部的吴长乐主任说到:“2012年评选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当时福建省只有两位,一位就是吴家麟教授,一位是厦门大学国际法的陈安教授。”朱福惠教授最后对吴家麟老师进行追思,比如几次和吴老师见面的记忆,其师何华辉老师过世后由吴老师及其他老师帮忙指导博士论文,比如2007年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年会在厦大举办时候,吴老师对朱老师安排夏正林老师全程陪同后吴老师表示出来的感谢......会议最后,汤老师对大家表示感谢,由朱福惠教授宣布会议的结束。我感慨:宪法学人一代又一代,法治是否好点了?能否更好些?人类如此脆弱,寿命可否因为生物科学、科学的进步再延长一些,甚至是所谓的长生?这是我们人类多么大、多么重要的课题。古代人类不能航天,现在可以了,寿命能否也一样有类似的进步?技术变化的时间能否短一些?参见告别仪式后,说实话,我心里也有想爷爷,打电话告诉他和奶奶,不要把70多岁当成高龄,而是要80多,九十才算高龄,要多加运动......在此,也希望汤老师适当锻炼身体,寿比南山。 告别仪式在福州市殡仪馆举行,到场的有吴老师家人亲属、湖南省检察院检察长游劝荣、福建省政法委书记王洪祥、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5号晚上追思会参会人员、学者专家、各界人士以及福师大本科学子几十人,共几百人。遗体告别厅两侧,放着各所高校、各单位、个人送来的花圈,比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宁夏大学、孙笑侠教授等的......不胜枚举。仪式环节之一有代表讲话,以及吴老师的孩子的代表讲话,他还提到我国的法治,以及吴老师的宪政梦。遗体告别的时候,我亲自瞻仰了吴老师,到底是师父的师父,没有任何的惧怕或者避讳,与吴老师亲人握手慰问时候,也真诚握了汤老师的手,说了一声:“汤老师!”本想寄语汤老师多写些回忆她和吴老师的故事和文字,但最后以由吴向红老师转述为告终,没有说,生怕不合时宜。但也没关系,吴老师的功绩也足以由人们铭记了吧,况且《执子之手》这本书也已经记叙得足够详细了。 师道相承,但愿人们的寿命都能延长,生物学家、医生等都都被国家更加重视,医学、生物科学获得更多的科研资金投入,但愿人类不再那么脆弱,有一天能够长生,法治也能更多的保护人们的利益、生命。追思会的时候我没有坐在前排发言,当时就有设想倘若自己发言,要说些什么。现在等于是有机会发言对吴老师表示缅怀了吧,有时候,存在与仙逝都只是人类存在的方式罢了,也衷心祝愿汤老师身体健康,快快乐乐。祝愿吴老师一切都好,吴老师必然永载史册!也坚信、希望吴老师的徒子徒孙,能和何华辉的徒子徒孙、肖蔚云教授的徒子徒孙、许崇德教授的徒子徒孙一样,在国家法治、宪法学或者其他领域有所作为,继承吴家麟老师的衣钵。未在吴老师生前见到吴老师,这个遗憾待我在吴老师的思想和著作的学习中去弥补,是否真正阅读了、学习了,由我自己叩问自己罢,我也承诺将会更加努力阅读吴老师的著作,吸取其中的精华,甚至继承、弘扬。也努力学习吴老师的品格,尤其治学精神,努力说真话,至于吴老师的不凡能力、学识与为人,想必是难以望其项背了,以吴老师为榜样。历史总是相似,一些根本问题总是残留,今天言论自由还是成为人们呼吁的东西,我国的法治,成绩显著,但还是有待继续提高。 致谢 感谢汤老师的鼓励和嘱咐,给我这次写感想的机会,也感谢导师的引荐、提点。此文文责笔者自负。 ——初写2017年6月4日,于漳浦家中。 构思于2017年5月6日至今。修改与细化、增添于2017年6月11日福州 转载请告知作者,申请作者同意。 注释引用: *黄鑫政(1992—),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人,研究方向:宪法学、两岸关系、法治文化;邮箱:[email protected]; 1.张清民:《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中华书局,2013年。2.这是一本特殊适合初学者及论文写作者关于论文规范以及写作方法的详细独到的介绍与指引,也对什么是学术,如何学术等做了全面的讲解,内容丰富,笔者自觉得受益良多。 3吴家麟:《吴家麟自选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4汤翠芳:《执子之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5.吴家麟:《吴家麟自选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前言页第16页。 6.吴向红:《典之风俗与典之法律》,法律出版社,2009年。 7.此处发言记录仅是个人记忆些许,有所遗漏,敬请看其他与会人员的文章。8.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杜力夫教授的弟子;以及黄晓辉教授的弟子。9.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2016级民法专业研究生,他自愿来参加会议,笔者夸赞其是民法专业研究生里有“公法关怀”的人,难得。10.童之伟:《变革时代中国法学圈中的悲情英雄张光博先生》,转引自中国宪政网: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5527,访问时间,2017年6月10日,文章发表在《法学评论》2002年02期。11.近来对张光博老师的“平反”、正言也逐渐多起来,张老师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如《他其实是民主主义者——为纪念张光博先生去世一周年而作》,载刘大生的法律博客:http://liudasheng.fyfz.cn/b/588776,访问时间:2017年6月10日。又如陆德山的《当代中国法理学演变和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对中国法理学“三剑客”系列访谈之存疑》(http://htmlify.wps.cn/ppt/index.html?type=doc&simple=&e=1&sc=0xffffff&t=1495669514148&ksyun=D7xbRHE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访问时间:2017年6月13日。 12.如黄鑫政:《法治文化之法治公墓制度的构建》,载法律博客(http://hxz.fyfz.cn/b/922241),访问时间2017年6月13日;抑或《法治公墓:祭奠法治英灵》,2017年七月可查得; 黄鑫政:《我国宪法监督落实的弊病、意义及其改进》,载法律博客(http://hxz.fyfz.cn/b/921941),访问时间:2017年6月13日。13. 正如吴家麟教授对朱福惠教授的帮助是真实的,朱福惠教授对吴家麟教授的追忆也是很真诚的,这点在朱福惠教授的博士论文成书的后记也有真实体现。14.参见:朱福惠:《宪法与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03页。 15.今年(2017年8月26日)在长春还会有另一场“吴家麟先生与新中国宪法学的奠基”座谈会。 16.关于吴老师的部分记录,还可以参见《吴家麟教授回忆1954年宪法》,载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507页—516页;里面是柳建龙副教授对吴家麟老师的采访,杜力夫教授引见并陪同采访。 17.如童之伟教授、邹平学教授、朱福惠教授、夏正林教授、秦前红教授等。 18.如叶海波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张晋邦博士等。 19.如王禹教授、王磊教授等。 20.如王振民教授、余凌云教授、李晓兵副教授等。 21.吴家麟:《故事里的逻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79年。 吴家麟:《破案、审案与逻辑 第1辑》,法律出版社,1982年。 吴家麟:《宪法学学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 吴家麟、汤翠芳:《说理文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 吴家麟编著:《宪法学基本知识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 吴家麟主编:《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92年,各章的作者包括廉希胜、何华辉、肖蔚云、皮纯协、张光博等。 吴家麟主编:《法律逻辑学》,群众出版社,1988年。 吴老师著作等身,难以一一列举。笔者已经买了绝大多数,以及张光博教授的专著。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未藏有足够的吴老师的书,笔者推荐:孔夫子二手书网还有很廉价的珍藏本,读者可以购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