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申某某与李某某离婚纠纷一案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9
摘要:平顶山市鲁山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鲁民初字第1012号 原告申某某,女,1963年11月7日生,汉族,农民,住鲁山县。 被告李某某又名李某家,男,1957年7月16日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委托代理人李东辉,男,鲁山汇源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原告申
平顶山市鲁山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鲁民初字第1012号

原告申某某,女,1963年11月7日生,汉族,农民,住鲁山县。

被告李某某又名李某家,男,1957年7月16日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委托代理人李东辉,男,鲁山汇源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原告申某某与被告李某某离婚纠纷一案,本院于2014年4月15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申某某、被告李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李东辉均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申某某诉称,原、被告于1990年经人介绍相识,同年10月5日登记结婚,1991年11月24日婚生一女李某甲(又名李某莲)由于婚前了解不够,婚后又未建立良好的夫妻感情,加之被告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不担负家庭责任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双方经常生气吵架、甚至对原告拳打脚踢。故2006年曾起诉与被告离婚,后经法院调解和好。原告本指望被告能痛改前非,可是没过多久被告不仅旧态复现,甚至对女儿的生活也不闻不问。于2012年2月28日再次提出离婚诉讼,同年8月24日撤诉。2013年5月原告第三次提起离婚诉讼,法院于2013年8月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现原、被告感情确已破裂并分居将近四年,原告实在无法忍受。因此现在第四次强烈提起诉讼要求离婚,并请求:1、原、被告离婚;2、本案的诉讼费由被告负担。

被告李某某辩称,被告和原告的婚后感情尚可,因原告长期有病,在被告自身有病的同时积极对原告进行照料护理,特别是2005年和2013年原告动手术,被告想尽一切办法对原告进行治疗、照料,被告于2013年共交给原告4000元。2014年春节前至今年3月份双方一直共同生活并一起做生意。原告起诉所称并不属实,原、被告双方根本没有分居,夫妻感情没有破裂。被告患有精神疾病,作为原告应该对被告积极进行照料,互相扶助,而不是起诉离婚,逃避责任。故不承认原告的诉求。

经审理查明,原告申某某与被告李某某于1990年经人介绍认识,同年10月5日双方自愿登记结婚。婚后感情一般。1991年11月24日,原、被告婚生女儿李某甲。自1996年原告申某某生病动手术后,因经济条件差,家庭生活困难,二人为此生气。原告申某某于2006年8月14日起诉与被告李某某离婚,被本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2012年2月28日,原告再次起诉离婚,后原告于同年8月24日撤回起诉。2013年5月原告第三次向法院起诉离婚,同年8月法院驳回原告的诉求。原告申某某自2010至今在县城经营馍头批发、零售生意,但不定时会回原籍家中帮忙。被告李某某也未间断到县城与原告申某某会面。原告本次起诉离婚的主要原因,系经济拮据,从而导致双方为此纠纷不断。为此,原告现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提起诉讼,请求与被告离婚。

本院认为,婚姻以感情为基础,是否准许离婚的唯一标准,是以夫妻感情是否确已彻底破裂为据。本案中,原、被告自愿登记结婚,婚后感情尚可,且生育一女。婚姻关系存续已逾25个春秋。虽然原告申某某在近几年来曾三次起诉请求与被告李某某离婚,但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非感情不和,而经济困难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原、被告辛勤劳动,同心协力,相互体贴,勤俭持家完全可以改变目前生活困难的局面。脱离困境后,原、被告双方仍有和好可能。因而原告的离婚请求,理由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申某某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300元,由原告申某某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赵德国

                                             审  判  员    任超美

                                             代理审判员    张  娟

                                             

                                             二○一四年八月四日

                                             

                                             书  记  员    李川川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