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司法制度

旗下栏目: 法理学 宪法学 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经济法 诉讼法 司法制度 国际法

莫造谣、不传谣,ID背后不是法外之地

来源:法制网 作者:舒锐 发布时间:2017-08-11
摘要:莫造谣、不传谣,ID背后不是法外之地
  8月8日晚发生在九寨沟的地震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然而,地震发生后仅两小时,各地关于地震的谣言便纷纷在自媒体上发酵。目前,涉及九寨沟地震的两起谣言造谣者已被警方查处。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很容易因为关心则乱而失去判断力,再加上灾后特别是地震灾害之后往往通讯不如平常顺畅,因此,相对普通谣言,有关地震的谣言往往更具传播力和杀伤力。这在不少国家均有先例,如1978年2月7日,一场起源于两名赌徒的地震谣言导致墨西哥皮诺特帕市大量居民外逃,不少人趁乱抢劫,城市大乱。同年5月23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市发生低级别地震后,谣言称将有更大地震,导致恐慌下的人们纷纷低价抛售资产,抢购食品,人口逃走大半。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互联网时代,谣言更容易呈现几何级增长、病毒式传播。在灾难来临之际,及时组织、展开救援,救受难群众于水火,自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政府还有责任和谣言赛跑,不仅要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还要采取法律手段遏制谣言,避免谣言带来的“舆论踩踏”。

  为了避免地震谣言带来的次生灾害,我国在防震减灾法等一系列法律中建立了地震信息的及时、权威发布机制。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应当及时将地震震情和灾情等信息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另一方面,要求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准确、及时发布。

  事实上,在近年来各地发生的历次地震中,各级政府一直在不惜余力运用权威发布机制,力争让公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灾害程度、救援进展、处理结果等一系列情况,这些举动凝聚了人心、聚合了力量,不仅让受灾人民的损失降到最低,更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而在另一个战场上,却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在震后大肆制造、传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在灾后的舆论战场上,我们必须拿起法律武器向谣言开战,共同协力将“地震谣言”扼杀在摇篮里。对此,我国法律早有规制。炮制、传播地震谣言的不端行为轻则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受到拘留、罚款的行政处罚,重则构成刑事犯罪。

  自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了“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罪”,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通过设立实名认证制度进一步规范网上行为。该法要求,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否则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可以看到,我国的网络生态正在逐步走入一个更加清朗的实名制时代。在此背景下,针对网络谣言的惩治将愈趋便捷、有力、高效。那些自以为披着“马甲”、躲在ID背后就能逃避法律追究的造谣者,事实上,仅仅是在掩耳盗铃、一叶障目,终将得到法律的严惩,成为贻笑网间的跳梁小丑。而对于普通网友而言,“莫造谣、不传谣”不仅是对社会与他人的尊重,更是我们每个人实现自我保护、共享网络红利的基本要件。

责任编辑:舒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