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张玉莲与吴行江名誉权纠纷一案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8
摘要:河南省中牟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牟民初字第296号 原告张玉莲,女,1938年3月20日出生,汉族。 委托代理人王爱玲,河南王爱学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吴行江,男,成年,汉族。 原告张玉莲与被告吴行江名誉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
河南省中牟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牟民初字第296号

原告张玉莲,女,1938年3月20日出生,汉族。

委托代理人王爱玲,河南王爱学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吴行江,男,成年,汉族。

原告张玉莲与被告吴行江名誉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张玉莲及其委托代理人王爱玲到庭参加了诉讼,被告吴行江经本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13年12月下旬的一天,被告不但将原告的一棵树偷走,又公开侮骂原告。骂的不堪入耳,在村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原告在村里抬不起头,降低了原告的名誉,给原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无奈,原告只有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元。

原告提供的证据有:

1、署名为耿某某出具的书面证明一份,用以证明吴行江沿街公开辱骂张玉莲,使原告在当地抬不起头,在当地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名誉大大降低;

2、证人李某某出庭证言,主要内容为:“证人与原、被告同村。证人去找玉莲说话了,就听见行江骂了一句,玉莲一出来,他们就打起来了,然后行江顺着大街把玉莲拉到南地了,大街上好多人在看,让玉莲可丢人。”

3、证人吴某某出庭证言,主要内容为:“证人与原、被告同村。证人那天去圈后村串亲戚了,正好看见他们,当时证人看见行江在说玉莲找野男人。双方吵的可激烈,证人看见行江在撕玉莲的衣服。证人急着看证人的妈妈就走了,因为家里比较忙。行江年纪轻,玉莲年龄大,具体因为什么吵架证人也不清楚。”

4、证人吴某甲出庭证言,主要内容为:“原告是证人母亲。证明行江骂原告、打原告了,行江在村里大街上辱骂原告,说原告找野男人,骂的可多了,还打原告。”

被告未答辩亦未提供证据。

本院对原告提供的证据综合分析认为,原告提供的上述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部分依法予以采信。

经庭审举证,依据有效证据,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意见,本院确认案件事实如下:原告张玉莲与被告吴行江均系中牟县黄店镇圈后村村民,2013年12月份,原、被告因事发生矛盾,进而在村里大街上发生争吵,被告骂原告找野男人,引来村里群众围观,原告认为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为此双方产生纠纷,原告将被告诉至本院,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元。

本院认为: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被告吴行江与原告张玉莲因事发生矛盾,进而在村内大街上骂原告找野男人,当时有村民围观,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因此,原告要求被告赔礼道歉的请求理由正当,本院予以支持。本案被告的行为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原告方要求被告方赔偿损失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讼请求,证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停止侵害、恢复名誉的诉讼请求,理由不当,本院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十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缺席判决如下:

一、被告吴行江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原告张玉莲赔礼道歉;

二、驳回原告张玉莲的其它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100元,由原告张玉莲负担50元,由被告吴行江负担50元。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向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将诉讼费交费凭证交至本院查验。

                                             

                                             审  判  长  唐慧良

                                             审  判  员  王宏亮

                                             人民陪审员  窦春森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五日

                                             

                                             书  记  员  张素霞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