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一代士人之厄_谢志浩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谢志浩的自留地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1-24
摘要:一代士人之厄 ( 一 ) 2007年暑假,发愿编辑《杨小凯纪念文集》。文献整理工作大体告一段落时,我就琢磨着与相关的学者联系版权事宜,期间,联系到杨小凯先生的妹妹。杨先生的妹妹,在对我表示礼貌性感谢的同时,看得出来,对我进一步研究小凯,不大放心

一代士人之厄_谢志浩





一代人之

   

2007年暑假,发愿编辑《杨小凯纪念文集》。文献整理工作大体告一段落时,我就琢磨着与相关的学者联系版权事宜,期间,联系到杨小凯先生的妹妹。杨先生的妹妹,在对我表示礼貌性感谢的同时,看得出来,对我进一步研究小凯,不大放心。

笔者编辑的这本小凯纪念文集,机缘巧合,曾交给北京的一家出版机构,寒来暑往,再也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有一天,在春华书城见到《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杨小凯纪念文集》,恍惚之间,还以为这是自己编辑的那本呢?

当即,把这本买回来,对照笔者编辑的那本电子版本,无论纪念文章的选择,还是目录分类,笔者的那本,具有自身的风格,这样一来,也就宽心了。

《杨小凯纪念文集》编辑过程,其实就是笔者自学经济学的一种方式。天底下还有这么别出心裁的学习路径,难免会让那些学院派的教授觉得奇怪。

说起来话长,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术训练的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总算是,功夫不负苦心人,适合自学的方法终于找到了,那就是绘制学术地图。

因为欠缺高等数学的基础,自然与理科和工科绝缘,这是一生的憾事。为了给自己留下的遗憾更少一些,所以,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字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人文地理学,这些广阔的学科,表面上看来,千差万别,壁垒森然。其实,在那些专家看来是这么回事,而在我看来,不是那么回事,愿意寻找相通的地方,这些兴趣,成长为一种精神滋养。

因为信奉“杂食主义”,追本溯源,客观上没有任何专业训练,主观上抛开学术分科的束缚,走上一条“杂食主义”的路径。

“杂食主义”的知识产权,是郑也夫先生的。既然人类在物质上的“食谱”,是非常宽广的,那么,与此相匹配,人类在精神领域的“食谱”,自然也是宽广的。如果要给“杂食主义者”,起个学名,笔者以为,“博物学者”既传神,也贴切。

民国学府,曾经奉行的“通才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杂食主义”,所以,从学习安排上,学分制、选修课,都为博物学者的产生,提供着一种平台。

1949年之后,高等学府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院系调整,专科学院的大量出现,都在专业教育方面,下足了功夫。成为专业分工的奴隶,培养大量的“专家”。这也正是第四代学者,何以视野狭小,心胸狭隘?

第五代学者,因为多数是“知青”学者,很早就离开了学府,而被迫来到广阔天地,由于搜寻图书的不易,也只能见到什么看什么,这也就是那个时代,留下大量手抄本的原因吧!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朱孝远先生,属于第四代学者,但是,对于第四代学者不大满意。笔者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曾经就学术地图,向先生讨教。朱先生的一番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至今不忘。朱先生说:“第四代学者的一个大问题是,不够专业。什么都懂得一些,但都不深刻。”

朱孝远先生,固然具有自知之明,但是,在我看来,相对于第四代学者而言,什么都懂得一些,这又是第五代学者的优点。试想,如果第五代学者,没有到广阔天地的农村,接受锻炼,而是接受高等教育,那么,接受全能体制的理念,就会更加坚定,那么,走出那个时代的积极性,恐怕不会这么坚定。

从心里面,还是特别喜欢受到专业学术束缚的,但是,不耐寂寞,从不在任何学科上停留很长时间,即使停留很长时间,依然也没有多大长进。

原来,特别信奉“开卷有益”,觉得无论哪方面的书,多看一本是一本;现在,已经没有“多多益善”的理念,而在做“减法”。遇到一门新学科,笔者在自学的时候,一方面要有效率,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还要把那些“伪学者”,从场子里面清除出去。

就本人的体会,一门学科的政治性越强,那么,这门学科里面的“伪学者”越多。劣质学者,相对容易剔除。而“伪学者”,往往占据着一门学科很高的地势,担任这门学科的会长或者副会长,掌握着不少学术资源,有着较强的伪装。

这就让人为难了,一眼望去,“德高望重”的先生,居然是伪学者,无论如何,不大容易接受这个现实。鉴别“伪学者”,需要“志浩法则”和“江晓原定理”。“志浩法则”告诉大家:是否伪学者,无需阅读这位学者的所有著作,如果遇到的是真学者,那是万幸;如果遇到伪学者,阅读那么多文献,早就中毒了,至少,把脑筋搞糊涂了,实在是得不偿失。

怎么办?只需看那位学者10篇论文的题目,大体可以断定,这位学者是否“伪学者”。下面是6篇论文题目,出自同一作者,请看题目:

(1)“宪法司法化”是宪法学的理论误区》,《法学家》2001年第6期;(2)《坚持“三个代表”,深化学习宪法》,《新视野》2002年第2期;(3)《开天辟地明确方向——1954年宪法的特点》,《法制日报》2002年12月5日;(4)《中国共产党指引宪法与时俱进》(笔谈),《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5)《党的领导是宪法生命力的源泉》,《法学家》2003年第5期;(6)《认真贯彻实施宪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人民日报》2003年2月27日第9版。

您猜猜,作者是哪位宪法学者?也许,您就猜着了。

“江晓原定理”,告诉读者,有些题目,不管谁写,都不要读,有些人,不管写什么文章,都不要读。

   

不免存疑:怎么那些大家,自由出入学术边界;而学友们怎么就愿意受到学术藩篱的束缚呢?

责任编辑:谢志浩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