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杨振宁:清华园里可耕田?(第七稿)

来源:谢志浩的自留地 作者:谢志浩的自留地 发布时间:2017-07-19
摘要:杨振宁:清华园里可耕田?(立此存照)听到杨振宁、姚期智两位院士放弃了美国国籍,感奋不已,这是喜事,也是大事,这是高级知识分子热爱中国的真切体现啊!这和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刘仙洲教授入党有一比。志浩不懂科学,描绘过的科学家屈指可数,巧的很,既
杨振宁:清华园里可耕田?(立此存照)听到杨振宁、姚期智两位院士放弃了美国国籍,感奋不已,这是喜事,也是大事,这是高级知识分子热爱中国的真切体现啊!这和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刘仙洲教授入党有一比。志浩不懂科学,描绘过的科学家屈指可数,巧的很,既写过杨振宁,也写过姚期智。姚期智先生口碑很好,杨振宁的口碑,反倒随着落叶归根而急剧下降。个中原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杨振宁与清华园有着殊胜因缘,1929年芝加哥大学博士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算学系教授,7岁的杨振宁随着父母来到了如诗如画的清华园,成为这里的小主人,清华的一草一木,镌刻在这位颖异少年的心中。杨武之老先生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清华大学。落叶归根,这是华人世界一种普遍的心理,杨振宁也不例外,父辈的足迹和心迹,也许加重了杨振宁内心深处的“清华情结”。清华园主事者阅读杨振宁这本大书,读懂了杨先生的心思,1998年聘请杨振宁担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这是第一个橄榄枝,以后还有好事连连,在清华园为杨先生建房筑屋,2002年6月为杨先生举办一场特别的庆生仪式——前沿科学国际论坛。两天的论坛结束之后,杨先生送走学界大腕儿,正式入住清华园。2003年夫人杜致礼去世,杨先生得以常住水木清华,此时杨振宁已经受聘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4年,卜居清华园的杨振宁为大一学生上过一学期物理课,此前有在美国教过两次大一物理的经历,杨先生很好奇,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杨振宁的结论是——中国“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更努力,杨先生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生在中学时代训练题做得好,学习注意力也集中;相反,美国学生则有很大差距,他们在大一对未来的设想很模糊。杨振宁进一步举例说明:当问起何为“正弦、余弦”时,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都会回答;但问及何为“三角方程式”时,中国学生脱口而出,美国学生则不知所云,这说明中国学生中学时代的教育是富有成效的。中国的基础教育,怎么看都不能说是失败,世界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中国学生经常拨得头筹!可是杨振宁先生进一步论证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总是令人高兴不起来,因为,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没有门路、没有背景的广大家长,才更愿意相信杨振宁先生的话,大概,他们承受不起中国教育失败的打击。杨振宁年轻时,眼睛明亮、清澈、纯净,因此志浩总喜欢向学友说,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就应该有一双杨振宁那样的眼睛。《百年中国历史人物》选修课,就打破“活人不立传”的传统,讲述杨振宁、李政道的人生道路、心路历程。这位曾经令人尊崇的物理学家,回到中国大陆后,风光无限,总是跟着闪光灯。想一想,这也正常,谁让人家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呢!谁让咱们大陆被剃成“零蛋”呢!但是,杨先生的言行,与所期待的方向,总是大相径庭。最初还在检讨自己,怎么总是跟杨振宁先生想不到一块去,到底哪里错了?后来也就释然了,杨先生充分享有言论自由,怎么能要求杨先生一贯正确呢?“杨菩萨”回来的时候,本人作为清华编外校友,也很欣慰。中国不知何时开始,大学校园的一大景观——教授不愿本科生上课。又是课题,又是基金,又是项目,又是实验,一来二去,不给本科生上课,成为新常态。清华教授喜欢这么干,全国的教授,也在跟进呀!杨先生颇有自知之明,向外界声明,已经退出科学研究第一线,愿意向年轻人传授基本理论和研究心得。杨振宁先生,一扫陋习,物理系大一学友,真是有福啊!不像那些八九十岁的老院士,错把晚霞当朝霞,自以为如日中天,带领着青壮年学人攀登科学高峰呢!小车不倒永远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确实令人感奋,具有励志的作用,鼓励那些青壮年科学家,韬光养晦,动心忍性,争取在耄耋之年,占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当时志浩对杨振宁先生怀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杨菩萨率先垂范,一语惊醒梦中人,让那些“夕阳红”导师和院士及早退下来,把位子让给四五十岁的年轻学人。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上,真正具有研究素质和能力的,往往是那些三四十岁的学者,这也是自然科学家一生取得成就的黄金年龄,五六十岁已经开始下滑,遑论七八十岁!王选先生之所以令人怀念,不是偶然的,参透了学术与人生,有胆有识才能说出一番至理名言:“很有趣的一点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承认,是小人物。一到60岁,忽然成了权威了。我发现人们把时态搞错了,明明是过去时,搞成了现在时,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将来时。这是很大的误会。”2005年《科学时报》记者易蓉蓉就院士增选问题采访王选先生,王选先生拿出材料:“国外对1249个杰出的国际科学家和1928个国际上最重大的科研成果做了一番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科学家最具活力的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创造巅峰的年龄是37岁。”“但中国科学院662位院士,小于60岁的只有56人,占8.5%;中国工程院654位院士,小于60岁的只有39人,占6%。”2005年8月15日,各大网站传出一条新闻:准备出席8月20日在乌鲁木齐举行的“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的杨振宁,于8月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的大学不比美国的差,办得很成功。个别学者对杨振宁提出的“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的说法不以为然,进行反驳,杨振宁表示,这是亲身体会之后做出的判断,将继续坚持这一论断。不经意间,杨振宁和王选两位先生,将会定格在2005年,两位先生说的不是一回事,无法进行简单的类比,从而得出一个痛快的结论。但是,还是愿意引用北岛的诗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中国往往把自然科学家的时态搞错,许多大学为了达到大跃进的目的,大干快上,顺带着也把时态搞错了。不懂得教育规律、不懂得人才成长规律,拿出重金建设所谓的“院士楼”。不是说不该敬老尊贤,而是说中国在许多问题上没有规矩了。杨振宁先生2002年入住清华园之前,清华对杨先生的基本面,是有着全息判断的。住上清华的房子,再说清华的“坏话”,成为清华“砸锅党”,也许,杨振宁觉得那样就不够厚道了。想到中国养老,那是杨振宁的自由。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总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没有什么指摘的,因为人是理性的。因为旅游签证不方便,改入美国国籍,那是杨振宁的自由。现在,杨振宁由美国国籍改成中国国籍,也不是不可以呀!落叶归根嘛!有些人非要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是为了逃脱巨额遗产税,这就有意思了。杨先生是一位科学家,不是经营买卖的商人,在美国能有多少钱呢?美国是年轻人的天下,老科学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更不能享受副部级生活待遇。杨振宁来到中国以后,说自己已经退出学术前沿,给本科生上课,这是很实在的。其他方面,就有意思了,杨振宁先生在八十岁以后,已经达到了海阔天空我自飞的“天地境界”——“中国获得诺贝尔很容易啊”!“中国教育很成功啊”!“中国没有必要弄诺贝尔啊”!“清华超过哈佛啊”!杨振宁的上述言论,志浩经过认真“学习”,发现非常符合中国的逻辑。这里,不禁想起同为华裔物理学家双子星座的李政道先生。李政道先生没有忘怀故国,有故国乔木之思,隐居北大,为大陆物理学的发展培养了很多人才,做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灿烂之极归于平淡。杨振宁先生也没有忘记故国,杨振宁说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做题能力强。这位美国人整天说美国学生能力差得不得了,美国人也不会当回事,美国有自黑的传统。但是,中国主事者却从杨振宁先生的话里,听到了福音。清华大学立志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呢,还是立志成为一流的“做题型”大学呢?如果比“做题”,比“应考”,不要说清华大学,随便拎出一所普通院校,早就超过了芝加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38年入学注册时却是在化学系,这一点,杨先生不会忘记吧!杨振宁在学习化学时,志向坚定,岂不是二十世纪少了一位物理学大家!杨振宁有一位1941年毕业的学长冯宝麟,改名冯契后成长为一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公子冯象,学成之后回到父亲的旧地清华园担任法学院教授,机缘巧合,冯象和杨振宁成为清华大学的同事。冯象曾经就“杨振宁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人的道德境界与年龄没有任何关系。杨振宁认为美国学生目标不明确,“他们在大一时候对未来的设想很模糊”。美国大学生为什么人生目标不明确呢?美国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还是有着自由选择的权利?既然实行“自由教育”,转学转系很是方便,何不率性而为!美国学生还没有足够多的尝试之前,不愿意按图索骥一条道走到黑。中国大学生目标明确的很——考四六级、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把优游涵咏的大学生活变的非常功利化。中国大学生的目标为何如此明确?教育方针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呀!1978年以前叫螺丝钉,螺丝钉有一个好处——一个萝卜一个坑。1999年教育战线抵抗不住潮流,合校扩招,实行教育产业化,国家不需要这么多螺丝钉了。2017年大学毕业生795万,即使想当螺丝钉也当不成了。杨振宁想干善事,不必回到清华园,望登高一呼,帮着有关部门兴利除弊。杨先生惦记着往日时光,不妨在清华园附近购置一套房子,穿越时光隧道,追寻往日踪迹,与小时候的玩伴——邓稼先在清华园研究每一棵小草,多么惬意!中国主事者一度患有“诺贝尔焦虑综合征”,似乎很渴望这位华人世界的菩萨,为自己增加一点自信。“杨菩萨”果然不负众望,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故国乔木之情,澎涌而出,满满的都是正能量。遥想当年,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邀请欧美学术名流来清华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研究,无所不言,无所不思。梅老先生哪里想得到,算学系杨武之先生的公子——杨振宁,有朝一日来到水木清华卜居,只是为了证明中国教育之成功。杨公不知何处去,清华园里可耕田? (2006年4月15日)
责任编辑:谢志浩的自留地

上一篇:外国规矩更严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