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原告刘某某诉被告刘某某离婚纠纷一案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8
摘要:河南省滑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滑城民初字第128号 原告刘某某,女,1984年生. 委托代理人李素君,滑县司法局“148”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刘某某,男,1984年生. 委托代理人李西涛,河南奥博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刘某某诉被告刘某某离婚纠纷
河南省滑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滑城民初字第128号

原告刘某某,女,1984年生.

委托代理人李素君,滑县司法局“148”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刘某某,男,1984年生.

委托代理人李西涛,河南奥博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刘某某诉被告刘某某离婚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代理审判员康素敏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刘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李素君、被告刘某某及委托代理人李西涛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刘某某诉称,原被告于2003年正月经人介绍相识,在未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于2005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按农村习俗举行了结婚典礼仪式。婚后,发现被告脾气暴躁,经常喝酒后找事,实施家庭暴力,屡教不改,因原告已怀孕,为了孩子一忍再忍,被告并未醒悟,反而觉得原告软弱可欺,变本加厉,打骂原告及原告亲戚。2014年正月初六,被告无故找事,致使原告躲避到娘家居住至今。故要求与被告离婚;婚生子由原告抚养,被告支付抚养费;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并返还原告婚前个人财产。

被告刘某某辩称,被告不同意离婚。原告诉状陈述不实,原被告于2003年初相识,后在相互了解,双方家人同意的基础上确立了恋爱关系,2005年年底,在充分了解互相沟通后,双方举办了结婚典礼仪式,后于2006年4月26日,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婚前感情基础好;2006年,原被告育有一子,为了能给原告和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原被告外出务工,2010年,原被告打工的积蓄,依照原告的意愿,汇给了原告父亲的银行账户,此后至2013年年底,原被告打工的收入,都由原告掌控,2013年春节前后,原告带孩子到县城附近的楼盘看房,婚后被告尽到了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也没有实施家庭暴力。2014年正月初六,原被告因馈赠亲戚礼物一事发生争执,原告弟弟赶来后,将被告推到在地,致使踝骨骨折,第二天被告因伤情重,被送至医院治疗,原告自行回了娘家。住院其间,被告家人劝原告回家,原告不顾亲友情面,拒不履行母亲和妻子的义务,被告被迫无奈借款20000元,用于伤情治疗和生活费用开支。综上,婚后原告一直掌管家庭收入,总金额已达20余万元,现原告编造离婚理由,草率提出离婚,不顾年幼的孩子和有重伤在床的丈夫,即无道理也不应该,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盼望原告载入醒悟,回归家中。

经审理查明,2003年初,原被告经人介绍相识,2005年年底,按农村习俗举行了结婚典礼仪式,2006年4月26日,办理登记结婚手续,婚后感情尚可,偶因被告喝酒发生矛盾。2006年9月18日婚生子出生,取名刘某甲,现均随被告及祖父母共同生活。2014年农历正月初六,原被告因亲戚到访礼物馈赠一事放生争执,正月初七,原告回娘家居住至今。

以上事实,有原告提供的结婚证、户口簿复印件一张以及原被告的部分陈述予以证实,所有证据经庭审质证、认证,可以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

本院认为,本案原被告虽因家务琐事发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夫妻感情,但并未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考虑到双方结婚时间较长,并育有一子,若双方互谅互让,仍有和好的可能,从有利于家庭稳定、孩子健康成长出发,应不准原被告离婚为宜。原告主张离婚,证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不准原告刘某某与被告刘某某离婚。

案件受理费300元,减半收取150元 ,由原告刘某某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代理审判员  康素敏

                                             

                                             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书  记  员  张  帆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