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原告郝某某诉被告郭某某离婚纠纷一案一审民事判决书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8
摘要:梁园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商梁民初字第1730号 原告郝某某。 委托代理人王志英,河南君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郭某某。 委托代理人胡江华,商丘市梁园区长征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原告郝某某诉被告郭某某离婚纠纷一案,本院于2014年5月7日受理后
梁园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商梁民初字第1730号

原告郝某某。

委托代理人王志英,河南君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郭某某。

委托代理人胡江华,商丘市梁园区长征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原告郝某某诉被告郭某某离婚纠纷一案,本院于2014年5月7日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田静适用简易程序,于2014年6月20日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被告及委托代理人均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原告与被告郭某某经人介绍认识,于2003年4月11日在商丘市梁园区婚姻登记中心办理了结婚登记,2003年11月25日生育一子郝某某。婚后由于双方性格不合,常因家庭琐事争吵,从2009年10月份分居至今。2011年原告父亲病故后,被告经常到原告父母家吵闹。2013年12月24日,原告在街上偶遇被告郭某某的亲戚,被告得知后赶来,强行要求原告回到被告处,并对原告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期间,被告手持板凳将原告后脑勺砸伤,原告母亲得知后迫不得已拨打110报警,后被告向原告索要2万元钱,原告母亲四处凑借1万元交给被告后,原告才得以放行。此举令原告对被告充满了绝望和恐惧,原、被告长时间分居,无法共同生活,夫妻感情已经完全破裂。要求依法判决原、被告离婚;婚生子郝熠坤由原告抚养;被告每月支付孩子抚养费。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被告辩称:原告所述不实。被告不同意离婚。原、被告双方感情并未破裂,双方分居并未达四年之久,2013年12月原、被告双方仍在一起同居生活。并且在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原告多次存在过错。

本案争议焦点:原、被告感情是否已经破裂。原告的诉讼请求有无事实及法律依据,能否得到支持。

原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材料有:1、原告身份证一份。证明原告主体适格。2结婚登记申请书一份。证明原、被告双方系合法夫妻关系。

被告向本院提交的证据材料有:1、被告身份证一份。证明被告的身份。2、2011年3月份原告郝某某向被告郭某某出具的保证书一份,证明在原、被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原告有外遇,原告承诺,如果因此导致双方离婚,原告给被告郭某某一定的赔偿。3、原告郝某某2013年12月份书写的书面材料一份。。证明原告向被告作出保证后,再次出现过错及2013年12月份原、被告仍在一起生活的事实。

经庭审质证,被告对原告提交的证据1、2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原告对被告提交的证据1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原告对被告提交的证据2有异议,认为该协议第七条、第八条是无效的,违反了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婚姻法基本原则,是不对等的约定。并且证据2恰恰证明了双方的感情已经破裂,分居满两年。对被告提交的证据3有异议,认为该证据是原告于2013年12月份被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时被迫写下来的,且证据3也证明了双方感情破裂、分居满两年。本院认为,被告并未在本案中主张赔偿,对被告提交的证据2、3,本院不作认证。

依据上述证据及当事人陈述,本院确认以下案件事实:原、被告经人介绍相识,于2003年4月11日在商丘市梁园区婚姻登记中心办理了结婚登记,2003年11月25日生育一子郝熠坤。原、被告双方均未提交证据证明婚后有共同财产及债权债务。

本院认为,原、被告已经结婚多年,且育有一子,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原告称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未提交证据予以证明,且被告有与原告和好的意愿,夫妻感情并未完全破裂。故此,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原、被告应该互谅互让,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原告要求离婚,证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不准许原告郝某某与被告郭某某离婚。

一审案件受理费300元,减半收取150元,由原告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员    田  静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书 记 员    朱娈娈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