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一位原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逻辑_川湘子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博客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11
摘要:——《清风》杂志专访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原副厅级巡视专员李克军 记者:化定兴 导读: 如果一个地方的兴衰系于一人,那说明这里的民主、法治力量十分孱弱,无论暂时的治理绩效如何显赫,都可能存在诸多隐患。所以,按照权责对应的原则,加快领导体制改革的步

——《清风》杂志专访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原副厅级巡视专员李克军

记者:化定兴

导读:如果一个地方的兴衰系于一人,那说明这里的民主、法治力量十分孱弱,无论暂时的治理绩效如何显赫,都可能存在诸多隐患。所以,按照权责对应的原则,加快领导体制改革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位原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逻辑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对官场的印象并不好,形成了“刻板成见”,层出不穷的腐败更是让官场屡屡蒙羞。作为官场中人,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原副厅级巡视专员李克军担任过县委书记,并不避讳官场的种种问题,而是将自己的经验、调研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形成了《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一书。这本书成为外界了解官场、了解县域治理的窗口。近日,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就一系列官场话题采访了李克军(以下简称“李”)。

▊▊不能简单地说县委书记的权力太大了

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您说过,县级干部处在党和国家各项决策运行的“终点站”、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点,责任重大。那么,县委书记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人们常常把县委书记叫做“一把手”“县太爷”“父母官”。尽管这些称谓不尽准确,但可以看出他们的位置特别重要,责任特别重大。

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的链条中,县委书记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部位。县,是国家宏观管理与微观治理的结合部、城市与乡村的交汇点、各项工作的第一线。作为县级四大“班头儿”之首的县委书记,责任和权力都远远大于其他同级干部。他们主政能力的高低,对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优势可以用“通天接地”来形容:能看到中央发出的大部分文件,有机会到中央党校接受培训;有条件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及时为百姓排忧解难。

县委书记是本地执政团队的带头人。县乡村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绩效如何,往往与县委书记能否发挥示范作用、是否善于统带班子和队伍紧密相关。

县委书记是本地社会治理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是否注重依法遵规办事,是否尊重民众的意愿和权利,是否善于化解社会矛盾,不但关系到本地的社会治安情况,而且关系到我党的地位。

谈到县委书记的地位和作用,我觉得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简单地说县委书记的权力太大了。他们权力的覆盖面和非规范施政的空间确实很大,甚至可以说,只要有胆量,县委书记想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但是,相对于他们所担负的责任,法律和政策所赋予的合法权力又太小了。所以,即使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他们也不得不经常在法律和政策的边缘搞变通,“走钢丝”。

二是县委书记的地位和作用过于突出,并不符合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如果一个地方的兴衰系于一人,那说明这里的民主、法治力量十分孱弱,无论暂时的治理绩效如何显赫,都可能存在诸多隐患。所以,按照权责对应的原则,加快领导体制改革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位原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逻辑

记:2015年,您出版了《县委书记们的主攻谋略》一书,出书的初衷是什么?有哪些特色?

李:过去在第一线工作,很少动笔写东西。到巡视组工作后,一度比较清闲,便开始看点书,搞点社会调查,写点东西,算作业余爱好吧。当然,也有点社会责任感。我觉得,有关县委书记的文件、文章和书籍,多数存在道德至上、完美主义和过分倚重“文本演绎”的倾向。即高调阐述“应该怎么做”,很少顾及在现实条件下“可能怎么做”,更没有深入考察多数县委书记们“正在怎么做”和为什么“只能这么做”。实际上,县级权力运行的实践,与文本叙述差异很大。那么,对县委书记们千差万别的思想、行为及其背后的官场逻辑进行实证研究,无疑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从2008年年底开始,断断续续地用四年时间,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在体裁上有些不伦不类,把它算作纪实型政治研究著作或政治研究型的长篇调查报告,似乎都可以。大体上有四个特点:一是以田野调查为依据。本人直接访谈的只有20人左右,但加上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和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取的案例,共涉及100多位县委书记。二是比较大胆地触及到“敏感部位”。如关系运营、跑要资金、收受礼金、“维稳”手段等等。三是对县委书记们的多数行为,不搞简单的褒扬或贬斥,避免“天使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力求客观地叙说和解读这个特殊群体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四是对县级权力运行背后的体制性因素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并就如何通过深化领导体制改革优化政治生态,规范县委书记的权力运行提出建议。书中结语部分,依据十八大精神,借鉴学者研究成果,就县政综合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框架性方案提出了初步设想。

一位原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逻辑

记:一提起官场,有的人就觉得乌烟瘴气,没什么好印象。但读您的书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对官场产生了成见?

李:实际上,我这本书中反映官场阴暗面的案例并不少,但是我一向不赞成对县委书记“污名化”,不赞成把理性批判弄成“暴露文学”,所以,本书可能给人以温和、平实的感觉。

一些人对官场看法不好,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古今官场确实存在着一些卑鄙龌龊的东西。近年来打“虎”拍“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窝案”“串案”频繁出现,使人觉得“洪洞县里没好人”。其次是因为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上的“高调门”与公众看到的现实反差太大。一些地方“高调门”的表现很多,比如,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对先进人物的宣传追求完美化;文艺作品塑造的人物趋向“天使化”。这样的舆论氛围,导致两大后果:一个是官员中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言行分裂、表里不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个是民众中追求完美的“清官情结”和怀疑一切的逆反心理不断强化。人们经常以“天使化”的标准来衡量现实,当他们发现多数官员存在与普通人一样的缺陷、某些满口高调的官员实际行为却极其猥琐、受到表彰的公仆典型也存在些许瑕疵时,他们对执政当局和领导干部的信任与好感便会大打折扣。

▊▊弃虚求实须在治理转型上求突破

记:很多人说,官场党政一把手关系微妙,您曾在黑龙江延寿县担任县委书记,之后平调到县级市阿城市任市委书记,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博客